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饮食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吃饱”的概念,相反,吃喝无度反而会损害健康,所以,饮食的科学化已摆在了每个人面前……
1.营养不良,病痛上门
饮食营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不喝水,他是活不过10天的;如果不吃饭,也会在数10天内死去。人类在原始社会平均寿命只有十几岁,与饮食营养不足有直接关系。
现代经济发达,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总的来说,粮食生产、供应及储备都很充足。一般来说,因缺粮而直接饿死的人数并不多。
不过,营养不良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人吃饱了饭,并不意味着他获得了充足的营养,何况在许多贫穷的国家和地区,有许多人还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营养不良对儿童的危害较大。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新统计报告:在发展中国家,2亿多5岁以下的儿童营养不良,每年由此而造成近12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即全世界有一半以上儿童的死亡与营养不良有关。
新生儿中体重低于正常标准的,在孟加拉国有1/2,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有1/4,印度有1/3。在许多非洲国家如马拉维、几内亚、布基纳法索等有1/5,阿富汗、伊拉克有15%。
儿童营养不良可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易死于儿童常见病。有研究表明,胎儿期营养不良与晚年患冠心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有关。
另外,营养不良直接导致其发育异常,如身高、体重不足等。
近几十年来,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人的平均身高和寿命都在提高。为此,营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指出:一个人身高与他在成长阶段,即从胚胎到发育成熟期所吸收的营养有关。而且他们对法国、英国和瑞典三国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1775~1875年间死亡率下降的90%与身高体重指数的提高有关。也就是说,良好的饮食有助于人们延长寿命。
大家都知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如果要想饮食合理,就要根据人体所需,让食物中的有效成分均衡地进入人体,以补充身体所消耗的成分。科学的饮食:不仅是给人体补充热量、恢复体力,还能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能延缓人体衰老、防病抗病等。
2.过犹不及——营养过剩危害大
自从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以汉堡、炸鸡、炸薯条为主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西方饮食,受到了中国大人小孩们的青睐。
当时的中国,可以说刚脱离温饱困境,因此,看到这种“三高”食品时,很多人便觉得这是营养快餐。一时间,吃“洋快餐”成了一种时尚。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保健知识的提高,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洋快餐”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很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往往能诱发人体产生许多疾病。就癌症而言,美国国家癌症委员会研究发现,美同每年增加近90万癌症病人,其中,35%由饮食不当引起。所以,除了那些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或需要消耗大量体能的运动员,大家都充分注意到能量过剩的危害,并且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控制。因此有人把这些“洋快餐”称为垃圾食品。
营养专家认为,营养过剩有损健康,其表现为“三高症”:
高脂肪症:过多的脂肪易在m管壁上沉积而导致动脉硬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过剩也与结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病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高蛋白症:食入蛋白质过多,即成年男性每天摄入蛋白质70克以上,女性60克以上,非但对身体无益,还可能破坏体内营养素的平衡,影响钙质的正常吸收;剩余的蛋白质还会转化为脂肪,促使机体发胖。
高糖症:糖类摄入过多,热量过剩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并使机体老化。
营养过剩最直接的原因是饱食。长期饱食会使人体弱多病。吃得过多还会使大脑早衰,引起头脑迟钝。比如,许多人饭后均有昏昏欲睡之感。最新研究认为,有一种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饱食后在大脑中的含量比饭前增加数万倍,而这种因子是脑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
不幸的是,虽然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营养过剩的危害,但现在,由于人们口袋里都有钱了,大街上美食又多,香气四溢,人们难抵抗这种诱惑。所以,我们只要稍不注意,就容易会营养过剩,从而损害身体健康。
比如,我国自1985年到1995年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了10年动态调查,结果显示7~18岁青少年中,男生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从2.75%升至8.65%,女生从3.38%升至7.18%;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水平下降。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医学家与营养学家都提出了“低脂肪、低热最”的饮食方案。研究表明,各类低脂低热食品包括以下品种:
3.为身体注入活力——多吃抗氧化食物
氧气是维持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但它同时又是生命的杀手。人们在生命活动中吸入氧气,通过新陈代谢来产生热量以供应生命的活动,但这时也产生了对人体有危害的“自由基”。氧气与“自由基”结合后,便能产生非常活跃的电子而将细胞杀死,最后导致生命衰老而死亡。
但是,就像我们一直强调的一样,人体本身是带有自我修复与治愈功能的。我们的身体内,除了存在“自由基”以外,还同时存在一种能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它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但是往往由于人们生理上的衰老或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使身体内产生过量的自由基,体内细胞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从而受损,导致疾病的发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自由基与动脉硬化症、白内障、免疫力缺乏症、视网膜炎、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病的发生有关。
虽然衰老与死亡是一种无法避免自然循环规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一些手段来减缓这个过程。对付细胞衰老的最佳武器,就是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抗氧化物质以及日常来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吃这些含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时,还要注意烹调的方法。方法错误,不但会破坏原本有益于人体的在抗氧化物质,还可能会生成有害物质,造成反效果。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原则是,对于绿色的大叶蔬菜,用烧开的水煮至七八分熟后食用,是最有利于保存营养元素的。而微波炉烘烤则会使大部分营养流失。例如:菠菜的维他命c在清水煮熟之后可以保留60%,而微波炉加工至熟后就只有25%了。
其次,对于许多营养元素来说,油炸绝对都可以称得上是头号杀手。经营养学家确认,高温油炸不仅会使食物营养流失,还会生成丙烯酰胺、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保健常识,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吃抗氧化食物,远离疾病和青春长驻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4.营养配对,健康加分
有人曾向医学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古人(如猎户)多食肉为什么少患高血压?医学家是这样解释的:第一,古人劳动量大,消耗的热量多,使脂肪在体内积蓄得少,故不易得此病。第二,他们经常吃植物的叶与果实——这其中含丰富的钾。
古时没有血压计,所以对于古人的血压如何我们没有确切资料,但是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应引起注意:我们的饮食结构与古人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几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主要靠吃新鲜的植物为生。而现在我们所吃的植物如蔬菜常常是被炒过而且加了食盐与其他调味品的。营养学家这样指出:蔬菜经过烹炒,使许多营养素在高温下被破坏。再就是食盐常常使我们摄入过多的钠——而不是像古人那样吃新鲜植物而不加食盐,这样所摄入的钾是钠的10倍。专家指出:钾与钠10比1的比率是人体固有的比例。但是由于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所以这个比例被打破——人们所摄入的钠远远多于钾。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食物中加入适当的钾就可以在两个月内使高血压病人得到明显改善。
营养学家还指出饮食中过多使用调味品的弊端,如胡椒、八角、茴香等。动物实验证明,这些令人开胃的刺激物可使细胞发生畸变。
因此,专家们提出要改善饮食结构。
每天我们会吃很多种食物,而这些食物之间是否会发生相互作用呢?哪些食物搭配可以发挥最大效力呢?营养专家们通过最新的营养学研究,发现了一些在协效性方面表现突出的食物,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体健康另外,专家们还为人们总结了9大最佳协效性食物,它们能够和多种不同食物相互作用促进人体健康。
总的来说,每次进餐都要配以新鲜蔬菜、生菜或水果。从一天看,所消费的食品中应有一半是生菜或水果;以水果汁代替各种汤类;吃的食物应较清淡,也不应使用特别刺激的佐料;应该吃那些含较少油脂的肉类。
5.一日之餐在于晨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其实精确地概括了自然界中的许多规律:人们在早上的记忆力最好;植物生长的最佳时间也是清晨……所以,在这个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为自己的身体摄入足够的营养。
令人担忧的是,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比较快,因此很多人早上都顾不上吃饭。再加上还有一些女士因为要减肥,早上更是难得吃早餐。殊不知,不吃早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有研究表明,人们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储存的葡萄糖已消耗殆尽,如不吃早餐,人会感到头昏脑胀、思维混乱。这时的能量供给主要靠分解体内的脂肪,脂肪的消耗过度使体内产生过多需求脂肪的激素,如果等到中午再进食,则可使大量的脂肪被吸收并在这种激素的作用下被储存起来,而且更容易在中午爱吃油腻的食物,对身体健康不利。另外,经常不吃早餐而又在早晨活动量大者,由于脂肪的分解,可使人体血液游离脂肪酸度显著增高,易引起动脉硬化症。
所以,营养学家指出:早餐应该是最丰盛的。吃早餐能增强一整天的记忆力,按时吃早餐的人思维更有创造性。
不过,吃早餐也是要讲究科学性的。
像以前,江浙地区的人们,早餐一般都是昨夜的剩饭,早上用开水一泡,然后就着咸菜打发了事;现在还有的人早上来不及吃早餐,早上刚到公司以后也非常忙,于是就在九十点钟以后再随便吃点面包了事。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不健康的。早餐一定要注重营养,而且起床很久之后所吃的食物并不能取代早餐。
理想的做法是,起床后30分钟左右吃早餐最好。这样算起来,一般人应该是在早上7点到8点吃饭最合适。早餐与中餐一般间隔4—5小时左右最好。如果早餐较早,那么数量应该相应增加或者将午餐相应提前。
另外,早餐前应先喝水。人经过一夜睡眠,尿、皮肤、呼吸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因此,人早上起床后往往处于一种生理性缺水状态。如果只进食常规早餐,远远不能补充生理性缺水。因此,早上起来不要急于吃早餐,而应立即饮300~400毫升凉开水,既可补充一夜流失后的水分,还可以清理肠道。
最后要注意到是,早餐只能吃八分饱,进食前适当进行室外活动,有助于消化。
6.水是生命之源
一个正常人体内的水分占身体重量的70%左右,每个正常人,每天需要喝2000~2500毫升的水,才能保证人体内水分充足,保持身体健康。
如何补充水分是非常有学问的。生理学家推荐:晨起早餐前半小时饮300毫升左右;晚餐后2小时或睡前半小时饮:300毫升左右;其余的水在饮食时与空暇时饮尽,以温开水为宜。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观察我发现,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杯水最为重要,用最一般是300~400毫升,最好是凉开水,可小口慢喝。这有三大好处:
防止心血管病。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的一部分水分无形蒸发,一部分被肾脏变成尿液。这时血液内水分较少、血粘度较高。此时服用一杯水可以补充体内缺水状况,稀释血液,对心血管有好处,对防止心脏病和中风有预防作用。
防止泌尿系统病。早晨饮足水后,可及时被肾脏代谢,在带出废物的同时也对泌尿系统(肾、膀胱、输尿管等)起到冲刷作用,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清理胃肠道。空腹饮用凉开水可使胃肠蠕动加快,使其得到及时的洗刷清理,粪便内含水量增加,不再淤积干结,易于排出。这对于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及防止胃肠道疾病大有好处。
著名政治家蒋介石早晨起来一定要喝两大杯水,然后再做体操、诵《圣经》等,进行完这些活动再吃营养丰富的早餐。我一直认为:他如果不是在80多岁的高龄因车祸使心脏受伤,而大损元气(89岁去世),他会活过百岁的。
另一位著名人物马寅初先生有许多良好的养生方法。其中有一条:凉开水是他的最佳饮料,并伴随了他一辈子。他的寿命是101岁。
有的医学家说:万般补品水为先。此话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在日常的保健过程中,必须要记住一个原则:物极必反!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要知道,补品用多了,也是会中毒的。
所以,我们常听保健专家们说:注意别上火要多喝水,感冒了要多喝水,预防血液变稠每天要多饮水……因此,一些人为了保持健康,往往会违背身体的自然需求去强迫自己喝水,殊不知,对身体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的水,如果摄入过多而又不能很好地排出,对健康将非常有害。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水中毒”现象。
人必须维持一定的体温,体内才能进行所有的代谢活动。如果喝太多水的话,就可能使体温下降,引发身体“变寒”或“疼痛”等种种伤害,进而引发这些“水排泄现象”。这种“水排泄现象”包括呕吐、腹泻、流鼻涕、打喷嚏、发汗等方式。能排泄水分的人,会很快好转。但不能排泄者,体温就会上升,以处理多余的水分。
让我们深有体会的是夏季旅途中,当我们玩得忘乎所以、汗流浃背时,经常都会大量地喝水。之后就会感觉到头晕眼花、呕吐、乏力、四肢肌肉疼痛。这是因为体内钠盐等电解质流失的概率很高,如果此时大量饮用淡水而未补足盐分,就会出现这种轻度水中毒症状。
要避免水中毒,必须掌握好喝水的技巧。一要及时补充盐分。适当地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人体大量排出的汗液带走的无机盐。据介绍,在500毫升饮用水里加上1克盐,适时饮用。这样既可补充机体需要,同时也可防电解质紊乱。二要喝水少量多次。口渴时不能一次猛喝,应分多次喝,且每次饮用量少,以利于人体吸收。每次以100毫升至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个小时。三要避免喝“冰”水。专家建议,夏季气温高,人的体温也较高,喝下大量冷饮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不要喝5摄氏度以下的饮品,喝10摄氏度左右的淡盐水比较科学。这样既可降温解渴,又不伤及肠胃,还能及时补充人体需要的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