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求医的生活方式:增强疾病抵抗力的自然养生法
3341600000002

第2章 健康预则立,不预则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的健康也是如此。俗话说得好,治病不如不生病。病后控制不如病中控制,病中控制不如病前控制。

1.扁鹊传说——“良医治未病"

传说,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详细介绍。”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良医治未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的健康也是如此。俗话说得好,治病不如不生病。病后控制不如病中控制,病中控制不如病前控制。可惜许多人都不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失去了健康才想办法弥补,花费巨资到处寻医问药。治疗得好,当然是有惊无险,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2.长寿的秘诀:在未病时防病

纵观历史,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长。据人口学家考证,原始社会人均寿命仅为15岁。越过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距今约一两千年),人类平均寿命才缓增至20余岁,因为人类寿命的长短是由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决定的。而在近代医学发展以前,决定人类寿命的主要因素是物质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单靠物质延寿只能达到30岁左右。直到本世纪初,人类才享有30余岁的平均寿命,即人类经过漫漫数千年的进步,才使平均寿命增加十余年。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和营养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0岁左右,有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均寿命已超过80岁。近百年来人的寿命增加了一倍左右。可以这么说:100多年的时间,人类生命的延长超过了千百万年的进程。

专家们预测:人类寿命还将会继续延长。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问几乎是无限的,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转为找不到病原体的非感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意外死亡,三者合占死因总数的70%以上,均与人类社会因素和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有关,而生物因素(基因遗传和病原微生物)占死因总数不到30%,而非生物因素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则不是能靠某种药物或疫苗就可以解除的。

人人都期望高寿,但在人类平均寿命第三次飞跃到来之前,人们若想平均寿命过百岁还有困难。因为现在影响人类寿命的主要原因是种种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机体老化或磨损,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靠现在的医疗条件是难以根除的;而且我们是现代社会的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甚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在工作中稍有不慎便会对机体造成难以复原的磨损和伤害,这将更加妨碍我们的生活,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越病越穷,越穷越病。这是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能生活得既有质量又健康长寿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未病时防病,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做好疾病的预防,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于医疗部门的保障。我们必须是积极主动地学习保健知识——对这种学习的重视程度要不亚于获取任何一种专业知识,并且要将这些知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事实上,大量事实也证明了不注重养生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某些省市调查统计的结果说明,虽然有些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在事业上颇有成就,但平均寿命要比整个社会的平均数低得多。以深圳为例,到特区开拓事业的精英们在10余年间,就有近3000人“英年早逝”,平均年龄仅有51.2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广东省平均寿命低25.32岁。虽然,人的寿命部分取决于遗传,但对这些“英年早逝”的人群进行分析,其早逝原因90%以上是由后天自身因素造成的,而其中的根本问题则是不重视自我保健。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企业家与科技人员十分注重自我保健,每天紧张工作之后,都要进行1个小时左右的健身锻炼或娱乐,而且他们注重饮食的科学性,积极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不过,养生保健是要持之以恒、贯穿一生的。它的内容很多,而且每项内容都比较重要。有人把生命比喻为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是由各块木板共同决定的,如有一块木板被毁坏,那么即使其余的木板再好也不能保证其盛水量。所以,为了保持我们生命木桶的盛水量,我们需加强各个方面的养生保健:饮食营养、体育锻炼、心理卫生、人身安全、戒除恶习。也许你觉得内容繁多,学习它们可能会浪费时间,那么我借用在德国被称为“体育健儿的保护神”——威利·东格尔的话来回答你:“谁要是每天不愿意为健康花费一点时间,那么终有一天他就会因为生病而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

这位东格尔先生并非一开始就对身体健康有先见之明,他也是吃尽了不遵守生活保健规则的苦头的。他说:“由于工作紧张,我吸烟,也喝酒。结果,在我40岁时便得到了报应——肾功能衰竭。”从那以后他改变了生活习惯,戒了烟酒,饮食以素食为主,积极健身,这样才逐渐康复。所以他把以上那句话作为警句写在自己的写字台上,还把这句话送给他的病人。

希望这句话对你也有用!

3.阻击亚健康以预防为主

最近几年,我经常能听到一个词:亚健康。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到位的词,很贴切地形容了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状况。

所谓的亚健康,按照医学界的说法,就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亚健康就是虽然没有发病,但却感觉浑身不对劲,要是再不注意,病就会马上找上门来。

所以说,亚健康其实就是接近疾病的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碍、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性功能下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慌、胸闷、便秘、腹泻、感觉很疲惫,然而体格检查又并无器官上的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就是“过劳死”。

因此,有人把“亚健康”比喻为埋伏在人体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或是潜伏在身体中的毒瘤,缓慢地侵害着肌体,如不及时清除,就可导致发病。

根据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中,如果不能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陷入亚健康状态。你是不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照以下症状,测试你现在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

世界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健康以预防为本,这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公认的规则。所以说,阻击亚健康的最佳手段就是:以预防为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国外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只有从患者前期即“亚健康状态期”开始的全程预防战略才能遏制慢性病。很多美国公司大量增加健身体育设施,鼓励休假,提倡运动,防止疾病。日本每个月要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公众必须听课,政府每年还专门奖励长期不得病的公民。现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冠心病、脑血栓及其整个死亡率都在下降。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亚健康呢?

其实无非是老一套,不外乎是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积极乐观、多多锻炼、戒烟限酒、生活规律。这些我们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在这里就不再哕嗦了。

不过,由于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亦越来越多,而且亚健康的确会让人在生活中感到不适,影响工作,在此我介绍几类针对各种不适症状的饮食,供读者朋友选择。

当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往往会有多种表现,所以在食物选择时,可选2—3类,互相搭配,则效果会更好。

4.不做被殃及的池中鱼——拒绝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的疾病。

在19世纪之前,它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因素之一。1796年英国人爱德华·琴纳成功发明了用牛痘来预防天花(当时天花是所有传染病中的第一号疾病)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从此,逐渐有更多的疫苗问世,如麻疹、伤寒、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甲肝、乙肝、风疹等等。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研究新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这些疫苗的问世,使传染病遭到严重的打击。传染病的控制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寿命延长的首要因素之一。预防接种使人类寿命平均延长了15年左右,这是医学史上所称的人类寿命的第一次飞跃。

预防接种可使我们少患许多传染病,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大家都知道,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在30岁以后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而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便瘫痪了。在罗斯福的幼年时代,他是没有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现在我们的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但还是有许多传染病,是预防接种无法解决的。

有的传染病疫苗尚未问世(如艾滋病、非典、禽流感),我们应该注意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了解它的传播特点,像躲避毒蛇一样避免罹患此病。毒蛇再毒,只要别让它咬着,就不会有问题。

艾滋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人类是在1981年才发现它的。但它却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空前的威胁。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天花原来是传染病中的第一号疾病。它被人类彻底消灭之后,艾滋病取而代之,它的危害比天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患者死亡率极高,其中有不少是无辜者。

美国著名网球运动员阿什在一次手术中,因输血而感染上艾滋病,不治而亡,他是无辜的。

有一位外科医师在给病人做手术时不慎将手指割破,术后才化验出该病人是艾滋病患者。于是这位医师也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身份被隔离,他更是无辜。

不管怎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当心,别染上此病,以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

艾滋病曾在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疯狂蔓延,使这些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现在,由于这些国家深受其害,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上人人自危的意识形成,使得艾滋病的感染率有所下降。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这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宣传和采取相关预防措施的力度不够,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差。另外,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原因,买不起价格昂贵的预防和治疗该病的一些药物也是该病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血源性传播的机会相当多。尤其是在乡镇一级的卫生院及一些个体行医点,如注射器的重复使用、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等都为传播艾滋病开了绿灯。

2007年夏天,我遇到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教师,她在我们医院打针时用的是自己带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药品。尽管如此,她还是对我们用来溶解药品的注射用水表现出极大的戒心,反复地用英语向翻译询问注射用水是否“干净”。当时,医务人员都对她的恐惧心理嗤之以鼻。但仔细想来,她的戒心不无道理,她来自美国,肯定对艾滋病有详细的了解,说不定她的同事或朋友就有被此病夺去了生命的,所以她害怕。也是因为像她这样,美国人都有了害怕的意识,才使得艾滋病在她们国家的疯狂蔓延的势头得以遏制。而我们现在缺乏的正是这种害怕、这种戒心。希望大家都戒备起来,主动地了解此病,预防此病。

想要生存下去,而且还要活得滋润,那么你一定要学会包括预防各种疾病在内的生存之道。

5.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潜在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身体健康者一般以一年全面体检一次为好,体检内容应包括以下最基本的内容:称体重、量血压、胸部x线透视、心电图检查、B超检查、化验血、化验大小便和妇科检查等。

如果你感到哪儿不舒服就应及时引起重视,而不要等、靠。对于确诊的疾病更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复查,如胃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患者平均3个月到半年就要做一次胃镜检查;肝炎患者也应按医嘱或根据自己的感觉做肝功检查或B超检查等项目。

近些年来医学界发现,一些原本属于50~60岁中老年人患的疾病,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日渐增多,常见高血压、心肌梗塞、糖尿病,以及乳腺癌、大肠癌、肝癌等。医学专家认为: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高脂饮食、运动量缺乏、自然环境恶化等是引起老年病趋于年轻化的原因。所以,体格检查愈早愈好。

专家指出,体格检查从婴幼儿起就要定期进行,以便有病早防、早治。许多人认为这样是有点小题大做,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给某一幼儿园体检时,发现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患病。通过对孩子的体检可以了解他们是否患有先天}生或遗传性疾病,以便早期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做手术一般是在孩子10岁之前,否则容易耽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甚至使之天亡。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医院里,常看到许多家长抱着患有癌症(肝、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的幼儿在苦苦哀求医生救孩子一命,然而结果却往往令家长伤心。

我在医院见习期间,曾参加过一台手术。病人李某,男,23岁。因腹部巨大包块而入院进行剖腹探查。打开腹腔后发现一个西瓜大小的肿瘤,摘除后送病理化验,结果证实是精原细胞瘤。我们这才意识到这个西瓜大小的肿瘤,是由未下降到阴囊而留在腹腔中的睾丸恶变而来的。我们非常后悔没有给他做常规体检,以至手术中没有严格清除腹腔的淋巴组织等。这个青年不久就死去了。

这起事件还说明了另外一点:他没有体检档案供医生查看。像隐睾这种病是婴幼儿时期就可以发现的,及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可事实上这所谓的“小病”却毁了一个青年的生命。

另外,像小儿阴茎包皮过长也是将来的一大祸患。包茎是阴茎癌的一大原因,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体检,并且要将结果记录在案保存起来,熟记自己的体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