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哈佛从娃娃抓起
3338600000024

第24章 与人交往——做一个合群的人(2)

孩子要能够进行社会交往

家教案例

神童张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八九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商。她在文字方面,尤其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才能。在一岁半的时候,她就能认识近千个汉字,两岁时已经能够阅读报纸。她的天赋令大家都很羡慕。

可是,在张戈三岁的时候,她被医院确诊患上了“儿童孤独症”。医生告诉父母张戈有严重的社交障碍,兴趣狭隘,以后可能会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终生照顾。医生的话对父母而言犹如晴天霹雳。父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自食其力,走出“与世隔绝”的生活,进行了多种尝试。在张戈7岁那年,她因为无法与同学相处,被勒令退学。从此,父母的压力更大了。

为了能给孩子创造交流的氛围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母亲辞去工作,带着女儿先后在孩子福利院和脑科医院做过义工。母亲帮护士打扫卫生,引导女儿与一些家长聊天,慢慢地小张戈学会了与人交流。现在,张戈和人交谈已经很自然了,并成为了图书管理员。

孩子是否具有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对其今后能否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的成功,都是以社会大家庭为背景而取得的成果,因此,神童也离不开社会交往。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具备能够与人分工协作的能力,并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健康地成长。

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存。一个人小时候有父母、亲人,上了学有老师、同学,踏入社会有同事、朋友。所以说,与人交往是最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之一。一个人想在社会上生存,就离不开社会交往。

精神病学家埃里奥特说:“天才往往对比自己智商低的人缺乏耐心,对生活中某一目标却充满激情并自我陶醉,因此容易造成个人的孤立和与人难以相处的境地。”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天才离孤独症就不远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闭的孩子,父母要引导孩子扩大他们的交际范围。

大多数高智商的孩子几乎没有社交的欲望,更没有社交的能力。那是因为天才孩子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主动克制自己的社会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父母对天才的要求往往比较高,造成天才学习时间多,压力也比较大。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相对较少,使孩子缺少交流,逐渐自我封闭。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了孩子与环境不适应的病态心理,从而丧失了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性格孤僻,不爱与人说话,严重的孤独症还会造成他们失去自理的能力。

父母要用爱心开启孩子封闭的心灵,用爱唤起孩子对生活的希望。父母应该主动和孩子一起出去轮滑、游泳、打篮球、画画儿、弹钢琴。父母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与人接触的兴趣,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父母为了引导孩子消除心理障碍,可以带孩子到专门的医院接受康复训练。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越是容易与人相处的孩子越是开朗、聪明,越是开朗、聪明的孩子智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成长也就越快,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防范孩子形成孤僻性格

家教案例

有一个女孩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是改变不了学生时代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敢与人交往,总是逃避人多的地方。

她小时候自我封闭,缺少与人交往。她小时候很懂事。由于家里穷,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改变家里的状况。从此,她没有多余的言语,只知道埋头苦读。人际关系、喜怒哀乐,几乎所有的感受都被她残酷地压到心底深处。久而久之,她变得不会哭、不会笑、不会与人交往,总是一副冰冷的面孔,令人敬而远之。

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年级第一的成绩成了她唯一的骄傲。她与同学们越来越格格不入,不明白为什么同学们那么热衷于谈论食品、衣服等无聊的话题。对于这些反常行为,她的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为她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不已。从此以后,她害怕与别人走在一起,害怕听到同学们的爽朗笑声,这刺耳的笑声好像是在嘲笑她的孤独。

孩子产生孤独感、逃避现实、不善于社交不是一朝一夕酿成的,而是长时间积聚而成的。就像火山爆发前的一股力量,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最终会把孩子推向痛苦的深渊。如果孩子的自闭情绪得不到及时改善,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要想铲除孩子成为孤家寡人的根源,父母要及早关注孩子,多注意孩子的一些情绪变化。孤僻的孩子常常有这些表现:漠然孤立,仿佛一切与己无关;不与人对视,眼神飘来荡去;表情冷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会哭会笑,表达的却不是悲伤和喜悦。如果孩子有以上的情绪变化,就要引起父母重视了。

父母要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大部分父母对孩子在家里的生活了如指掌,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却不是太了解。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威严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在家里和在外面判若两人。

孤僻、不愿交流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他们不会主动地告诉父母他们很抑郁、很孤独,他们的情绪往往会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要靠父母的一双慧眼来发现。

父母要主动打破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缩短心理距离,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意识。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积累起来的。父母不要过多地疼爱孩子,不要怕孩子受到伤害,要把孩子放到生活实践中去锻炼,让孩子自己去认识社会。

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一些具有天赋的孩子产生自闭的原因,一方面是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是心中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孩子不是天生就孤僻的。父母常常把孩子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空间内,当孩子急于冲破这个封闭的世界时,他就会表现出极端的暴躁和冲动。

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

家教案例

小慧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但这并没有妨碍到他与小慧父女之间的交流。

周末了,小慧的爸爸会打电话问小慧到哪儿玩了。快要测验了,小慧的爸爸会打电话问小慧学习功课是否跟得上。考试后,小慧的爸爸也会打电话问小慧试卷做得怎么样。

小慧有什么烦心的事也会找爸爸诉说一番,有什么解决不了难题也会找爸爸解决。

虽然小慧的爸爸和小慧不在一起,由于他们经常交流,并没有影响他们互相了解,而且比有些父女在一起的做得还要好。

孩子和父母是两个世界的人,父母很难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也很难走进父母的世界。这正是父母与孩子在教育问题上难以沟通的症结所在。孩子进入到青少年时期时,他们与成人的互动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孩子开始有了一些自主性,不愿意受到父母的一些束缚。如对衣服、电视节目、音乐、朋友和娱乐活动等的选择,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另一方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双方正好处在一个矛盾的多发期。要想调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父母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突出的表现是嫌父母管得太严,自己失去了自由,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似乎所有的事都要在父母面前做才算是正确的。比如,孩子在专心做作业,妈妈却在隔壁房间说:“你不要玩手机,好好做作业。”考试考砸了,父母回家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怪孩子没有好好学习,给他们丢脸。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很僵,根本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造成这种局面,父母也有一定的责任,要好好地反省自身。

父母要学会赏识孩子。这包含了解、接纳、宽容及换位思考,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出气,孩子就会跟父母赌气,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与孩子的区别有性别上的、年龄上的、知识上的、阅历上的、能力上的、经济收入上的……唯一不存在区别的是在人格上。父母要懂得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相处,做孩子的朋友,坚持和孩子沟通。父母如果有错误,要肯向孩子认错,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一个充满自信、善于自省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最先想到的总是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时,有的父母可能会把所有相关的问题直接告诉给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做。但是明智的父母不会给孩子答案,而是通过与孩子交流,让孩子自己去寻求正确的答案。父母每天应该留出一段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父母可以与孩子聊天,聊孩子的同伴、看的书、听的音乐,等等。

当孩子征求一些意见时,父母只需给孩子一些提示,最后的结论还是由孩子自己得出。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主体是孩子,父母只是聆听者、孩子的参谋。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要让孩子多去观察,多去思索,多去尝试。

父母要多给孩子展示锻炼的机会。孩子一次做不好,可以下一次继续努力。在遭遇失败时,父母要鼓励孩子一定能做好。父母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失败,就让孩子放弃尝试的机会。

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父母不要代替孩子成长。父母不替孩子成长,并不是漠视孩子存在、撒手不管孩子,而是让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替孩子拿主意,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让孩子多接触社会

家教案例

小宇的爸爸刚买了辆车,就迫不及待地带小宇去遛车。

小宇和爸爸上了车后,小宇的爸爸没有立即启动,而是先将旁边的一个带子斜挂在了肩上。小宇对爸爸的举动感动好奇,就问爸爸:“爸爸,你这是做什么啊?您开车吧,我要看一下我们的车能跑多快。”

小宇的爸爸听小宇这样问,知道小宇的安全常识匮乏,就对他说:“孩子,爸爸这是在系安全带。车辆在快速行驶时,人具有很大的惯性。如果紧急刹车,人的身体由于惯性会突然前倾,没有安全带的保护就很容易出现事故。你也像我这样将安全带系上吧。”

小宇将安全带系好后,小宇的爸爸又继续说:“孩子,你刚才说看一下我们的车能跑多快?这种想法可不好!车辆在市区的速度是有一定限制的,因为车辆的速度越快,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地增加。”

向小宇解释完问题后,小宇的爸爸稳稳当当地开起了车。

适应社会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是突然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如果父母不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孩子真正步入社会,就会因为不适应社会而感到步履维艰,难以立足。为了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必须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感悟。

不让孩子在生活中经受磨难,孩子就不能真正的成长。一个人遇到事情要学会尝试,学会承担责任,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这就是适应的能力。父母除了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外,让孩子尽早适应社会也是必要的。

培养孩子与人交往首先要提升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可以利用周末带孩子外出,培养孩子做事要靠自己的意识。例如,在外就餐时,服务员通常会不经过顾客允许倒上一杯茶,如果孩子不喜欢喝茶,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请服务员换杯水什么的。在外出时,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意识,既可以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知识,又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果孩子在涉足社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终将会一事无成。即使孩子聪明绝顶,若与社会格格不入,总是不自信,处理不好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适应社会就是要使自己很快融入一个新的环境,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他人产生共鸣。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智商较高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往往较差;而智商一般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反而较好。智商较高的孩子一般性格较为内向,不爱与人交往;智商一般的孩子通常性格较为外向,喜欢与人交往。

父母要与孩子主动与别人交往。见到熟人时,父母要引导孩子主动和熟人打招呼。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父母要鼓励孩子主动寻找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因为孩子与同龄人无论是思维意识还是言谈举止都相近,交往起来更容易。此外,与同龄人来往并建立友谊也是孩子的心理需要。

很多自卑的孩子因为缺少自信,不敢与人说话,常常感到压抑和孤独。乐观的孩子比较受欢迎,因为活泼、开朗让人容易接近。父母要让孩子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首先要树立自信,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父母应该时常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玩,鼓励孩子结交同龄人。只有融入社会的孩子,才能做到与人正常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