对于甘地的离去,印度总理尼赫鲁说:“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印度百姓在悲哀中问道:“圣贤业已涅粲,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对于甘地的死,用一种亵渎的同时带有可以酸倒世人的声音嫉妒地说道:“见到甘地先生……令人作呕,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MiddleFemple出来的律师。现在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的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说这话的人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个强权崇拜者。甘地生前在诺贝尔和平奖中被五次提名,但都没有得到认可,多年以后,诺贝尔委员会对此公开表示遗憾。
甘地离去后,尼赫鲁部分地继承了甘地的思想,实行不结盟政策,拒绝参加任何国际军事集团。印度独立后,面临着将向何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尼赫鲁提出“民主社会主义”口号,欲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在外交方针上,1954年6月,尼赫鲁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尼赫鲁以此为原则,于1955年发起了旨在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即万隆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1961年,尼赫鲁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一起,发起“不结盟运动”;并在南斯拉夫举行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尼赫鲁与甘地不同,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在追求和平的同时,尼赫鲁又追求印度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在追求不结盟的同时,又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在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的同时,又要承袭英国的特权,欲对周围的一些小国保持其“宗主权”。在这种矛盾思想的指导下,为了把英国过去的特权都收归己有,印度向中国提出,按英国过去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确定边界。对于印度的这一要求,中国断然给予拒绝,于是在1962年发生了中印军事冲突。在这场军事冲突中,印度不敌中国而落败,尼赫鲁在印度的地位因此被削弱。在郁闷中,已经75岁的尼赫鲁于1964年5月27日病逝。
纵观印度独立后的前半段历史,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作为印度前半段历史的两代领导人,甘地的性格是“弱中取”,而尼赫鲁的性格是“强中求”。所以两个人的思想肯定是有差别的。尼赫鲁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认为甘地强调手段的重要,对我们是有很大益处的。但是,我确信更应该强调的是目的。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点,显然我们就要漂泊不定,浪费我们的精力在无关重要的枝节问题上……目的模糊不清是可悲的事情。行动要能收效必须导向明确的目标。”尼赫鲁去世后,其独生女儿英迪拉·甘地成为了印度的总理,被印度人称为“铁娘子”。这位“铁娘子”,欲继承其父未竟的事业,但出征未捷身先死——她被谋杀了。
随着尼赫鲁时代的结束,我们可以盖馆而定。尼赫鲁是伟大的,他使印度从一个宗教国家逐渐转变成为一个世俗国家,这为印度的崛起打下了基础。但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梦想,给他带来了致命的危机,使他头上的光环有些褪色。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梦想,把中国等亚洲国家都纳入他的规划范围。尼赫鲁的野心,在那个主权高于一切的时代,刺痛了亚洲国家的政治神经,使印度被孤立。虽然是这样,尼赫鲁在印度人民的心中还是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是印度人心中的英雄和灯塔。
印度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国家。这种神秘体现在那种玄而又玄的唯心世界中。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在西方人眼里,我们的文明是高深的玄学,恰如演奏钢琴在双耳失聪的人看来,只有指尖的跳动而没有乐声。”但是,印度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开始变了。这个被丘吉尔称为的“有着野蛮宗教的野蛮国家”,不再是“像赤道那样,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印度在努力挣脱桎梏,在“不顾诸神”中崛起。从甘地到尼赫鲁,再从尼赫鲁到安培多伽尔,他们为了改变印度的文化,在与印度的传统宗教进行角力的过程中,使印度人开始相信这个世界是强权的世界。拉吉夫·甘地在1989年的大选中被击败后,印度完全脱离了尼赫鲁,进入了新的时代。
列宁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旧的制度行将灭亡的时候,你不可能将它装进棺材里埋进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在我们周围散发着臭气。”在印度也是一样,“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种姓”制度在印度的现实中依然存在,法律消灭不了文化,只有建立新的文化,“种姓”制度才能根除,这不是一两代所能完全的。曼德尔调查团曾作过一次调查:在印度,落后“种姓”即贱民,占印度人口的52%。面对这个调查结果,曼德尔调查团建议在印度政府的公务员和大学里的学生中,至少要有49.5%的人来自被歧视的“种姓”群体。这个建议提出后,一直被搁置,没有人理睬,直到辛格当了总理以后才作为一种政策被实行。但是,这种政策引起印度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为此,还有人在公共场所以自焚来抗议。辛格下台后,这个政策就立即被废除了。这种旧文化制度的强势复辟,真正地应了尼赫鲁的一句话:“宗教在印度已经无法摆脱,它不仅残害我们的身体,而且抑制甚至扼杀了我们头脑中的许多创意。”尼赫鲁甚至说:“他(甘地)总是提到神——神让他做这做那,神甚至暗示他举行斋戒的日期——这真让人感到愤怒。”
不论怎样,印度在变。这就像印度人阿洛克所说的:“人们的饮食起居都离不开品牌……在当今世界,品牌是一种新的宗教。”印度虽然还有“神”,但他们已经“不顾诸神”,在迷茫中寻找新的寄托。印度要想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就要在脱胎换骨中向中国学习,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
§§§第五节印度洋上的唯一霸主
中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军队是一个国家成立的标志,即使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虽然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它也有一支100人的卫队充作军队。军队的意义是多重的。它可以保卫自己的国家免遭外来侵略,也可以在国土之外保护自己的利益。古罗马时期的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说:“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人类总想“永别了武器”,但是永远做不到。.
在古代,各强国争夺的是陆地上的霸权;到了近代,各强国争夺的是海上霸权;到了现代,各强国开始争夺空中的霸权。人类的意识总是超前的。在太空还和我们很“遥远”的时候,1959年,联合国大会就成立了“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但当人类真的能摸到太空的时候,美国便吹响了太空战的号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太空中也会出现人类战争的“残骸”。
印度要想实现其大国梦,军事问题是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印度自独立以来,内忧外患就从来没有止歇过。印巴的军事对抗一直缠绕着印度不能脱身;与自己土壤相接的中国更是印度心中抹不掉的阴影。到目前为止,在印度军队中,士兵是自己的,但士兵所使用的军事装备却是“联合国”的,甚至连自己的军事理论也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但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力量,印度还在想称霸印度洋。
当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瓦特·罗列说过:“谁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就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也控制了世界本身。”
罗列说得有一些道理。在现代的国际贸易运输中,通过海洋的物流占了80%以上。全世界每天航行于大洋上的运输船有3万多艘,贸易额上千亿美元。所以,海洋国家和濒海国家非常重视对海上军事优势的争夺。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维持其对海洋的控制地位。日本由原来的“近海专守防御”,逐步向以保护海上交通线为中心的“远洋积极防御”作战略性的转移。
印度洋是亚洲的一个敏感海域。对于中国来说,它是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甚至是中国的生命线之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因此,印度洋对世界贸易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印度在接收英国殖民统治疆界的同时,也接收“同心圆”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印度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作为其“防务内线”;将中国的西藏作为“缓冲国”也纳入其势力范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印度被陆地边界问题所困扰,将重点放在陆军力量建设上,而海军相对薄弱一些。随着世界经济在国家贸易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海洋对一个国家的价值越来越高。从1971年开始,印度开始重视海军建设,并对外宣称“1971年英国从苏伊士以东地区撤出后,印度海军应对印度洋负全责。”
随着贸易全球化不断深化,沿海国家对海洋控制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海权越来越显得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军事战略的重点开始由次大陆转移到印度洋,并且在军费分配上优先照顾了海军。印度前国防部长P·纳拉辛哈·拉奥曾对议会说:“印度海军现代化的目标是取得对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明显优势。”
2009年8月3日,中国《环球时报》报道说,印度公布了庞大的造舰计划,未来10年要增加125艘战舰和多艘潜艇。印度媒体称,10年内印度海军实力将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对于自己的海军实力,印度自信地认为“已有能力在印度洋地区充当警察”,并要“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海”。
我们知道,在地球的陆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有主权的占领,而在海洋上,除了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范围内属于一国的领海外,其余的海洋范围都是主权的空白。由于有海洋主权空白的存在,使世界各军事强国可以在公海上向别国肆无忌惮地进行军事威胁。人类的欲望,不会让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留下空白。在公海上也是如此。美国自是不用说,它要称霸一切。单就亚洲大国的印度来说,虽然其海军的装备多是购买别国的,但在拼凑下,其海军实力确实不能小视。
印度的海军由西部、东部和南部3个司令部组成;另外,印度还有独立的潜艇司令部、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航空联队。在印度的“海洋梦想”中,拥有强大的航空母舰是必须的。
印度的第一艘航母是1957年从英国购买的“尊严”级“维克兰特”号,它于1961年正式在印度海军服役,1996年退役。1986年,印度从英国购买“竞技神”号航母,改名为“维兰特”号,它是目前印度海军手中唯一的航母。
现在印度又从俄罗斯买下“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退役航线,计划在2012年交付使用。到那个时候,印度将会有两艘航空母舰,其海军力量可以成倍地增强。按照对海军实力的传统10级分类法,第一级是以大型航空母舰为主的水面作战部队,核潜艇数量多,称为全球控制海军;第二级是以巡洋舰为主,辅以大型航空母舰的水面作战部队,核潜艇数量多,称为全球挑战海军;第三级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驱逐舰护航,有核潜艇或常规潜艇,称为全球存在海军,也被称为“深蓝”海军。对比这种分类标准,印度有了航空母舰后,其海军的实力进入第三梯队。不论这个实力的含金量有多大,印度海军的作战实力在印度洋沿岸的36个国家中已居首位,在世界上,排在美、俄、英、法、德、意之后,列第七位,被西方称之为第三世界中最强大的“区域性海上力量”。
印度认为,印度洋寄托着印度的安全与幸福,是它的“命运”之洋。
曾做过驻华大使的印度外交家潘尼迦曾说过:“印度是一个具有半岛特点的国家,它的贸易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这就使得海洋对其命运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民族的利益在于印度洋,来日的伟大也靠印度洋。”潘尼迦之话并非言过其实。
从国家安全上讲,印度的海岸线长达7500多公里,约为印度全部国境线的1/3,再加上沿海岛屿和近200个大小港口,其辽阔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都需要保卫。
从经济价值上讲,印度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年产各种鱼类1500万~2100万吨,而目前印度的捕鱼量占印度洋总捕鱼量的40%。渔业既是印度国内的食品来源之一,又是其换取外汇的重要出口商品;在孟买盆地发现大油田后,又探明在戈达瓦里盆地、保克海峡、孟加拉湾及安达度群岛等地区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这将是印度能源的主要来源;印度洋海底有非常丰富的锰氧化物矿瘤资源。据初步估算,在有矿瘤的海底,每平方公里约覆盖着7万吨矿瘤,从中可提炼出3万吨铁、3600吨铝、2300吨锰、400吨钴和650吨铜,这些取之不尽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今后印度的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