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礼
握手礼源于中世纪的骑士们。那时经常爆发战争,骑士们都身穿盔甲,除两只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铁甲里,随时准备冲锋陷阵。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互相握手言好。后来,这种表示友好的方式流传到民间,就逐渐演变成了握手礼。当今行握手礼也都是不戴手套,朋友或互不相识的人初识、再见时,先脱去手套,才能施握手礼,以显示对对方尊重。
另一种说法,握手礼源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那时候,人们在狩猎或战争中,手上都拿着石块或棍棒等防卫武器,倘若途中遇到陌生人,如大家彼此没有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后来,这种表示友好的方式就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
碰杯礼
人们喜欢在喝酒之前先碰一下杯,这个习俗现在遍及全世界。它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种说法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人在喝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观察酒的颜色,舌头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唯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响声立即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也和其他器官一样得到愉悦和享受了。
另一种说法碰杯起源于古罗马。
古罗马崇尚武力,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们往往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因为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避免有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喝的酒中暗放毒药,人们便想出一个防范的办法。在角力前,双方将各自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点。这以后就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碰杯的礼仪了。
鸣放礼炮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400多年前英国海军使用火炮,当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并无敌意,便须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统统放掉,对方的海岸炮舰船也做出同样的举动表示回报。这种做法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呜炮21响就成了一种对客人的最高礼遇。
鸣放次数与战舰级别(装炮门数)相一致。21响为最高,以下次数为19、17、15、13响。据说当时认为双数不吉利,所以,舰炮都是单数,当然现在也有呜双数的。
21响全都鸣放作为国家元首的礼遇,以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我国是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采用的,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多年来,我国停止鸣放礼炮。自1984年3月起,我国政府决定,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恢复鸣放礼炮。
剪彩仪式
电影、电视屏幕上剪彩仪式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这种仪式起源于西欧国家。这些国家新船下水时,都要举行庆典。但是前往观礼的人很多,为避免发生意外,船体与观礼者之间事先用布绳隔开,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才用剪刀剪断布绳,让观礼者仔细参观。
这种原本的防范措施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剪彩仪式。
下半旗志哀
所谓下半旗,指的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又降到与杆顶距为旗杆的L/3处。
相传,这一礼节源自英国,至今已300多年的历史。1612年,有艘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寻一条海上航道时,船长不幸被北美洲海岸的爱斯基摩人所害。在返航时这艘船就以降旗的方式向死者致哀。久而久之,以下半旗表示哀悼成了一种国际惯例,一直沿用至今。
赠送金钥匙
赠送金钥匙是欧洲一些国家对外宾表示尊敬和欢迎的礼节。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赠金钥匙?
原来,古代的欧洲,各国都有许多宫殿和城堡,这些宫、城的大门与平民住宅的房门一样,都必须用钥匙启锁,久而久之,在人们的观念中,钥匙不仅是个工具,而且成为一种开启或通过某个禁区的权力的象征。这种荣誉的象征,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保留着。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礼的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钥匙,主管英王室婚丧礼宾事务的英国正副官务大臣,也佩带着金钥匙。
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礼节,往往由某城市的最高掌权者,将该城的钥匙赠送给外国贵宾,以此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欢迎,象征着双方的高度信任和融洽和谐的友谊。
圣诞卡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诞生于14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馆长亨利·科尔在圣诞节前夕,忽然回忆起家乡的风俗习惯,在圣诞节前都要走亲访友,互相表达节日的问候。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有了!”他忽然灵机一动,“为何不以一纸卡片,画上一幅全家团聚,共享欢乐的画,然后寄到亲朋家中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呢!”于是,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在亨利·科尔的手中诞生了。
当时,有志于推动艺术普及的亨利,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他与朋友合作,迅速印制出1000张圣诞卡,那时还没有彩色印刷,他便精心逐张彩绘,然后出售,每张售价一先令。
世界上第一批圣诞卡的画面是一家人欢快举杯向收卡人祝贺节日的场面,下方印有“祝您圣诞快乐,新年愉快”的字句。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圣诞节和新年前夕,互赠圣诞卡和贺年卡在欧洲蔚为流行。
20世纪以来,赠送圣诞卡、贺年卡已经遍及世界各国。
二、习俗
分红喜蛋
在我国的江南一带,如果遇上办喜事的人家在分红喜蛋,不论你是他的亲朋好友,还是不过是一个陌生的过路人,你都可以走上前,向新娘子讨红喜蛋吃。
办喜事的人家必定会高兴地把喜蛋送给你,可谓来者不拒。据说,这个讨红喜蛋的习俗还是从刘备那儿开始的呢。
相传三国时周瑜想用通过美女胭脂计拿刘备当人质,逼迫他交还荆州。这一计策早已被诸葛亮识破,于是,刘备去东吴时带了大量染红的鸡蛋。一到东吴,不论宫廷内外大小官吏和将士,逢人便分,无一遗漏,并宣称这是皇室礼仪,十分隆重。于是分到红喜蛋的人都感到十分荣幸,没有分到红喜蛋的人甚至到刘备的住处去讨。对此,刘备是来者不拒,让手下的人派分,遇到头面人物他还亲自动手分,因此大造了招亲的舆论。东吴本来没有这种风俗习惯,都觉得很新鲜,便逐渐流传开来,使家家户户都知道东吴公主即将与刘备成亲了。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娶得娇妻,而周瑜却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从此江南人结婚便又添了一个风俗,暗含着无论有多少困难,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良好祝愿。现在,很多人家把分喜蛋改为撒喜糖了,但在习惯上,仍然称其为分红喜蛋。
闹洞房
闹洞房这种风俗大约在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全后汉文》记了这样一人故事:汝南的张妙去杜士家,正赶上杜家娶亲,酒宴后闹洞房。可能是杜士不顺从张妙的摆布,张便把杜捆了,系住双脚倒悬于梁上,不慎致杜士死掉。这个故事说明,在汉代民间闹洞房已很普遍,只不过习俗粗陋得很。现在,闹洞房已抛弃了以前野蛮、淫邪的内容,而成为邻里亲朋向新婚夫妇表示祝贺的一种形式了。
还有一种说法,闹洞房的倡导者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说他登基之初,经常到民间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一日在京都城郊出访时,看到一户人家为儿娶亲时,因家境贫寒雇不起吹打班子。于是就假扮吹打班头,召来军师苗先生及御乐班为民助兴贺喜。到了晚问,他忽然想到今日乃五鬼之日,婚丧嫁娶皆为不利,唯恐这家小户人家遭到不测,就借口与苗先生弈棋,留了下来,并趁新郎新娘向父母问安之时,移棋于花烛之下。时值三更,果见一恶鬼翻落院中。
赵匡胤抄起一把笤帚追至门外,将恶鬼打倒在地,众人一看,原来是个戴假面具的强盗,平时专门盗窃新婚之家的喜财。赵匡胤回宫后,亲笔御书榜文,昭示天下:凡百姓嫁娶之期,务必享用鼓乐之仪,花烛之夜务邀亲朋厚友,喧闹通宵,以防不测。于是,民间闹洞房之习俗开始流传开来。
高跷
高跷,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游艺活动。在原始社会,人们为方便采摘树上野果,便在腿上绑两根木棍增加身高,这是跷技的最原始形式。
据《列子·记符》记载:春秋时宋国有个叫兰子的人,善跷技;战国时,喜玩跷技的艺人,游走于各国之间。
看来,这个时期高跷已发展成一项杂技艺术。宋代的高跷技艺又有新的发展。根据《武林旧事》记载,两宋时期的踏跷(即高跷)技艺高超,动作惊险,引人人胜。后来,高跷又发展为一种民间舞蹈,称高跷秧歌。高跷秧歌在紧锣密鼓中配演小戏,即高跷戏,在春节和元宵节演出,很受人们欢迎。
秧歌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宋代称之为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
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喜庆。因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过街、大场和小场三种类型。“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随着音乐所作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和队形变化;“大场”是集体群舞,以走lqJ各种复杂的、图案变化丰富的队形为特色,音乐伴奏也以打击乐为主;“小场”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音乐伴奏用唢呐、笛子、板胡、二胡等,以吹奏曲牌、民间曲调为主。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秧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秧歌剧,如《兄妹开荒》等。正月十六“走百病”
正月十五上元节前后的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除了吃元宵以外,还包括耍杂技、表演武术、耍社火(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桥、摸钉”则更具特色了。明清两代老北京流传着妇女们“走桥、摸钉”的习俗。元宵节狂欢的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有说有笑,携手揽腕地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称为“走百病”。相率过桥,称为“度厄”。据说,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钉”则是说妇女们去各城门洞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
但是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抚养儿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久而久之,形成传统习俗。
至今郊县乡村仍保留此习俗,“走百病”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游走的,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问、山冈上、河水旁随处可见游走的人群,他们共同行进,有时还欢歌笑语,精神为之振奋,通过野外游览,饱览如画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付小费
付小费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小费)。
FKK文化
FKK是德文Freikorperkultur的简称,译为“在露天做裸体运动,进行裸体的光浴”。
裸体文化在德国的形成,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德国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达到小康后的中上层市民开始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营养,服装,住房,健康和身体保养,这就是有名的“新生活运动”。
不同国家商人的习俗
当你和中东国家的商人谈话时。
有人闯进来不要见怪,因为这是一种古老的阿拉伯习惯,表示“共同听政”。
南美国家商人:不谈当地政治问题。谈判时爱穿深色服装,准时赴约。
谈话亲热,可把嘴凑到对方的耳边。
东南亚国家的商人:在讨厌谈生意时,跷二郎腿,把鞋底朝向人家。
澳大利亚商人:交易喜欢在小酒店进行。饭钱支付要分明。
西班牙商人在饭店吃饭时,用吹口哨来招呼饭店招待员是可行的。
瑞士商人与德国的有点相同,做客或看朋友可送鲜花,不同的是:红玫瑰也可以送,可以送一二束,但不能送三束,因为三束意味着送情人。
德国商人:做客或看朋友要送鲜花,但不要送红玫瑰,因为红玫瑰是送给情人的。
多伦多唐人街风情
有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并且大型的唐人街都建在各国的市中心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