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18

第18章 文学艺术(12)

“铁领”一词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而诞生。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在有些先进国家先后出现了代替工人从事各种具有危险性或强体力劳动的智能机器人。人们称它们为“铁领工人”,“铁领”一词也随之诞生了。

八、教育

回归教育

回归教育,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应运用而生的。如今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国际教育思潮。

回归教育是把基础教育以后的一切教育都包括在内的一种教育战略。

它主张把教育分散在人的一生中,把教育与劳动交替进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连续的学校教育方式。它的目标是建立教育一劳动一教育一劳动的循环模式。具体说,就是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以后,不必连续升学,而是去参加丁作或劳动。过一一段时间后,再根据需要到学校学习。学一段时间再回到工作岗位中去。这样循环往复,劳动和教育交替进行,直到退休。

回归教育可以及时更新已经陈旧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吃苦教育

相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国外的家长比较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就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是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大中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他们靠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来挣自己的学费,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庭多么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赚钱。美国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托福

“托福”的全称是——“英语作为外语的考试”(Test English as aForeign Language,简称TOEFL)。这是世界上非英语国家的学生申请上美国大学时需要参加的一种标准考试。

“托福”考试分四部分,即听力、句子结构、阅读和写作。

美国的一家私立的非盈利机构——教育测试服务机构(简称ETS)负责180个国家的“托福”考试。从1998年起,“托福”考试的形式由笔试变成计算机测试(机试),但在2001年前,笔试在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仍然有效。这两种形式的考试都是用来测试学生的英语理解水平、英语写作水平和对非技术性英文阅读材料的理解水平。一些美国大学除要求“托福”考试外,还要求英语写作考试(简称TWE),测试学生对某一指定话题的英语写作能力。

SOS儿童村

这是一个专门收养孤儿的国际性民间慈善机构。其实,“SOS”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海上遇难时发生的紧急求救信号。1912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无线电通讯大会上,确定选用美国电报发明者莫尔斯电码巾三点三横三点作为国际救难信号,在莫尔斯电码中,S代表是三点,O是三横,这就是“SOS”代号的来历。儿童村之所以取名“SOS”,就是号召全世界人民尽快地来拯救那些孤儿。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发展乃至兴盛的。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职业教育的萌芽,那时各国遍设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学堂,进行专门技艺教育,东汉时又出现了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因校馆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唐代出现了“书学”、“律学”、“算学”和“医学”等各专门学校。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西方现代生产技术的传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制逐步发展和兴盛起来,尤其是1866年以后,新式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沿海各地相继建立了福州算法文学堂和艺圃,驾驶学堂,管轮学堂,上海机械学堂等。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于1912年把职业教育的实业学堂改名为实业学校。那时,力主发展职业教育的有黄炎培、蔡元培、陶行知等人,他们针对一些人鄙视劳动的落后思想,提出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教育思想,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还于1917年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行《教育与职业》月刊,出版职业教育丛书。新中国成立以后,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更快更好发展的历史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建成。

函授教育

函授教育发端于英国。1868年大学推广运动中,有一文学会为鼓励和帮助没有条件入学的青年自修,在教学方法上给以一定的指导,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函授制度。

1873年,英国一些大学的教授合办起一所函授大学,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市采取入股投资的企业组织形式,开办一所国际函授教育学校,这所学校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包括我国几个大城市)设有90所分校。

此后,许多国家都先后创办了函授教育,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就是依照法律规定,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6—12岁男女儿童入学,不执行这一法令的政府将强追其履行义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令。英法美等国家实施以普及初等教育为主的义务教育,一般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几何学

“几何学”英文写作geometry,是“测地学”的意思,拉丁文。相传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每年洪水泛滥,都会冲毁了两岸的庄稼、房屋,带来大量泥沙。洪水退后,泥沙把原来的田地冲平,各家田地边界没有了,人们不得不重新勘定划分田地,遇到许多复杂地形地势。如何计算这些复杂的地形面积,以确保地界划分的公平呢?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想方设法来计算测量,于是产生了最早的测地学。

约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米得对前人积累的几何知识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创造性地编成了著名的几何学经典著作——《几何原本》。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我国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又合作将《几何原本》的前6卷翻译成中文。

徐光启利用geometry的字头geo音译为“几何”,而汉文“几何”的意义是“多少”,这个译名与原来的音与义都很一致。于是“几何学”一词开始在我国得到普遍的认可和使用。

代数学

“代数学”一词来自拉丁文,而拄丁文又是从阿拉伯文来的。7世纪时,穆罕默德始创伊斯兰教,逐渐统一了阿拉伯后,又通过武力扩张,建立了跨欧、弧、非三洲的强大的大食国。大食国善于吸收被征服国家的优秀文化,把重要的书籍译成阿拉伯文,并设置了许多学校图书馆和观象台。公元820年左右,在乌兹别克有一个叫阿尔·花拉子模的人,著了一本《代数学》。

1140年左有《代数学》被译成拉丁文。在我国,“代数学”是从1959年开始正式使用的。其原始译名不叫“代数学”,而叫阿尔热巴拉(这是拉丁文音译)。我国早在17世纪初,有一本不题作者名的《阿尔热巴拉新法二卷》中说:“假如将一线作大小两份,各份用一记号,如以大份为甲。以小份为乙,则甲乙之两记号即可以代凡有两字之数。”这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代数”。

算术

公元3世纪,亚历山大的丢番图系统整理了当时人们在数字方面的经验知识,汇编成《算术》一书(该书现在仅存6卷),他在书中提出了200多个难题。很可惜,强大的的罗马帝国无人对数学感兴趣,这部著作竟被遗忘了。倒是阿拉伯人的智慧丰富了古希腊的科学遗产,将数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202年,生于比萨的意大利数学家莱昂纳多发表《算经》一书,将阿拉伯笔算法引入西方。到了16世纪,经过阿拉伯人修改的丢番图的《算术》才在西方重见天日。这部著作于1621年印刷出版,1670年再版时,天才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尔马为该书做了评注。这部著作的正式出版是数学发展的新起点。

在以后的十七、十八世纪,人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古典算术。

语文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授内容是文言文。“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兴起,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文言,但已经开始加入一定的白话文。

1949年6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国通用的教材,确定中小学都应以白话文为主,中学可以逐渐加点文言文,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要求在口头上和书面上两方面,使学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实际、便于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并采纳叶圣陶的建议,废弃“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一律称为“语文”。

“语文”总共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摒弃封建社会长期遗留下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分家,教学只管读文章、写文章,不管学生口语训练的弊端。

MBA

工商管理硕士是泊来词,始于北美英文为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BA。MBA以培养工商企业中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我国目前已有近40所高校取得了MBA招生资格,目前,我国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已具有4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经考试合格录取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通过全日制两年半至三年、非全日制三年至五年的学习,掌握比较宽广的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有较强的适应市场和经营决策与组织管理的能力。

红学

“红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但俞平伯说过:“所谓红学,这本是一句笑话。”这是怎么回事呢?据上海1918年m版的一本《可发一笑》的笑话集内《治“红学”》篇中记载,清代自乾隆以后,国内讲求“经学”之风盛行,学者们埋头于《易》、《诗》、《礼》、《春秋》等几部经书中。松江有个文人朱昌鼎,不肯趋附这种风气,唯对被称为五大奇书之一的《红楼梦》精熟入迷。他曾自诩“生平所见说部800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一天有个朋友来访,问他:“您为什么不研究‘经学’?”朱答:“我也在钻研‘经学’,不过和别人的‘经学’不同。我的‘经学’比别人的少一画三曲。”这个朋友迷惑不解,他笑着解释:“我指的就是‘红学’呀。”原来繁体的“径”字少“一画三曲”就成为“红”字。

美育

在我国,3000年前的周公旦“制礼作乐”,并且以此来治理国家。

“礼”是道德规范,“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艺术。礼乐结合,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社会规则。而这种法规、制度、仪式又是通过美感的形式,把本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变成人们的一种内在要求,因而又算得上是一种美育。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大教育家孔子把教育从社会政治生活中分化出来,创立了古代的教育体系,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

这六个科目的内容,综合起来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

孔子的观点,奠定了我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影响长达2000多年。直到近代,美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西方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有某些相似之处,与孔子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代的柏拉图,是西方美学和美育思想奠基者之一。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更全面地提出了艺术审美的社会功用: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精神享受。他所归纳的这三大审美功用,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没超出这个范围。

中国近代的“美育”,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最早的传授者首推王国维。

太学

太学是我国历史上高等学府的一种称谓。虽在商、周时代已有了太学的雏形,但这种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业的最高学府真正形成却始于汉武帝时期。汉元朔5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大儒生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正式设立太学。太学要求学生具有道德,精通《易》、《尚书》、《孝经》、《论语》等儒家经书,质朴、谦逊、节俭、不求闻达,同时应身体健康。,在教学形式上,授课与自修结合,以自修为主,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爱的研究工作。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崔瑷都是当时的太学生。

此后历朝历代都设有太学,虽学习内容不尽相同,但一直是国家最高学术机关。到清代末期,“洋”学堂出现,落后于时代的太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以后就彻底绝迹了。

大学

大学即高等学府,大学源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