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哈佛从娃娃抓起
3338600000023

第23章 与人交往——做一个合群的人(1)

孩子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父母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可以让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可以让孩子更轻松地融入社会。

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家教案例

华华的妈妈带着华华来晶晶家玩。晶晶的妈妈拿出了一套精致的“娃娃餐具”,让晶晶和华华一起玩。“娃娃餐具”包括锅碗瓢盆等厨房常用工具,塑造得非常逼真。晶晶和华华玩得十分开心。

天黑了,华华的妈妈要带华华回去了,可是华华却抱着一件玩具不肯撒手。晶晶的妈妈见状,就征求女儿的意见说:“晶晶,华华太喜欢我们的玩具了。能不能把我们的玩具借华华玩两天?”晶晶不太明白“借”是怎么回事,显出一脸不高兴的神情。

晶晶的妈妈看出了晶晶有点不乐意,就又对晶晶说:“玩具还是我们的,只是让华华带回家玩两天。过两天,华华将玩具还给我们了,我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晶晶听懂了妈妈的话,主动将玩具递给了华华。华华看到晶晶主动将玩具借给自己玩,也主动将自己新买的手链借给了晶晶玩。

两天后,华华将晶晶的玩具送来了,同时也带来了自己新买的玩具让晶晶玩。就这样,华华和晶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友好。

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孩子必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及工作。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只占15%,而交际能力所起的作用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交往本领的高低,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与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就是在实验室内搞科研的科技人员,也需要与他人交往。

据统计,一个科技人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上的时间要占该课题总时间的so.9%,实验后的研究时间占32.1%。在这83%的时间里,他要不断地同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计算室以及各级管理部门打交道。如果没有社交能力,他就很难得到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他的科研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哈特教授,在对一些孩子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中,仔细观察了这些孩子们是怎样生活的:哪些孩子喜欢与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欢独处,并对这些孩子的学习进行了跟踪调查。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较高,往往比较聪明活泼,而且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哈特教授通过分析认为,从小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不仅容易与人相处得融洽,而且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到更广阔的知识。

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入学以后,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地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适应社会的表现。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习惯。

孩子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时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孩子过于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的人缘不好,都会影响自己的交往能力,使自己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更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每个孩子总是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经常从朋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和支持。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朋友的肯定态度多于否定的态度,孩子就会感到与他人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利益。

乐观的孩子是比较受欢迎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摆脱自卑。自卑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和压抑,在人际交往中缺少自信,从而产生退缩、逃避行为。父母要让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乐观来自良好的心态。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凡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老想着不好的。父母应该教孩子每天面带微笑,出门之前打点好仪容仪表,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校。

每个孩子经历、兴趣、能力、个性都是不尽相同的,要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是不切实际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并正确对待差异,采取自我约束、积极适应的态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在与同学交往中,孩子要尽量少麻烦别人,多帮助别人。如果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他在学校也就喜欢经常麻烦别人,要求别人听自己的,帮助自己做这做那,那么其他的孩子是不会喜欢他的,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因此,良好的个性培养是离不开父母平时的教育的。

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在集体活动中,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孩子自己不做事,却总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直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

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

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孩子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父母要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帮助孩子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协助孩子养成与人交往的习惯。鼓励孩子交朋友家教案例

晨辉的爸爸和妈妈在外在工作,就把晨辉交托给了晨辉的爷爷和奶奶看管。

晨辉在楼下与小朋友玩时,晨辉的爷爷或奶奶总会在楼上注视着,并时不时喊一两声,提醒晨辉当心受伤。这使晨辉感觉自己犹如带线的风筝,想飞又飞不高,渐渐地也没了与小朋友玩的兴致。

小朋友看到晨辉的爷爷和奶奶总是照看晨辉那么严,打扰他们玩,每次都玩得不能尽兴,也就逐渐和晨辉疏远起来。

寒假时,晨辉的爸爸和妈妈回来了,看到晨辉总是一个人躲在家中,也没有小朋友来家玩,就很担心。晨辉的妈妈就很和蔼地问晨辉为什么不找小朋友玩。晨辉就将爷爷和奶奶看管自己太严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

晨辉的妈妈找到的原因后,就和晨辉的爷爷和奶奶沟通,让他们不要看管晨辉太严。

晨辉的爷爷和奶奶听从了晨辉的妈妈的建议,鼓励晨辉与其他孩子交朋友。晨辉又常常到楼下和小朋友玩了,而且还不时带小朋友来家玩。

父母要鼓励孩子带朋友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提高孩子在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朋友增加对孩子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育英学校搞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叫“一日营”,就是让七八个孩子到其中一个孩子家里去生活一天。这个活动非常受欢迎,不仅孩子非常喜欢,父母也非常乐意。孩子对去别人家住感到非常兴奋,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孩子会跟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娱乐、买菜、做饭。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父母不要规定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该允许孩子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在这些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会提高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让孩子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很好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节等的问题。当孩子一个人去时,他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他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不妨让孩子出面接待,特别是当客人与孩子年龄相仿时,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非常讲究个性,要想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得到同学的友谊。正确运用交往技巧,孩子就能够在与人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好感。

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身边围绕的都是一群大人。他们交往的圈子里只有他们的父母及其他亲人,孩子需要朋友。当孩子到三四岁时,为了不至于对外界社会感到陌生和恐惧,他们需要生活在一个有小伙伴的团体中。朋友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孩子也同样有自己的好伙伴、好朋友。孩子看待朋友的态度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有着幼稚、单纯、易变的特征,父母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朋友。孩子把身边的同伴看做是除父母之外最亲近的人,父母伤害了孩子的朋友就等于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到了需要朋友的时候,有些父母却对他们交朋友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限制孩子的交友自由。有的孩子交什么朋友,还得经过父母的“资格审查”:不能交学习不好的,不能交讲话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灵活的……如果孩子想跟异性交朋友,那更是免谈。

有的父母出于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外界的影响,怕别人把孩子带坏了,就让孩子尽量少与外人交往,阻止孩子交朋友。

其实,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友爱,学会关心他人,让孩子之间都成为朋友。孩子还小,相互之间经常的来往是有好处的。即使孩子之间偶然吵架,不久也会和好如初的,但如果父母参与进来,会让孩子更加霸道,更加蛮不讲理。长此以往,孩子不但会失去朋友,而且容易失去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影响健康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朋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也需要交流,也需要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有的孩子对父母隐瞒自己的秘密,但跟朋友却是无话不谈。

在孩子交友方面,父母往往是十分谨慎的。由于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判断分析能力有限,孩子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且孩子很难理智对待自己的行为,一旦认准了就难以回头。不少孩子都是因为错交了朋友而误入歧途,父母又不能整天看着孩子接触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选择朋友这方面是很困难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会交际越来越广,孩子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也就自然多了起来。但朋友有好坏之分,孩子交错了朋友就像吃锴了药,可能会误入歧途;孩子交对了朋友,就打开了友善之门,孩子之间会互帮互助。在如何区分朋友、如何选择朋友的问题上,父母要善用监督和管理权。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交往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了解孩子是否受到不良的影响,至于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则很少过问。父母对孩子的爱护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爱护的方式不对,往往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误解。

一个小女孩过去很少与人来往,但突然问开始热衷于交友,常常会有同学打电话到家,并且她都躲到自己的房间接听,周末孩子的聚会也多起来。这引起了妈妈的高度警惕,开始为孩子担心,想弄清楚孩子到底在跟谁来往,在过多的盘问和强行阻止无效的情况下,妈妈想出了一个盯梢的方法。

在孩子决定与同学逛街时,妈妈悄悄地跟在孩子的后面,结果半道上被孩子发现了。孩子当街与妈妈吵了起来,妈妈希望孩子能多一点理解,但是看到孩子讨厌和鄙夷的目光,她打了孩子一个耳光,这一巴掌换来的是孩子和妈妈三个月的冷战。从此之后,孩子用极其陌生的眼光看待妈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伤害孩子的感情。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交友的问题上一定要寻找一个好的方法,使孩子更容易接受。

父母往往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孩子朋友的取舍,从不注意分析孩子为什么要交这些朋友。孩子在选择自己的朋友之前,一定是选择对他有吸引力或者与自己的爱好相同的人做朋友。孩子朋友身上的特征也许是父母不太喜欢的,于是父母就干涉孩子交友。比如不喜欢好动的孩子,父母就希望孩子找个文静一点的朋友,或者不允许把孩子所交的朋友带到家里来。

孩子与朋友之间往往是互补的,父母应该认识到他们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果孩子胆子比较小,那他最好跟一个勇敢的朋友在一起。如果孩子性格较孤僻,就不妨给他找个开朗的朋友。如果孩子依赖性很强,与独立性强的孩子在一起玩能获益匪浅。总之,孩子的朋友要孩子自己来选择,父母只需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适当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