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50超级大国
3330300000015

第15章 印度:我们将复制中国的一切(4)

从国际贸易上讲,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主要依靠海运进行贸易的国家,其沿海有14个较大的港口和185个较小的港口从事着对外和沿海贸易。在全世界500多艘商船中,有近300艘远洋货轮要通过印度洋,注册总吨位达640万吨,每年实现的对外贸易额超过300亿美元。作为世界第十大工业国的印度,有85%的进出口货物要通过海洋。

关于印度洋对印度的重要性,印度防务专家有这样一句话:“谁能控制印度洋,谁就能完全支配印度。”印度为了自己的安全,欲做印度洋上的唯一霸主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

当今,印度海军已发展成为一支区域性的强大力量,并在印度洋北部地区取得了海上的优势。印度能否实现“执牛耳于印度洋”,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印度的主观愿望看,它不但认为自己有这种能力,也有实现这一雄心的条件。印度前海军参谋长科利曾说:“毋庸置疑,地理优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印度位于印度洋的中心,横跨东、西方贸易要道,且外围岛屿又处在有利的位置。距大洋和暖流近在咫尺,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本。”潘尼迦也认为:“印度的地理位置很理想,堪为海权国而无愧。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两个要害区域又在印度的控制之下,其国土的半岛地形使得它的影响足以远播海上。”

印度想称霸印度洋,其海军实力还远远不够。在印度洋的大国争夺战中,印度海军只是一个起平衡作用的筹码。如今,印度洋上的霸主不会是印度所担心的中国,而是美、俄等大国。这些大国决不会将印度洋拱手让与印度。

当前,俄罗斯大力支持印度发展海军的目的在于拉拢、控制印度,为俄罗斯的利益服务,不会让印度海军强大到能威胁其战略利益的程度。

所以,俄罗斯虽然向印度提供了大批现代化海军舰只和其他武器装备,但却一直未同意印度的要求,转让建造军舰的核心技术。美国更不用说了,只要它需要,随时都可以让印度的海军力量倒退十几年。从亚洲范围来说,印度是印度洋的霸主;从世界范围来说,它不可能是。

§§§第六节国际俱乐部里没有印度

印度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一直以来,头昂得如同一个超级大国。印度的GDP排名世界第10位,GDP总量比中国少了近4倍。印度在世界500强中只有8家企业入选,中国有46家,印度比中国少了近6倍,但是印度企业在世界上进行并购的势头,比中国要强劲得多。印度近20年保持了6%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最近又以超过9%的速度发展。印度的崛起,虽然在世界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已经引来了各国关注的目光。看到高楼正在林立的印度金融之都孟买,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欣慰地说,这些大楼最终会使中国的上海被世界遗忘,孟买将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的焦点。但是,为了让世界焦点聚向这些高楼大厦,孟买40万的贫民窟居民不得不漂泊街头、居无定所,让外国游客被这个“奇迹”所震撼。

有人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世界前三位经济大国将依次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北京、华盛顿和新德里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中国在经济规模上,现在已经是全世界老二了,而印度却还排在第10位,印度要想让这个预测成为现实,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奇迹”。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印度可以创造这个奇迹。现在中国的经济地位是30年前的世界所不敢想象的;同样的,20年前经济无望、民不聊生的印度,谁又会想到如今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中国可以做到的事情,印度也可以复制。

美国经济史学家沃尔特·罗斯托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从起飞到持续增长,需要的必要条件是,投资和劳动力大规模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印度和中国都具备了罗斯托所说的这两个条件,所不同的是,中国与印度的赛跑中,中国领先了印度20年的时间。

印度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方面的地位不如中国显赫,这让印度政府耿耿于怀。事实上,这多少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起步时间晚于中国,印度没有必要因此而感到自卑。国际上一些经济学专家认为,由于印度相对于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比较优势,如“民主制度”、不断增长的年轻人口等,印度的发展前景要好于中国,甚至可能成为具有更大全球行动能力的行为体。对此,《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说:“印度工业联合会的‘印度无处不在’运动席卷了今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年会。如果公共关系是走向经济成功的路径的话,印度将征服整个世界。

印度人确实无处不在,而中国人则相对不见踪影。”也许马丁说得对,因为中国一直在韬光养晦。

当世界还在为金融危机争吵不休的时候,“不顾诸神”的印度来了,成为了国际俱乐部的新成员。印度迈向世界的脚步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只不过世界现在才听见印度的脚步声。早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就喊出“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洋”的声音。1998年5月,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从此,它进入了世界核俱乐部。此后,印度实施了南扩战略,将活动范围扩大至南中国海。2005年4月11日,印度开始制造第一艘航空母舰,按照计划,到2012年印度海军将拥有亚洲最大的三支航空母舰编队。这是印度进入世界核俱乐部后,向追求全球大国地位迈出的又一大步。

无论是冷战还是后冷战时代,印度在世界各大国之间游刃有余,既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身为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印度能在与俄罗斯保持盟友关系的同时,又能借反恐战争和美国保持“准盟友”关系。对于这一点,不能不让中国感到羡慕和自愧不如。

可以这样说,比之中国,印度所处的国际环境非常宽松。但令人遗憾的是,印度虽然有如此优越的国际环境,但他却没有得到像中国那样的世界地位。

印度之所以在世界上没有获得像中国这样的地位,其根源有三:第一,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世界的出镜率有所增加,但还不够,使世界各国听到“印度”这个名字时,想到的不是崛起的印度,而是充满神秘感的宗教之国;第二,印度只是在某一领域在世界上处于优势,但给世界的印象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所以印度对外宣称要实现“大国之梦”,多多少少让各国感到心里不舒服;第三,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即印度“不结盟”的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造成了自我孤立。而中国则不然,虽然中国是“韬光养晦”,但也不放弃努力进取。自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的政权后,在冷战时期,中国作为世界“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声名于世界。冷战结束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过30年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新鲜活力的中国。所以,中国在世界上的出镜率一直比印度高许多。

历数了印度诸方面的不足,并非印度在国际关系上一无是处,他在世界的建树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在印度主导下召开的发展中国家会议,发起了不结盟运动,有77个国家参加,又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对世界的影响巨大。另外,在印度参与和领导下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使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种新兴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印度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是,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使其只能坐在屋里看世界,在无形中被世界边缘化了。经济全球化后,各种联盟、论坛、、对话机制层出不穷,但在这些活动中,少见印度的身影。所以我们才会说,国际俱乐部里没有印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是世界拒绝印度,而是印度拒绝了世界。

不结盟政策是尼赫鲁为独立后的印度确立的四大基本国策之一,至今不变,已经成为了印度融入世界的巨大障碍。在这方面,中国也存在着这个问题。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坚持“不结盟”,都有其当时的现实意义。在冷战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使其成为了平衡世界的一极。冷战结束后,印度和中国都应当抛弃“不结盟”的思想,积极融入世界,而不是游走于世界的缝隙中。

“不结盟”将使我们孤立无援,成为自然界中的食草动物。在自然界中,食肉动物总是处于结盟状态,最典型的食肉动物就是狼。我们知道,狼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在捕食其他动物时,都是在相互配合中面对比自己要庞大得多的群居动物。虽然都是群居动物,狼的群居与食草动物的群居有本质的不同。狼的群居是为了有更强的攻击力,而食草动物的群居并不是为了增强守卫能力。食草动物当遇到狼来攻击时,立即四散奔逃,当自己的同类有一个被狼捕获时,群体就会安定下来,无视狼对同类的撕食。

“不结盟运动”就是人类对食草动物的翻版,而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就是像狼一样的食肉动物。所以,围坐世界餐桌周围的永远是那些结盟的强国们,而餐桌上永远是不结盟的第三世界国家的骨骸。

印度和中国必须抛弃“不结盟”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弱国不弱,与强国分庭抗礼。否则的话,国际俱乐部永远没有我们的位置,只能是被强国们强迫“负责任”的“侍者”,没有利益均沾的资格。这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虽然也是协约国的一员,但是协约国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利益,反而是更大的羞辱。为什么会这样?“弱国无外交”。当年中国的毛泽东深谙此理,所以才决心要把中国建设成工业化的国家,即使一万年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的原因。同时,毛泽东也知道结盟的重要性,所以才发出号召,呼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