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
水族欢度节目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都江、水龙等地区。解放前只有男人跳,目前发展到妇女也跳。舞者着古装时,上穿红色长衫,衣领、前胸、背后、衣袖和衣边等处都装饰有图案和花边,下穿深蓝或青色布长腰,腰系白色鸡毛裙。头缠红色或灰色包头,上插银饰和雉毛。芦笙是舞者的伴奏乐器又是手中道具。多系上红绸,插上雉毛增加美感。跳舞时,由男人吹奏芦笙领舞。女人跟茬后面随着芦笙曲调的变化,踏着节拍跟随着领舞者的舞姿去变化着同一的动作,时而跳步时而甩手别具特色,深受水族人民的喜爱。只是由于水族从四月开秧门起,直至秋天收割完以前一段时间,有禁吹芦笙的民间习俗,因此水族芦笙舞还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舞蹈。
踩鼓舞
踩鼓舞是一种苗族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黔东南、黔南部分苗族聚居地区。每逢大的节日吉庆,当地的苗家男女老少都要汇聚一处,踩鼓取乐。踩鼓用的鼓是将一节圆木抠空、两头蒙上生牛皮即成的长木鼓。用鼓棒分别敲击鼓面、鼓边及鼓棒相击,便会发出“咚”、“叨”、“滴”三种高低不同的音色。
木鼓摆在踩鼓场中央,由一个或两人按一定的鼓谱敲出节奏不同的鼓点。踩鼓的人多少不限,统统环鼓而立。人少站成一圈两圈,人多站成三圈四圈。男女可以分别成圈,也可以混合成圈。听到鼓响,踩鼓的人便按鼓点移步摆手,先左后右,横向移动,走走停停,时而侧身背不断环行。步法有进三步退三步、进二步、退二步,高潮时,有转体一周动作,并发出“尤尤”之声。女子盛装入舞,动作庄重典雅。男子大开大阖,热情奔放。有的老汉饮酒入舞故作醉态,步履蹒跚似倒非倒,别有一番情趣。苗家鼓谱路数虽然不多,可以不停地敲击。击鼓累了可以替换。踩鼓人饿了,可以到圈外吃吃喝喝,歇息一会又可以再去踩鼓。而新来踩鼓的人也可以随时加入舞蹈的圈子,随进随出非常自由。鼓点不断,踩鼓不停,直至申酉时分,尽兴息鼓罢舞。有的地方,还可用芦笙伴奏,圈外观众高唱飞歌,更加强了踩鼓活动的欢乐气氛。苗族通过自娱自乐的踩鼓活动,可以减轻劳作的疲劳,维持和增进了村寨之间友谊,还为青年男女物色对象提供极好机会。有的地方踩鼓还兼有祭奉祖宗功能。
安代舞
安代舞是蒙古民族民间舞蹈。在内蒙古,每逢节日或者民间盛会,都可以看到许多人围着圈,挥舞彩绸或手帕,先由两人领唱,别人帮唱,一唱一和,此呼彼应。舞蹈跳起来之后,参加和围观的人愈来愈多,圈儿愈扩愈大,歌舞愈跳愈激烈。这种舞不拘形式,男女老幼都可以跳,少则几人,多则六七百人。常常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要参加到歌舞行列中来。安代舞步法简单,即使过去没跳过,只要被这种歌舞气氛所感染,也会身不由己地参加到圆圈中载歌载舞。内蒙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流传着“安代舞”的故事:相传从前有一对牧民老夫妇生有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心灵手巧,长得十分俊俏,但后来因婚事不顺心,忧伤烦恼,朝思暮想,日久成疾。老夫妇无奈,拜佛祈祷,结果病情越来越重。周围邻人们见到此景,深为同情,姊妹们便以歌舞为她解愁。姑娘听见了歌,看到了舞,仿佛见到了她相爱的亲人为她欢唱,于是心胸开阔,病情渐渐好转,以后便产生了安代舞,并一直流传至今。人们遇到节日和喜庆的事,或要安慰、问候、祝愿轻微病患者早日痊愈的时候,也要跳上一曲安代舞。
舞春
舞春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一种类型,是吟诵形式的叙事体诗,分民间舞春和文人舞春两种。一部完整的舞春由序言、正文、尾声组成,有的舞春只有几行,则直接吟诵正文;长篇舞春可连续讲述几天,唱词基本不固定,曲调根据唱词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舞春是一曲到底,中间不变换其他曲调,大部分是专曲专用。舞春的句与句之间讲究押头韵。舞春叙述题材广泛,反映历史事件、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婚姻爱情、传说故事、教诲训诫、风土人情等丰富的内容。代表性的流传广泛的舞春有描写达斡尔族农民起义的《少郎与岱夫》、《巡边记》等等;汉族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由达斡尔族知识分子或艺人翻译后,通过舞春形式说唱,在达斡尔族民间广为流传。
弹唱会
每年盛夏草原上鲜花盛开时,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便纷纷开幕了,这是一个美好而欢乐的节日。阿肯是哈萨克民间歌手的通称。相传很久以前,阿勒泰草原上有一位俊俏的姑娘,她的歌声悠扬嘹亮,百灵鸟听了都不忍离去。有一天姑娘正在河边弹着她心爱的冬不拉,唱着怀念远去情人的歌时,有个骑马路过的头人见姑娘容貌出众便起了坏心。他派人到姑娘家说亲遭到拒绝。可是头人强逼姑娘家订了婚约。婚期将近姑娘悲痛欲绝,突然从远方飞来一匹骏马,带上姑娘飞了起来。原来这匹马是姑娘的情人变的。姑娘舍不得离开众乡亲,扔下自己的冬不拉。一支冬不拉变成了无数支,纷纷落人人们手中。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这对恋人的歌声唱了起来,草原沉浸在一片歌海之中。从那以后每年盛夏哈萨克牧民就聚集在草原上歌唱,倾诉对这对幸福恋人的怀念,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就这样年复一年,阿肯弹唱会就这样形成了。参加盛会的都是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歌手,有年逾花甲的老艺人,有初露锋芒的小伙子,有歌如流水的姑娘。四方歌星济济一堂,各显神通。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痛饮醇香酸辣的马奶酒后,方能引出歌儿似奶流。
所以。盛会开始以前,喝马奶酒是必不可少的。盛会上弹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唱词除一些古典唱词外,大部分是触景生情的即兴编词弹唱。
弹唱会一般历时十天左右,最后一天发奖。除弹唱外,还有传统的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拔河、打靶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纵歌盛会
纵歌盛会又叫目脑纵歌盛会,它是云南景颇族的民族节日,一般在欢庆丰收时举行。目脑纵歌是景颇语的音译,意为“集体歌舞”。据景颇族古老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人间还没有舞蹈,只有太阳的子女会跳舞。有一次太阳派出使者,邀请地球上万物参加他们举办的大型目脑纵歌盛会。地球上万物便派聪明的百鸟前去参加,百鸟学了歌舞回到了地球,推选孔雀做领舞又跳了一次。景颇族的祖先胜腊贡扎和妻子恰巧看见了百鸟优美的歌舞并为之陶醉。为了让欢乐永远伴随着景颇族的子孙们,胜腊贡扎和妻子就将目脑纵歌传到了景颇人中间。节目清晨,附近山乡的各族男女老少,带着对景颇族兄弟姐妹的节日祝愿,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舞场:傣族人跳着孔雀舞来了,阿昌族人敲锣打鼓来了,崩龙族人鸣枪放炮来了,傈僳族人弹着三弦琴来了。
这时候整个舞场彩色缤纷,舞台中央树立着画有舞形图,即一种有图案标志的四块木板。舞台两侧的竹楼台上飘扬着鲜艳的彩旗;舞台后面放着巨大的木鼓,两侧悬挂着几面大芒锣,两把大刀交叉在木板之间,神圣威严。盛会开始前一队景颇族男女捧着米酒、粽粑、红枣等食品步入会场,代表全族欢迎各族宾客。当太阳出现在天边时,景颇族男子对空鸣放火炮,宣告盛会开始,在高亢的洞巴牛角乐器和悠扬的横笛的旋律中,欢乐人流踏着刚健的舞步进入舞场。手持闪亮长刀的景颇族男子好像出征的战士,丰满美丽的景颇族姑娘像翩翩起舞的彩蝶。被选为脑双的姑娘头戴象征吉祥的孔雀羽毛头饰,胸前戴着耀眼的项链,身着五彩缤纷的花筒裙,更是引人注目。热烈的舞蹈者们踏着热烈的鼓点,和着欢乐的节拍,一个跟着一个,时而仰首前进,时而低头迂回,头摆一丈尾甩十丈,宛如一条翻滚巨龙。欢腾的歌舞活动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