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23

第23章 文学艺术(17)

1939年开始第一届比赛。1940年至1945年,由于正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仅限于瑞士国内比赛;1979年以前,每年比赛项目都有钢琴和声乐两项;自1979年起,改为每年轮换举行其中一项比赛;其他弦乐、管乐等依旧每年择项举行。

多年来,比赛项目几乎涉及所有世界通行的音乐各个门类。每次参加比赛的人数100—300多人不等,是大规模的多项目的音乐比赛。参加比赛者的年龄,器乐的为15—30岁;声乐的为34岁以下。比赛过程分两轮预选赛(公开演奏会)和一次正式比赛。

设一、二名;比赛如无人能到达一、二名水平,则空缺。由于比赛水平非常高,凡进入正式比赛者可获银质奖,进入第二轮预选者授铜质奖章。

作为在“手表王国”——瑞士举行比赛的特色,每项比赛第一名还可以获得日内瓦劳力士公司赠送的金表一块作为奖励。

芭蕾舞

芭蕾舞亦称芭蕾舞剧,是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表演剧情的舞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女演员舞蹈时常用脚趾尖点地。芭蕾舞源于意大利。

15世纪,意大利已有了芭蕾舞这一形式,但通常只是作为宫廷演戏时幕间加演节目尚未普及。15世纪末,意大利贵族卡塞琳德·美蒂奇嫁至法国(后成皇后),对法国芭蕾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581年10月15日晚,巴黎上演了世界第一部芭蕾舞剧《喜剧芭蕾》。

探戈

探戈是一种华丽高雅和热烈放浪两种风格兼而有之的双人舞。探戈音乐节奏明快,独特的切分音是它的突出特征。

探戈起源于阿根廷。19世纪末,阿根廷共和国经过战乱岁月,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大批欧洲移民涌向这里,一些原来以放牧为生的高乔人也进城寻求新的生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规模迅速扩大。新来者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在码头或T地做小工。夜幕降临,他们聚集在贫民区的小酒店里饮酒玩耍,不同的移民带来多种多样的舞步和音乐风格,其中以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的为主,也有少数黑人带来非洲风格的影响,于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节奏在这些小酒吧中形成,这就是最初探戈的雏形。

不久探戈进入社会底层,又多了一些放浪的成分。人们还自编歌词来发泄胸中的痛苦和不平,探戈歌也出现了。

探戈到20世纪初才通过舞厅进入较高社会层次。欧洲人发现这种舞步,带回去加以发展,又倒流回到阿根廷。1920年,部分诗人、作家发现探戈这种音乐形式很适合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开始为探戈写词,音乐家也相继参加到创作探戈的队伍中来。

迪斯科

迪斯科是一种以扭胯为基本动作的舞蹈。源于美国。

所谓“迪斯科”原是一种放送流行歌曲唱片供人跳舞的夜总会——Discotheque一词的简称,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流行音乐及以扭胯为基本动作的舞蹈的名称,并由此而波及服装、食品等其他生活方面,而成为一种潮流,迪斯科音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成人中风靡一时。

迪斯科把旋律和歌词减到最低程度,代之以像节拍机那样机械划一的、4拍子的,重音放在弱拍上的重击节拍,每分钟基本速度为125拍,具有爵士音乐那种热烈、豪放的风格。任何一首歌曲或其他曲调都可以根据这种节奏改成迪斯科音乐,形成一种一连20分钟不停,甚至几小时不停的乐曲,它使得跳舞者一跳起来就停不住。

霹雳舞

霹雳舞本名布瑞克舞,源于美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1960年初期,随着电子工业迅速崛起,人类脑力负荷增加,生活节奏加快,使西方青年感到精神过分紧张和压抑,迪斯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放松紧张心理和消除疲劳的自我娱乐活动而产生的。迪斯科音乐流行了一段时间后,意识变化强烈而迅速的西方青年又感到迪斯科除了一种疯狂的娱乐以外,既不能表现人类的智慧,也不能带来美的享受,于是,美国一名叫约翰的黑人标新立异,率先在街头跳起了既有迪斯科节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内容的“霹雳舞”。

所以,当初把霹雳舞叫“街头舞蹈”。霹雳舞不仅具有闪电般的节奏,雷鸣般的速度,有一种强烈的、冲破束缚的竞技要求和千变万化的节奏感,舞的动作也大都是扭曲变形、痉挛、夸张式的。而且还糅合了美洲民族舞的粗犷、现代迪斯科的节奏和芭蕾的韵律。跳霹雳舞能使人体全身关节、肌肉、韧带得到充分的活动,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可收到消除疲劳和健身的功能。

十一、美术工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

顾恺之:东晋晋陵郡人,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作品的存世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其理论著作现存的有:《论画》、《魏晋时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

董源:南唐钟陵人,擅长花鸟虫兽,是个全才。人物画主要作品有《渔父图》、《牧牛图》、《雪坡钟馗图》等;画虎、龙也别具一格,如《出洞龙图》等:山水画主要有《潇淋》、《龙宿郊民》、《夏山》等。

吴道子:擅长道释人物,画天女、仙女也极生动。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画家,不仅创作了众多壁画,而且也画了许多卷轴画,还擅长雕塑。其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说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李唐:南宋画家。他的存世作品中,山水画有《万壑松风》、《江山小景图》、《长夏江寺》等;人物画有《晋文公夏国》、《采薇》等。

范宽:北宋著名山水画家。其成就主要体现在笔墨技法上的独创性和高度成熟。传世真本有《溪山行旅》、《雪景寒林》、《雪山楼观图》等。

石涛:清代画家。他既是杰出的画家,又是伟大的理论家。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包含着极为丰富、精辟的美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他的绘画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其次是花卉画。

黄公望:元朝画家。其代表作有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卷、《剩山》、《九峰雪霁》、《陡壑密林》、《浮峦暖翠》、《丹崖玉树》、《两崖仙观》、《快雪时晴》、《富春大岭》等。

陈洪绶:明末清初杰出的人物画家。他的人物画存世作品很多,较著名的有他早年的版画《屈子行吟图》,晚年的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图》、《生鲁居士四乐图》、《隐居十六观图》、《六逸图》等等。山水、花鸟图流传下来的主要有《莲石图》、《荷叶鸳鸯图》、《花卉山马图》以及《杂画册》等。

徐渭:明代画家,浙江山阴人。他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通,尤其以花鸟画最好。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5—785),河南禹县人。唐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道释人物,亦擅画鸟兽、草木、台阁,笔迹落落,气势雄峻。曾作壁画三百余间,“奇迹异状,无一同者”。画佛像圆光、屋宇柱梁、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早年行笔较细,风格稠密,中年雄放,变为遒劲,线条富有运动感,粗细互变,线型圆润似“莼菜条”,点划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

所写衣褶,有飘举之势,喜用焦墨勾线,略敷淡彩于墨痕中,足显意态,又称“吴装”。壁画代表作有《地狱变相图》。他兼工山水,描绘蜀道怪石崩滩很有名气。千余年来吴道子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他的画作有《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人《历代名画记》;《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等九十三件,人《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等。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1470—1523),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笃信佛法,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唐伯虎点秋香”、“三笑”等与他有关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唐伯虎才华横溢,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备受后人推崇。书法源自赵孟烦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工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扬州八怪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现8位在扬州卖画的“怪”画家,他们的绘画风格与当时的正统画家不同,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和当时的习俗不大一样,因而后人称其为“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到底指哪8位画家?历来说法不一,《古画微》谓是李方膺、汪土慎、高翔、边寿民、郑燮、李鳝、陈撰、罗聘,《天隐堂集》谓是郑燮、金农、高凤翰、李鳝、李方膺、黄慎、边寿民、杨法。

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

以明末清初渐江为先路,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新安派四大家。”因渐江为歙县人,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休宁人,而晋唐时这两个县皆属新安郡治,所以得名“新安画派”。该画派的特点宗法先代画家黄公望、倪瓒,多写生黄山云海松之石之景,着墨无多,用笔坚洁简淡。

元四家

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四位代表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合称。

他们的山水画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他们的画风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诗文书法,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故被称为“元四家”。其画风对明清两代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同点是黄公望的画笔意简远逸迈、气势雄浑;王蒙是茂密幽邃而有秀逸之趣:倪瓒则以简朴淡雅为主而寓萧疏气象;吴镇画风近似倪瓒而又别具空灵之气,让人有身在江南湿润水乡的感觉。

清初“四画僧”

明末清初,由于改朝换代,一些先朝逸民有感于亡国之痛,为了摆脱精神上的苦闷,便远离尘世,削发为僧。

清初画坛上有一批这样的人,较有代表性的是弘仁、髡残、朱耷、石涛,他们被称为清初“四面僧”。

弘仁自然法师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出家为僧,号弘仁。多以黄山松石为创作题材;花卉则以梅竹见长。

弘仁的画“人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益奇”。在创作上师法大自然,常不辞劳苦地在各地游历。代表作有《为龙超居士画扇》、《云根丹室图》、《香水庵图》、《黄海松石图》、《晓江风便图》、《黄天都峰图》等。

髡残以书法入画

髡残(1612—1673),本姓刘,字介邱,号石溪、石道人、残道者等,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明亡后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出家为僧,一生中曾游历各地名山,最后定居于南京牛道祖堂山幽栖寺。在山水画创作上受巨然、元四家、沈周等人的影响较深,但又注重师法自然,以平生所见名山大川为创作题材。他的画大多构图繁密,山重水复,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峰峦浑厚。代表作有《云洞流泉图》、《苍翠凌天图》、《苍山结茅图》、《溪桥策杖图》等。

八大山人以心入画

八大山人(1626—1705),即朱耷,是明宗室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做过道士,名号甚多,有刃庵、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驴屋、八大山人、良月、破云樵者等,但最为人们熟悉的还是八大山人。

朱耷在绘画上精于山水、花鸟、竹石多种,早年师董其昌,上追元代黄公望、倪瓒直至五代北宋董巨。他所创造的山水形象是一种凄楚苍茫、残山剩水、寂寞荒率的境界。

在绘画上,八大山人又尤以花鸟画的成就为最高。他的花鸟画意境幽冷清奇,构图和用笔均极简疏,代表作品有台北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枯木四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荷花水鸟图》、《写生册》等。

粉画

粉画是用颜色画笔在特制的各色粉画纸上作画的一种绘画方式。其特点是具有独特的粉感。粉画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均曾用粉画笔进行过绘画创作;1720年,威尼斯女画家卡里埃拉将粉画带到巴黎,得以在法国繁衍并迅速传遍全欧洲,当时大画家布歇、夏尔丹、拉杜坎也热衷于此,一时间作粉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由此形成粉画第一个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