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洋总管段祺瑞
3331100000027

第27章 东山再起(3)

卢永祥盘踞浙江,却始终牢牢把持着上海不放手,因为上海可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市,他的经济几乎可以相当于半个中国。谁都不愿意扔掉这么个香饽饽。卢永祥原来就是淞沪镇守使,直接管辖上海,后来他升了官,调升浙江督军,临走前突击任命部将何丰林为淞沪镇守使,这样他即使人在浙江,上海的一切却尽在掌握。但是上海当时在行政上是属于江苏的,这就惹恼了另一个人。

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卢永祥占据上海,却让一个人如骨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那就是江苏督军齐燮元。当时的上海还划归江苏管辖,但他作为江苏督军,竟然不能控制上海,总觉得自己这个督军做得是名不副实。

更让齐燮元耿耿于怀的就是上海的税收。上海是全国第一大经济中心,每年的税收那可是一大笔,再加上上海还是全国烟土买卖的中心。当时外国人在上海从事烟土买卖的不在少数,据说光是印度一个地方运来的烟土税收就足以养活三个师。而他卢永祥不仅收税,还自己直接派人去外国贩来烟土销售牟利。这两项收入之丰厚,让他垂涎欲滴。如果自己得到上海,至少军饷就不用再发愁了。

1924年5月,段祺瑞收买曹锟的译电员,抄出了吴佩孚致曹锟的密电。

吴佩孚在密电里,主张以鄂、赣、苏、闽几省的兵力,围攻浙江、上海,由江苏齐燮元和福建孙传芳主持其事。段祺瑞派人把密电原文送交卢永祥,一再叮嘱他早做准备,卢永祥随即派邓汉祥前往奉天联络,以求得张作霖的支持,张作霖的态度却显得不那么坚决,犹犹豫豫,不肯答应!

现在的形势是有外援要打,没有外援也要打,妥协是不可能的。卢永祥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对手下军官们隐瞒了张作霖的态度,只是告诉他们,张作霖态度坚决,准备与浙江军人共进退,终于鼓舞起了军官们的士气!

第二次直奉战争

张作霖虽然犹豫,但军人的本能告诉他不能贻误战机。他一直在秘密派人监视北京的吴佩孚动向,一举一动做到了如指掌,以便自己做出个正确的形势判断。

经过多次接洽试探,吴佩孚最终确定卢永祥不会投向自己。彻底失望的吴佩孚决定兴兵讨伐,命令江苏齐燮元、福建孙传芳夹攻浙江和上海。唇亡齿寒,一旦卢永祥失利,直系势力将更加猖獗,到时候自己恐怕是独木难支。张作霖终于想通了中间的利害关系,立即通电帮助卢永祥,准备分兵进关。孙中山也发表宣言,率领军队北上支援。段祺瑞也积极联络冯玉祥。反直三角同盟再次组建,并且这次注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齐燮元与卢永祥开打,双方互有胜负。最初凭借装备精良,卢永祥颇占优势,很有一举拿下江苏的气势。但是很快江苏与浙江两省的战争扩大为五个省,安徽、福建、江西三地的军队都加入进来,变成了“四英战吕布”。

可怜吕布再勇,也吃不消这车轮战。9月17日,福建孙传芳军队进入浙江,占领了衢州,使浙卢后方受到威胁。孙传芳、齐燮元以钳形攻势令卢腹背受敌。眼看形势十分紧张,而奉系军队远在北方,远水不救近火。卢永祥看到大势已去,长叹一声,通电下野,与自己的忠实部下何丰林一同赴日本“考察”去了。

战事结束,挑起战争的齐燮元除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外,什么好处都没得到,而孙传芳不但拿到了浙江地盘,还在卢永祥下野后,以战胜者的身份收编了约5个师的人马,齐燮元空欢喜了一场。

卢永祥兵败下野,但他的失败却为张作霖赢得了天赐良机。就在9月17日孙传芳围困卢永祥那一天,张作霖向吴佩孚宣战,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一直志得意满的吴佩孚根本没有料到,现在的张作霖早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上次失败后,张作霖退回关外,苦练新兵,甚至还在日本的支持下,组建了两个新的军种——海军和空军。海军练兵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像样的战斗力,但是空军那花大价钱购买的40架最新式的飞机却是相当有威胁。吴佩孚还是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奉军,满以为自己只要再次拿起法宝,张作霖就会面临第二次失败。但没想到,这次战争与第一次相比,完全倒了个个儿。刚一交战,直系军便损兵折将,奉系军队一个团突破了城门,攻进了关内。情况紧急,吴佩孚不得不亲临前线指挥。

按照双方的战斗力比较,吴佩孚练兵较严格,士兵战斗力强,而且吴本人善于战场指挥。但奉军武器更先进,装备更完善,尤其是飞机助阵,时不时飞到作战区域上空猛扔炸弹,吴佩孚的军队哪见过这阵势,完全不知道怎么应付,一下子乱了阵脚。双方实力比较接近,所以如果继续较量下去,最终谁胜谁负还难以预料。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候,吴佩孚听到了一个消息。

这个消息他无法接受,更不愿意相信。但事实告诉他,那是千真万确的:冯玉祥兵变了!

冯玉祥为什么兵变?起因并不复杂,还是因为吴佩孚。吴佩孚向来看不惯冯玉祥的作风,因为他似乎处处站在道德高地,行事很像南方的革命军,这让吴佩孚对他不得不提防。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因为军功获得了河南督军的位置,吴佩孚就老大不乐意,处处找机会排挤。而冯玉祥又恰恰是一个不甘心俯首听命的角色,当然对吴佩孚的排挤极为不满。

有一次,逼急了的冯玉祥跑去找曹锟诉苦,说是吴佩孚要缴他的械。曹锟也爱惜这员为自己打天下的大将,但对吴佩孚又没什么办法,只好安慰他说:不会的,吴佩孚怎么会这么做呢。你们要是实在不和,我给你另外想个办法吧!后来不久他就任命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吩咐他带兵驻扎北京南苑。这就等于将冯玉祥晾了起来,河南的位置也让了出去。由此冯玉祥对曹锟也开始若即若离。

从此以后,冯玉祥已经彻底不相信吴佩孚和曹锟,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开始和段祺瑞秘密联络,等待时机。

1924年10月,冯玉祥看到吴佩孚连连受挫,军心动摇,便命国民军的先头部队以每天200多里的速度向北京进发。为保证行军速度,冯玉祥让先头部队把帐篷、炊具等物沿途留下不动,以便后续部队到达时缩短吃饭、休息的时间。就这样一路急行军,冯军于lO月21日晚悄悄地进入了北京城。

率先入城的冯军鹿钟麟部切断电报、电话等通信联络,包围总统府,捉住了曹锟。23日早晨,冯玉祥占领了整个北京,这就是“北京政变”。

第二天下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及主要将领和一些有关的政客在冯玉祥的司令部开会,决定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同时还决定请段祺瑞就任国民军大元帅,来京处理一切事务。

冯玉祥的北京政变就好比后院放了把火,令前线直军军心大乱,直奉战争形势陡转。吴佩孚在得知冯倒戈的消息后,仓促之间把山海关战事交给张福来负责,自己率队从海道回天津救援,他曾密令豫、鄂、苏、浙等省火速抽调军队北上相助,但各省多发电遥为声援,援军却未到。奉军得滦州后就切断了直军内外的联系,直军在山海关完全失败。

冯玉祥、胡景翼、孙岳三军乘势进攻,孤立无援的吴佩孚只好于11月3日率部分幕僚卫士乘船到大沽口,渡海南下。但他并不甘心失败,在离开天津前,他在天津东站给段祺瑞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将军队开进天津各国租界,就能引起外国插手干涉,然后借局面混乱之际火中取栗。

段祺瑞回答说: “你是最优秀的军人,为什么要惹出国际问题呢?我看你先休息几天吧!”

吴佩孚听了之后连称: “老师,我遵命。”当即乘车回塘沽转船逃走。临行前还将无法携带的弹药辎重通通加以封条,上书“移交段督办查收字样”。

对于吴佩孚,段祺瑞的感情是复杂的,平心而论,他是很欣赏吴佩孚的才华的,大有英雄相惜之感,.但他们各属不同派系,矛盾无法调和。不赶走吴佩孚,直系势力将控制北京政局,他老段自然难有出头之日,但直系军队既然已经瓦解,对吴佩孚本人就没有追杀到底的必要了,而且皖系势力还未恢复,他还希望通过保留直系的部分实力而同北方的奉系、国民军形成鼎足,使任何一派都不得为所欲为。于是他通知芦台奉军暂缓前进,给吴佩孚南逃争取时间。

11月5日,曹锟下停战令和罪已令,移居团城。段上台后,对曹锟也加以了保护,曹于1926年4月10日获得自由。此后,曹亦为东山再起努力过,他曾通电直系诸将拥其复位,但失败了,吴佩孚就特别不赞成拥曹复位。后来,曹锟辗转河南、山东等地,最后到天津做了寓公。由一个卖布小贩到以贿选爬上北洋政府“大总统”宝座,曹锟的一生也是颇耐人寻味的。“七七事变”后,日伪汉奸以高官厚禄相许,要他出来做傀儡,曹锟不为所动。1938年5月17日,曹在天津病死,终年76岁。

直奉战争历时两个多月,以奉张大胜结束,直系主力被歼,直系军阀自此由盛而衰。

就任执政,重掌权柄

随着吴佩孚战败南下,直系势力在北方覆灭。这一切都在段祺瑞的算计之中。他很高兴地看到,自己联奉反直的计划终于获得了成功,不禁为自己高明的算计得意不己。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二个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了。不过,多年的历练告诉他,不能高兴得太早。

首先是计划中的一些细节发生了变化。原计划中奉军是不能入关的,但是张作霖击败吴佩孚后,却没有遵守这一约定,直接将军队开到了天津附近。这是与冯玉祥原来的打算相反的,他的目的就在于取得华北直隶等地为地盘。现在奉军大举入关抢占地盘,就使得他的打算落空了,北方出现了奉系和国民军两大势力对立的局面,所以段祺瑞就不得不考虑奉系张作霖的态度了。对于冯玉祥邀请他为国民军大元帅的电报,他也是东扯西拉,不说正题。另外,南方各地督军们是个什么态度他也吃不准,因此怕把自己陷于被动。

出乎冯玉祥预料的,北京政变后的局势对他来说日趋恶化。张作霖非常讨厌冯玉祥,他曾对人表示说: “冯玉祥替咱打仗,那是120万小洋钱买的他,他不能主张国事。”奉系其他将领认为冯的野心又大,又会造作,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但张氏父子和奉军一般高级将领对段都很尊敬,把他看作是北洋元老中最有希望的人。所以,张作霖考虑要联段制冯,他也宣布拥段做联军统帅,但考虑到孙中山的声望,又于1924年10月30日致电孙中山,也请他北上。

冯玉祥在与张作霖、段祺瑞周旋之时,感到自己实力不足,迫切希望能拉到一支盟友,思前想后,只有孙中山的思想与自己接近,于是在政变后,冯玉祥立即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冯玉祥还顺便干了件大事:他派鹿钟麟把溥仪驱逐出宫,废除其帝号,并修改民国初年对清室的优待条件,算是“把皇帝统治的最后一点痕迹也铲除了”。对此,段祺瑞很是不满意,甚至拍电报去责备冯玉祥,冯玉祥知道段祺瑞不满意他的行为,’但他却不认同段祺瑞的思想,他曾经调侃说: “我把皇帝赶走,碍着你什么事了?是不是段先生曾经当过前清的大臣,过去老给皇帝磕头上了瘾了?”段祺瑞对此不满,可却有人大声喝彩,那就是号称民主斗士的孙中山,他坚持认为冯玉祥此举算是斩草除根,将来看还有谁来复辟。

孙中山在11月4日分别回复张作霖、冯玉祥,同意即刻北上。段祺瑞本还在观望南方各省的态度,得知孙中山要北上的消息,马上紧张起来,电促冯玉祥、张作霖到天津开会,共商收拾时局的办法,这就是“天津会议”。冯玉祥接到段电后未即启程,准备等孙中山到津后再去,以免显得人单势薄。

但段却派人到京催促,冯玉祥不得不在11月9日启程赴天津。他是只带了副官、马弁几个人到天津的,张作霖却是等到他的两师人马到津后,才和卢永祥一块抵达天津(此时的卢永祥看到直系战败,便从日本回国,投奔了张作霖)。

到了天津,段祺瑞宴请张作霖、冯玉祥。为了将他们的关系拉近,便于自己以后执政时少一些麻烦,他特意将冯玉祥的功劳大大夸了一番。没想到张作霖一下子站了起来,对他说: “我们起义是为了国家,这是当兵的分内之事。但起义和收买完全是两回事,收买过来的人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话明显是冲着冯玉祥来的,措手不及的冯玉祥非常尴尬,段祺瑞也没想到张作霖这么不给面子。毕竟冯玉祥是自己一手拉过来的,他张作霖不认账,老段可不能忘恩负义,于是马上劝冯玉祥,好话说了一箩筐。会后又拉着冯玉祥去张作霖的下榻处拜会,张作霖碍于段祺瑞的面子,不好讲冯玉祥怎么样,只好说了几句场面话,算是让冯玉祥有了个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