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36

第36章 医药卫生(8)

古时候,父母在孩子刚满一周岁那天,要在他(她)面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诸如笔墨纸砚、珍宝玩具、服饰胭脂、瓜果点心等,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看孩子抓取何种物件,预测其一生的性情和志趣。这种仪式名叫“抓周”,又称“啐盘”、“试儿”,它是我国一项古老的风俗。

吹生日蜡烛

吹生日蜡烛是一种为生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来自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生日时,就是在圣坛上摆上插着蜡烛的蛋糕。

后来.古希腊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也插上燃着的蜡烛,并增加了吹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的蜡烛具有隐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要求一个心愿,并且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他便可以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都期望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未来吉祥如意。

花圈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的著名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律,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不难看出,花圈是一种奖赏物!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也就逐渐成为一种习俗了。

佩戴黑纱

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国不尽相同。

中国、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红色,欧美是黑色。古代欧洲人穿丧服的目的在于伪装自己,以避免死神把自己认出来。

古代欧洲许多原始民族中,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亲属立刻把自己伪装起来,要么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千草衣服;要么黑布将全身包裹起来,他们想通过上述方式把死神吓跑或不让死神认出来。在欧洲古代,当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因为购不起丧服,所以提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

这种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进而普及到全世界。

日本人忌讳“4”的由来

“4”是日本人最为讨厌和忌讳的数字。在东京大医院的病房里,见不到“4”及“14”,以及其他包括“4”组成的、病房房间号码;在大阪医院的病房里,不仅没有“4”、“14”、“44”这样的病房号码,甚至连“42”这样的号码也见不到。日本人究竟为何如此忌讳“4”这一数字呢?

在日本语中,“4”同“死”的发音十分类似,有时甚至完全相同。因此当人们看到“4”这个数字,或者读到由“4”组成的数字时,脑子里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死”。有的日本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他们凡事都非常讲究吉凶如何,出门或办事,往往要讨个吉利,如果接触到“4”和由“4”组成的数字,本能地感觉很不舒服,并因此大为扫兴,故日本人尽量避免“4”这一数字。

三、民族

中国的56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617.9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傈傈、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撒拉、毛南17个民族;不足1万人口的有布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0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仅3000余人。

中国各民族婚俗

傣族婚俗——卖鸡肉找对象

景颇族婚俗——花草树叶做情书

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

藏族婚俗——情卦和抢帽子

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

满族婚俗——秤杆揭盖头

柯尔克孜族婚俗——捆绑成夫妻

纳西族婚俗——冷水淋头和酥油贴脸

东乡族婚俗——新郎偷厨和戏公伯

哈尼族婚俗——隔墙谈情与牛粪抹衣

维吾尔族婚俗——结婚要五个阶段

蒙古族婚俗——骑马迎亲与抱木枕头

瑶族婚俗——串情人咬手背

苗族婚俗——草标密码和揉耳朵示爱

锡伯族婚俗——闹洞房解衣扣

彝族婚俗——泼水迎亲和摔跤婚礼

壮族婚俗——隔街相望找情人

赫哲族婚俗——婚礼上吃猪头猪尾巴

门巴族婚俗——舅舅试新郎

京族婚俗——踢沙折枝试情意

普米族婚俗——逮新娘和锁媒人

基诺族婚俗——耳朵里插鲜花

独龙族婚俗——饮茶定亲

裕固族婚俗——马踏新房射新娘

保安族婚俗一一三天不吃男家饭

鄂温克族婚俗——驯鹿与神像

塔吉克族婚俗——撒面粉、喝盐水

德昂族婚俗——赠烟盒、撒大米茶叶

布朗族婚俗——偷女婿和偷新娘

仡佬族婚俗——盘郎和过门要换三双鞋

土族婚俗一一水泼接亲客

达斡尔族婚俗—说.亲先吃闭门羹

拉祜族婚俗——宴席结婚不办离婚办

畲族婚俗一一考厨师和调新郎

哈萨克族婚俗——姑娘追和啃羊骨

朝鲜族婚俗——踩麻袋和推木雁

黎族婚俗——爱你多深,咬你多深

布依族婚俗——浪哨对歌和丢花包

傈傈族婚俗一一恋爱暗号多又多

土家族婚俗——香袋和哭嫁歌

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侧卧谈恋爱

白族婚俗——树枝探缘、草鞋定亲满族姓氏

满族姓氏总数,据《皇朝通志》统计共有679姓。满族姓氏,“以地为氏”者居多,即以所居地名、山川河流名为姓。清初大臣何和里姓董鄂氏,因其族原居董鄂河(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得姓:号称满族“圣人”的达海姓觉尔察氏,因其原住觉尔察阿拉(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得姓;清开国功臣额亦都,姓钮祜禄氏,因其族居长白山钮祜禄得姓。满族的另一得姓方式是“以部为氏”,清代统治者爱新觉罗氏,汉译为“金族”,据说先人与金代统治者同族同部而得姓;清代另一大臣英东姓瓜尔佳氏,也是金代一个有名的部族,属于这类情况的还有“那拉氏”、“完颜氏”、“伊拉氏”等等。

如今满族姓氏,绝大多数早已改为汉族式的姓了,改姓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属于满姓的简化,取满族字头为姓,如佟佳氏改姓佟,富察氏改姓富等等;②取满姓字头的谐音为姓,如“关”是瓜尔佳氏的“墨”的谐音;③取满姓的汉意为姓,如郎姓,本姓为钮祜禄氏,钮祜禄译成汉意是“狼”,其族即取“郎”为姓;④即下一辈以上一辈人的名中某一字为姓。

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子汤古代的后人有叫伊勒图善的,伊勒图善之子便取其父名头一字“伊”为姓了。满姓改汉姓,还有同一满姓有两个或更多汉姓的,如钮祜禄氏不仅有姓郎的,还有姓卜的,姓钮的;爱新觉罗氏不仅有姓伊的,还有肇、金、德、洪、海、依等姓。

民族

“民”和“族”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了,但在整个上古文献里,没有出现过把“民”和“族”结合在一起组成“民族”一词,在我国近代早期和中期文献中,也未发现“民族”一词。“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189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原文写道:“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其自叙乃至谓东方民族,无可厕人世界史中之价值。”这一词直到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正式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主张之后,才被普遍使用。但是从梁启超开始直到章太炎和孙中山,在使用时常常把“种族”和“民族”混淆起来。1922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明确地将种族与民族划清了界限。

少数民族过春节习俗

蒙古族:蒙古人民过春节叫它做“大年”。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苗族:苗族的年节是秋收之后。过年这天,他们举行“斗牛比赛”。在斗牛场上,人山人海,他们欢呼雀跃,气氛十分热烈。比赛完后,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踩着鼓点,和着芦笙的节拍跳着欢快的舞蹈。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一般在除夕各家都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饭,叫“压年饭”,预祝新的一年丰收、富有。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满族: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在的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挑回家,加上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等煮开,全家共饮,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这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土家族: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白族: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不赎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拉祜族:除夕晚上,拉祜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

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并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人在除夕夜喜欢“跳舞抹灰”。他们一边跳舞一边用沾着锅灰的手往对方脸上抹。以此象征新年快乐、吉祥、健康。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东乡族:东乡族人民在初一这一天,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各个村落之间约好时间地点,互掷土块打仗,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兴致勃勃地到深山僻野去参加,锻炼剽悍、勇猛的性格。

仫佬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我国少数民族的禁忌

藏族家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时,忌讳生人人内。

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

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数他们的牲口。

佤族忌讳别人摸头和耳朵,忌讳向少女赠送饰物和香烟。

哈尼族忌讳他人到产妇家借家具。

锡伯族忌吃狗肉。

景颇族忌讳用手摇熟睡的人。

鄂伦春族忌讳别人说自己长辈的名字和死人的名字。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等忌吃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

怒族忌讳拒绝赠送的礼物和食物

阿昌族忌讳走路时从别人面前擦过,或从腿上跨过。

独龙族见面时,男的忌讳拍摸肩头,女的忌讳触摸包头、衣物等。

泼水节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傣历六七月间(清明节后十日左右)又叫洗佛节,时间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以泼水表示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