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直系教头冯国璋
3331200000027

第27章 在府院中周旋(3)

无奈之下,段祺瑞只好暂时搁置与冯国璋之间的矛盾,通过各种途径向冯国璋进行解释,甚至一再邀请冯国璋进京商讨。

见段祺瑞丢下面子,低声下气地求自己,冯国璋最终决定到北京与段祺瑞进行商议。当然,冯国璋此次进京还有另外的意图。在冯国璋看来,自己自从当上副总统之后,基于各种政治因素的考虑,一直都没有真正在中央政府露过面,这确实于情于理都有些不符。因此,冯国璋不顾心腹胡嗣瑗等人的百般劝诫和阻拦,于2月中旬从南京出发,进京与段祺瑞议事。

在前往北京的途中,路过蚌埠、徐州和济南等地时,冯国璋分别与倪嗣冲、张勋和张怀芝等人见面,并交换了彼此关于时局的意见。

1917年2月23日,冯国璋抵达北京,住进了禁卫军司令部。随后,他便开始仔细地观察起北京的政局来。经过观察,冯国璋发现当时的北京政坛,因为对德关系的问题,火药味十分浓,大有一触即发的可能。

大家知道,冯国璋向来做事稳妥谨慎,轻易不愿意得罪人。因此,他既不会立即站到段祺瑞一边,也不会马上同意黎元洪的主张,而是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实际上,此时的冯国璋,在对德关系问题上,也不太清楚自己究竟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有些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冯国璋才向外界表明,自己此次北京之行,只是为了给段祺瑞和黎元洪当调解人。在冯国璋看来,“欲求对外一致,不可不先求内政刷新。”但是,对于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内政的“刷新”,冯国璋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见解。这正好说明,他自己也对纷繁复杂的时局把握不定。

事实上,这次来北京,冯国璋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四处去高等学府演讲,而他演讲的主题则是“教育救国”,顶多只能说是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不过,冯国璋在这样危急的政局下谈论教育问题,却赢得了教育界和舆论界的好评!

然而,段祺瑞和黎元洪的“府院之争”,却并没有因为冯国璋的不介入而得到缓解。1917年3月3日,段祺瑞主持了一次内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内阁向国会提交的对德绝交檄文。

按照制度规定,这个檄文必须由黎元洪加盖总统印章后交与国会表决,才有可能获得通过。但是,大家想都想得到,黎元洪怎么可能同意给盖章呢?

很自然地,当这个檄文交给黎元洪盖章的时候,黎元洪直接以事关重大、要谨慎为理由拒绝盖印。看到自己花心思搞出来的东西,竟然就这样遭到否定,段祺瑞十分失望,一气之下于3月4日晚上宣布辞去总理职位,回到了天津。

很显然,段祺瑞的离开是一个以退为进的计策。他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自己的辞职,使得“府院之争”更加激化。果然,段祺瑞辞职之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已经缓和的府院斗争再次变得激烈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段祺瑞走后不久,黎元洪就抓住这个机会开始改组内阁。按照黎元洪的打算,他准备请徐世昌担任国务总理,王士珍则担任陆军总长。然而,大家一看就知道,徐世昌和王士珍都是当年袁世凯手下的爱将,他们本来就属于北洋集团,与段祺瑞分属同僚。

黎元洪请他们出来,就是为了让北洋集团的人闭上嘴巴。但是,徐世昌和王士珍两人都婉言谢绝了。他们很清楚,眼前的这个烂摊子还是不要去碰的好。就这样,虽然黎元洪表面上看起来占了上风,其实由于徐世昌和王士珍的不合作,他根本就无法组织起新的内阁政府,因而实际上变得很被动。

看到这种情况,冯国璋出面了,他力劝黎元洪暂时向段祺瑞妥协。也就在同时,北洋各省的督军就像商量好了一样,纷纷向北京发来电报,内容都是要求段祺瑞“力任艰难”,也就是劝段祺瑞回来继续当总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黎元洪开始担心地方会造反,于是就请冯国璋去天津劝段祺瑞回来复职。这一次,冯国璋终于没有什么都不管了,而是来到天津面见段祺瑞。而段祺瑞见黎元洪已经向自己做了妥协,同时还有冯国璋来劝说,便决定给冯国璋一个面子,回京复职。

段祺瑞回京后,北京的局势得到了好转。很快,在对德外交问题上有了结果。由于国会内部反对参战的国民系议员意见不一致,比如民友社不仅反对对德宣战,而且反对与德绝交,而益友社和政学会却主张应该与德国绝交。

最终国会两院分别于3月10日和11日通过了对德绝交的议案。换句话说,至少在是否与德国绝交这个问题上,府院之争最终以段祺瑞的胜利而结束。

在决定了与德国断交之后,接下来需要决定的就是是否派出军队对德作战了。这个问题,因而成为了随后府院之争的重心。很显然,当时的局势已经更有利于段祺瑞一方,他正在全力以赴准备在国会通过对德作战的决议。

而此时的冯国璋看到局势已经十分明朗了,便觉得没有留在北京的必要,于是就收拾好行装,回到了南京。

冯国璋离开北京后,段祺瑞更是加紧了自己的工作。当时,他缺少的依旧是各省督军的支持。换句话说,段祺瑞遇到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有国民党议员的反对问题了,而且是北洋集团内部到底有多少人会支持他去对德作战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各省的督军们并不理解段祺瑞对德宣战的真实用意。

在了解了这一情况之后,段祺瑞召开了一个所谓的“军事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全都是各省督军。在这次会议上,段祺瑞向这些督军坦白了自己的心声,说自己之所以要对德宣战,就是为了扩大北洋军的军费财源。听到段祺瑞这样说,各省的督军们才领悟过来,并且很快就转而支持段祺瑞,一致表示同意对德作战。

尽管段祺瑞此时已经说服了绝大多数的督军,但是冯国璋却一直没有向他表明态度,这让段祺瑞心中很不安。在1917年3月中旬冯国璋才回到南京的时候,冯曾发表过一个密电,其中说“总理决心,加以外交趋势,绝德之举,非成事实。”也就是说,冯国璋回南京后,只是向外界透露了段祺瑞决定与德国断交的消息,顶多就是表明自己也支持这个做法,却并没有表明他到底支不支持对德作战。

到了4月8日,冯国璋在给黎元洪等人的电报中说,自己虽然在北京时赞成对德绝交,但那只是为了调停府院之争,实际上自己并不支持这种做法。

而4月16日,冯国璋干脆借口在一战之中“英法失利”,而奉劝段祺瑞等主战派“宣战更宜持重”。而当时,段祺瑞正在北京召开上文说的“军事会议”。

很显然,此时的冯国璋是反对对德作战的。这一点,仅仅从冯国璋并不亲自参加会议,而是借口自己“身体欠佳”只派了一个代表参会就可以看得出来。实际上,冯国璋在面对西南各省地方大员时,则一改以往模棱两可的政治态度,明确地表示自己反对参战。

据说,在4月30日他发给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的电报中,冯国璋就直接说:“与其加入协约国,或反为条约所束缚,不如径与美一致进行。”也就是学习美国人的做法,干脆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对德作战。

复辟之风再起

就在“府院之争”看似即将结束的时候,一场新的政治风波开始了,这就是张勋的复辟。

我们在前文中曾经多次讲到,张勋是绝对效忠于清王室的北洋将领。实际上,清王室对于张勋也是寄予了厚望,希望能通过他的活动,实现夺回政权的梦想。张勋也曾于1913年策动了复辟,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让清王朝的遗老遗少们兴奋和激动了一回。实际上,除了张勋这个头号复辟分子之外,清王朝还把复辟希望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冯国璋。

冯国璋和清政府,尤其是与清王室中的贵族少壮派,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我们在前文中曾经说到过,为了抵制袁世凯的北洋势力,载沣专门邀请冯国璋到北京主持兴办了贵胄学堂,也就是在那里,冯国璋增进了与清王室的友情。

此外,冯国璋还曾经统帅禁卫军,专门负责保卫清王室的安全,而且在清帝退位之后,好竭尽所能保全清王室的各种待遇和利益。不得不说,对于风雨飘摇的清王室来说,冯国璋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军事强人。

冯国璋本人,在清王朝覆灭之后并不是没有复辟的想法,只不过他毕竟还是一个受过近代民主思想影响的新式将领,对于历史的大势所趋,冯国璋还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冯国璋即便有所行动,也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力所能及而已。

比如,就在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之后,中国政坛上又出现了一股复辟浪潮。在这些复辟分子们看来,正是袁世凯夺去了清王朝的大权,现在他死了,就应该还政。于是,他们聚集在徐州开会,决定争得冯国璋的支持,让张勋借着保卫王室安全的名义,带领二十个营的“辫子军”杀向北京,趁乱夺取政权。当冯国璋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就“济饷40万”,也就是给了军费支持。

随后,当张勋率军抵达北京,冯国璋亲自率军五千北上,说是去北京“料理后路”,其实就是趁乱帮助清王室复辟。这一点,仅仅从冯国璋当时写给张勋的一封信就看得出来。在这封信里,冯国璋对张勋说,要“用迅雷不及之手段”,“以兵力直捣北京”。

由此可见,袁世凯去世之后,冯国璋确实曾经积极参与清王朝的复辟活动。只不过,后来由于黎元洪就任了民国大总统,而张勋及其部下又被段祺瑞等人收买,打消了与冯国璋合作的念头。尤其是当冯国璋打听到各西方列强,比如英国、美国等都坚决反对清王室复辟,于是才放弃了这次的努力。

不过,复辟的狂潮却并没有因为冯国璋的放弃而消减。实际上,冯国璋的放弃,也只是暂时的无奈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回到历史去了解一下。

其实,这次复辟高潮的到来,还得从府院之争的进一步激烈化说起。我们前文说到,在对德断交这个问题上,府院之争暂时以段祺瑞一方的胜利结束。但是,到了1917年5月下旬的时候,黎元洪却在美国人的大力支持下,干脆直接把段祺瑞的国务总理一职罢免了。

他这样做,自然是要在中央消灭段祺瑞的势力。可是,段祺瑞在中央没了职位,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了实力。实际上,此时的段祺瑞依旧还是北洋督军团的老大。当各位北洋督军,比如倪嗣冲、张作霖等人听说段祺瑞被罢免的消息后,都纷纷宣布脱离黎元洪的北京政府而独立。很显然,这是段祺瑞及北洋督军团在反击黎元洪,局势一下子严峻起来!

对于这个局势,冯国璋认为各北洋督军之所以敢这样干,实际是受到了段祺瑞和另外一位皖系首领徐树铮的挑动。因此,冯国璋对于这件事情,采取了力主调停的姿态。

不过,冯国璋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再去做这个调停者了,因为上一次的北上调停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更何况,这一次的府院之争,在黎元洪一方的后面有着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以及美国人的支持,而段祺瑞这方则有督军团和研究系,以及新加入的“交通系”政客的支持,显得更为争锋相对,自己要是进去调停,搞不好没调停成功,还陷进了政治斗争的泥潭无法自拔。因此,想来想去,冯国璋就极力鼓动张勋出面调停。

冯国璋鼓动张勋是有道理的。在他看来,张勋本身就是督军团中响当当的人物,他说的话还是有分量的。同时,此时的冯国璋还是没有彻底放弃复辟的念头,他鼓动张勋北上调停府院之争,实际还是有着复辟清王朝的打算。

在冯国璋写给张勋的一封亲笔信里,冯国璋认为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险恶异常的局势下,只有张勋才是真正的“老成硕望”,也就是威望很高。

因此,张勋适合北上“调停”,实则就是趁乱复辟。

冯国璋为了让张勋没有后顾之忧,还保证道:“谨当追随其间,遇事总与我哥取一致行动”。换句话说,冯国璋对于张勋的北上,将会给予全力支持。

虽然冯国璋没有说明自己究竟支持张勋什么,究竟是支持他去调停,还是支持他去复辟,但是至少冯国璋对于张勋的北上是表示赞同的。

看到冯国璋的亲笔信,张勋十分开心,这一下他更加有信心了。本来,张勋就是想通过这次北上“调停”府院之争,借机抬出清王室,实现复辟理想。当时,让他顾虑的是段祺瑞及其党羽会加以阻扰。可是现在好了,有了冯国璋的大力支持,张勋可以放手去做了。

实际上,当时除了得到冯国璋的支持之外,张勋还得到了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的帮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前文我们说过,在各北洋督军宣布脱离北京政府独立之后,黎元洪曾先后邀请徐世昌和王士珍出任总理一职,目的就是对抗段祺瑞和北洋督军团。但是,徐世昌和王士珍都予以了婉拒。

无奈之下,黎元洪找到了曾经担任过云贵总督、政治威望还比较高的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想让他出任总理一职。得知这个消息后,李经羲自然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可以重新在政坛风光一下了,因此很爽快地答应了黎元洪的邀请。

但是,虽然李经羲为了获取名誉和地位,但是他也明白自己的实力是无法与段祺瑞以及督军团相抗衡的。因此,他也想到了借助张勋的“辫子军”作为自己的保护伞。

在李经羲看来,毕竟自己也曾是清王朝的高官,而张勋也是想要复辟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就向黎元洪提出要张勋进京帮助自己。追于形势,黎元洪不得不答应了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