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会
稻花会是江南农家在每年新稻抽穗扬花的头伏季节举行的迎会活动。
至时人们头顶烈日,手持彩旗,燃铳放炮,敲锣打鼓列成长长的队伍,到田头巡游一周,祈祷田稻丰收。稻花会风俗何时形成传说不一。浙江镇海长石一带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当地还是塘内滩地,土质碱重,收成无几,年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有一年大旱又遭蝗灾,田地颗粒无收,人们挖草根刨树皮充饥,饿得皮包骨头,多人奄奄一息。危难之际,海上来一队满载稻米的粮船,这是福建一个米行老板叫一个姓何的账房,趁这里闹荒前来高价抛售粮食。不过有幸的是好心的何账房眼见田地荒芜,村庄断炊,饿殍遍野,不觉心酸泪涌。他赶紧吩咐伙计将几船大米全部赈济灾民,又将两船稻谷分赠田户,以备来年春耕播种之用。村民得救欣喜异常,十分感谢何账房。转眼第二年春夏,何账房天天巡视田头,眼见分赠稻谷播种发芽,随后插穗扬花。村民眼看丰收在望,决定新谷上场,归还何账房粮款。谁知何账房却跳河自尽,留下一言说:几船粮食赈灾民,再难回去复成命,幸喜如今稻花香,九泉之下目能瞑。百姓为好人放声痛哭,用当地最隆重礼节为这位救命人人殓送葬,建坟立碑。又建造了“何仙庙”塑像奉祀,并决定每年新稻扬花季节举行稻花会,纪念恩人。
大雾梁歌会
大雾梁歌会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独坡、牙屯堡一带侗族举办的歌会。每年农历立夏前十八天举行,为期三天。大雾梁是地名,侗语称“梁蒙”。
歌会期间,广西、贵州等省区的侗、苗、壮、瑶、汉各族人民成群结队前往参加。
男女青年或坐而盘歌,或立而对歌。歌词题材广泛,歌声清脆悠扬。山上对歌,下赶场。街上的货摊、商店摆满各种物资,琳琅满目。各族人民互通有无。竞相选购。
大雾梁歌会的由来,当地侗族还有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贵州榕江地区,有一个后生名叫闷龙,他与通伍(今天湖南通道牙屯堡地区)的一位姑娘肖女相爱,他们经常相会于“梁蒙”。后来闷龙与肖女秘密定情,两人前往古州既榕江。当他们到达牙屯堡时,闷龙背着肖女过河,因水急石滑不幸失足落水。这对情人被波涛汹涌的洪水卷走。淹死之后两人化作一尊巨石。立于二人落水不远的河中。而且,从古至今,无论河水怎样暴涨,总是淹没不了石顶。后来,侗族人为了怀念他们,便在闷龙、肖女生前相约的地方喜庆聚会。
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民间的“大雾梁歌会”。
三月街
三月街是云南大理白族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滇西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的物资交流集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云南省大理城西苍山最高的中和峰脚下举行,为期六天。这里平时是一片空旷的平坡,节目期间把平坡分隔成一条条临时性的街道,鳞次栉比的货棚上的彩旗迎风招展,用青松和纸花扎成的彩色牌坊和布标十分醒目。节日里人们围成圆圈,在锣鼓、唢呐声中舞鞭,做各种刚健优美的武术动作。那鞭时而像银蛇缠身时而像金龙飞舞,当鞭不断碰击肩腿等部位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身穿民族服装的男男女女打着霸王鞭。敲着金钱鼓边歌边舞。我国的民间集市贸易各地称呼不一。有的地方称作“市”、“墟”或“场”,云南方言则叫“街”或“街子”。三月街规模大范围广,从大理城中的街道,穿过大理古城西门,沿着通往会场长达二三里的大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和物品。有雕刻精美的剑川木器,花纹奇丽的大理石制品和麦秸编织的草帽,苍山的竹器,洱海的弓鱼,腾冲的玉器,永胜的细陶,祥云的土锅、泥塑,宾川的蜜饯和云南著名的白药、三七以及远道而来的棕衣、棕皮,积肥撑船用的实心竹等,真是百货俱全,应有尽有。紧靠街场边上,是各种药材和牲畜交易的地方。这是三月街的两大宗交易。各族人民把平时采集来的药材,拿来出售,有大理苍山上产的“雪山一枝蒿”、天麻、虫草、白药、三七、当归、党参等,也有藏族人民出售的藏红花、麝香、熊胆、鹿茸等名贵药材。每年,药材公司都要在这里收购大量的药材。牲畜以牛犊、牛和壮马为主。从青藏高原来的牛、马,个头虽然不大,但健壮、有力、耐劳,是人们最喜欢选购的品种。三月街的最前方,立着一个七八米高的松枝牌坊,上书“大理三月街”五个醒目的大字。从这座牌坊直至街子中心,地面上和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物品。各种民间手工艺品中,最多的要数草帽。它们大多是大理附近的农村妇女用农作时间编制的,大大小小样式不一。轻巧大方,色泽悦目。最引人注目的是驰名中外的大理石制品,大到桌面花盆,小到杯碟器皿,造型别致,独具匠心。街期内表演歌舞、滇戏、耍花灯,举行赛马等活动。优美多变的白族大本曲,慷慨激昂的藏族民歌和其他民族的歌曲声、乐器演奏声,整天整夜地在三月街上空飘荡。赛马场上。骑手们的高超骑艺,不断博得各族群众的热烈喝彩。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经描写过三月街赛马的盛况:由西门出一里半,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其北为马场,干骑交集,数人骑马而驰于中,更队以见高下焉。时男女要沓,交臂不辨。
渔潭会
渔潭会也称“渔潭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邓川罗峙江流入洱海的十孔长堤水口举行。这里水陆交通方便,坡上有著名的丙穴渔洞,坡下有稀有的游鱼,因而得名渔潭。苍山洱海的白族在每年雨季渔汛开始来临之际,都到渔潭会出售自己的产品,购买物资,因此又被称为渔潭会。会期一般在农历八月中旬。渔潭会性质与三月街差不多,规模小于三月街却具有三月街没有的水上特点。盛会期间渔船云集牛马满坡。前来赶会的有周围的白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回族、汉族人民,还有从数百公里外的昆明、楚雄、丽江、腾冲、临沧、曲靖、永胜、德宏、昭通等地来的各族人民。交易以骡马渔具和民族需要的商品为主,其次是药材、毛皮、山货、鱼等土特产及日常生活用品。渔潭会是一个传说历史悠久的民间集会。在大理地区有着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在古代,有数十个妖魔身居洞穴,其中一个洞穴就在渔潭坡上。每逢中秋月夜住在渔潭坡上洞穴里的妖魔,便走出洞穴吃掉一男一女。附近的白族人对妖魔恨之入骨。为了治服妖魔,每到中秋,他们便吹着牛角,背上刀枪,扛着戈矛,捧着月饼果酒,聚集坡上敲锣打鼓,鸣钟放炮,燃香点蜡,欣赏圆月。妖魔闻声心惊胆战不敢出洞寻食。这样年复一年,妖魔终于死于洞里。实际上这里的渔潭会是与民间百姓的生产分不开的。干百年来随着洱海地区渔业的发展,每一年的中秋佳节前夕,也就是渔汛开始的时候,百姓就集会到了渔潭坡销售产品,购买渔具,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渔潭会。
拜斗会
“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精。”这是唐代诗人张籍的《江村行》诗句,记叙了古代江南拜斗赛神的风俗。这种风俗至今尚在浙江的东阳南部山区盛行。在古代,人们认为谷物丰收全赖谷神保佑,每年春秋两季必各行一次祭祀活动,祈求和报答谷神的保佑,名谓“拜斗”,实系赛神。赛神一般都固定于春秋两社日。东阳南部山区赛神更是别具一格。传说谷神降,不居庙堂祠宇,而是附于打稻用的稻桶上。所以各村没有设土谷祠,只在祭祀时,把稻桶披红挂绿地装扮一番,置于坛上受祭。稻桶雅称“金珠斗”,因此赛神又称“拜斗”。然而农具稻桶既笨重又不雅观,慢慢地便被特制的新斗所取代。
新斗花样众多,普通的有稻桶斗、元宝斗、纱帽斗、圆桶斗和宝塔斗等。稻桶斗尚保持稻桶的原状,大红为底四壁镶金色锡箔花鸟剪纸,图案多为橘子和梨子,含“吉利”之意,当中大书一字,连同四壁三字合成一句祝愿之辞,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年丰岁祥”之类。元宝斗、纱帽斗、圆桶斗分别状如元宝、纱帽、圆桶,是稻桶的变化,还保留着稻桶朴实庄严的风貌。拜斗大都在农历七月中旬,此时早稻已经进仓,农事较闲,具体日期择定,很讲究祝愿避忌。多选带有“二四六七十”等数的日子。四、六谐音“喜”、“禄”,有彩头。二七当地口音为“两”、“切”,皆“量”、“吃”,当地童谣有“两两有米量;七七有饭吃”之说,显然都是好日子。
“拜斗会”祭祀仪式都是壮年妇女参加,也有上年岁的一般作指导。通常男人不准参加。他们只在一边放爆竹,敲锣鼓,维持秩序。“拜斗会”坛前放有供桌,供品为百谷、百果、百花,都要凑足百样之数。长长的供桌排得密密麻麻,姹紫嫣红,琳琅满目。祭坛左右分别栽有两枝“摇钱树”,枝上缀满锡箔纸制作的“金银元宝”,左为柏树、右为竹子,柏竹柏竹,取“百样富足”之意。拜斗仪式开始时,妇女们结队在燃着的稻草堆上跨过,民间称之“熏火浴”用来消除秽气,主持者点燃第一根蜡烛,男子们便放起爆竹敲锣打鼓,观众云集而来围成一个圈子踮足而看。此时,一壮年妇女装扮谷神,尽情跳舞于坛前,众女列队持香跪拜。木鱼声起众人向谷神念颂谢恩之诗。念毕齐声唱歌,歌有《四季调》、《十二花名》等。慢慢地场外观众也跟着一起念唱。然后有善舞者双手持插有鲜花的橘子和梨,成双成对跳舞,模仿插秧、收割之态,生动多趣。舞毕是戏文节目《唐僧取经》,男女合演,不用化妆,随机应变,充满趣味。
蚕花会
蚕花会主要在江南。“蚕花”并非花而是一种用彩纸或者茧子与绸帛做的小花。“蚕花”既是蚕农盼望丰收的标志,又是讨吉利的民风口采。“蚕花”广泛用于蚕乡岁时节日和各种蚕事活动之中。江南各地称养蚕女子为蚕花姑娘。农历正月初一清晨,蚕花姑娘依俗要从外往里打扫蚕房,这叫“扫蚕花地”。相传这样扫地能把蚕花扫进来,这一年蚕茧就能获得丰收。新年见面人们互贺“恭喜发财”之后,还要道一声“蚕花二十四分!”尽管蚕花十二分已属少见,但蚕农总要以此表示最良好的祝愿。春节期间,还有一批送蚕花者,走乡串村到各家各户送蚕花。百姓们手捧着“马鸣王菩萨”,口上唱着“送蚕花”的江南民歌,到了主人的蚕房中兜一圈,以保佑主人蚕花丰收。主人必给予一些大米或年糕。每逢清明期间杭州、嘉善、湖州的蚕农都要到附近名山庙宇祭拜“蚕花娘娘”。陌生男女毫无顾忌地挤来轧去,这就是“轧蚕花”。蚕乡对清明节有“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之说。“轧蚕花”这个民间风俗,一般会从清明前开始,喜庆到了清明之后结束。蚕妇蚕农是日日梳洗干净,穿红着绿,男的把蚕花插在帽沿上,女的把蚕花插在头发上,年纪大的还背一只黄色蚕种袋。挤在一起摇动着五彩蚕花。最有趣的是那些青年男女,旧时封建意识重,青年男女之间,因有授受不亲之嫌,平时也难以搭腔。可是在“轧蚕花”的活动时一齐解放了。
习俗认为,未婚姑娘在“轧蚕花”时候,如果被哪一个小伙子摸过奶房,哪怕碰了碰,也就意味着她有资格当蚕娘了。这样一来她家的蚕花一定兴旺;否则反倒是件晦气的事。杭、嘉、湖蚕农每年爱约群呼伴,到杭州西湖各寺庙焚香礼佛。还要买朵绢做的蚕花回去,插在蚕筐边沿,这叫做“讨蚕花”。
她们认为来自佛门圣地的蚕花,在蚕房里能驱邪避祟,今年蚕花定会利市,“满室生花”。晚上,合家团聚,每人喝一杯“蚕花酒”,表示要齐心协力养好太y。蠢蚕。农历端午节前,蚕农们巳度过一年中繁忙的养蚕缫丝季节。所产新茧新丝也已经纷纷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