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彼得·林奇投资选股智慧全集
3343300000011

第11章 选择十倍股,寻找最赚钱的股票(6)

——彼得·林奇

对于一般投资人来说,有一种正大光明却比内幕消息更为准确可靠的方法:那就是观察公司员工买入自己公司的股票及公司回购自身股票的行动。这种行动,代表公司员工、公司本身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对公司有着最内部的消息,最直接、最全部的理解,其买入行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因为只有当员工对自己的公司具有信心时,才会做出这一举动。这样的公司是彼得·林奇所喜欢的公司之一。

如果一家公司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自信时,它为什么不可以像投资者那样向自己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呢?内部人员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在林奇看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认为股票的价格被低估了,并且最终它会上涨。一家公司回购自己发行的股票,同时也是这家公司回报股东的最简单、最好的方法。从长期来看,回购股票只会对股东有利。

对于内部员工购买自己公司股票的行为,彼得·林奇说:“知情者会因不同理由而卖出自己公司的股票。但是,他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却只会有一个原因——为了赚钱。我们可以安心地假设,他敢买进必定是对他看到的事情有信心。”根据彼得·林奇的观察,一个面临内部人员大量收购压力的公司很少会倒闭。他特别找寻那些被公司中阶层员工撑起来的低迷股票,这要比总经理都介入的情势更乐观。

在麦哲伦基金公司总部,有一个小组专门注意内部人员的买卖。他们接收来自纽约证券交易所与证管会的报告,将资讯精简并制作图表来说明内部人员过去买人的情形。

在内部交易报告中,有85家公司被列在买人部分,而50家在卖出部分。

不过,只有当少数经理人大量抛售持股时,卖出部分才有意义。如果有一位经理人持有10000股,只是为了买别墅才抛出2000股,这并不值得注意。然而他持有45000股,却抛出41000股,而且其他的经理人也抛出大量的持股,那么情况就非比寻常了,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或许有必要采取果断的行动了。

从长期来看,内部人士买入股票的公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当公司管理层持有公司股票时,那么如何更好地回报股东就成了管理层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如果管理层的收入只来源于薪水,那么如何提高薪酬待遇就成了管理层优先考虑的问题。由于公司规模越大,往往向高级管理人员支付的薪酬越高,因此自然而然那些期望得到更高薪酬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越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扩张,而这样经常会损害股东们的利益。如果管理人员自己也大量持有自家公司的股票,那么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了。

股神巴菲特也非常推崇股票回购。‘1974年,巴菲特被任命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并主持财务委员会的工作。不久,他提议回购《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

对此,《华盛顿邮报》公司老板凯瑟林·格雷厄姆女士说:“我在这些年所采取的措施、巴菲特在财务金融方面提出的建议,以及我们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劝说我回购公司股票,这让我们受益匪浅。以前我对此一直将信将疑。虽然回购在今天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还没有几家公司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当时我认为,如果以公司全部的资金购买自己发行在外的股票,那么公司的成长能力将会大受影响。沃伦为我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数据,通过这些数字向我说明了这一措施不仅可以从长期为公司带来收益,甚至使公司在短期内就可以从中受益。他反复强调,目前的股票价格如何低于真实价值,回购措施与目前所采取的各种方案相比,如何具有其特殊的优势。他让我逐渐明白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回购《华盛顿邮报》公司1%股票的话,我们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拥有更多的股份。于是我认为我们的确有必要这样做。”

于是,从1975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共回购了发行在外的43%的股票,平均回购成本为每股60美元。也就是说,公司只用相当于现值l/10的价格回购了超过40%的股份。到2000年止,《华盛顿邮报》公司已经购回了一半的股票,这意味着所有公司股东拥有的股票价值是实际资产的两倍。

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如果哪些公司的员工自愿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类公司的不同投资策略

对公司股票进行科学分类

聚焦能获得利润的六类公司:稳定增长型、缓慢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资产富裕型。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的成功,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把数量众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分类。他认为,在股票投资的实践中,具体情况只有具体分析了才可能有深人的了解,投资者不仅仅要像选购水果一样用心地选购股票,而且要做一些调查研究的工作。上市公司的类型不同,每种股票的运动也就有一定的限定,做好投资其中重要的一步是将公司分类并加以区别对待。

按照彼得·林奇的观点:

首先,确定某一行业中一个公司和其他公司所比较的相对规模;其次,看看它属于几种类型公司的哪一类;

最后,根据前面的所有信息以及调查研究结论进行买卖决策。

彼得·林奇曾经详细地讨论了六种类型的公司,它们分别是:缓慢增长型公司、稳定增长型公司、快速增长型公司、周期型公司、困境反转型公司和资产富裕型公司。

彼得·林奇认为,每一类公司都有价值,对此他逐个进行了说明:

1.快速增长型

快速增长型公司是指在过去3年内的每股收益(LPS)增长率都大于或等于20%的公司。这类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投资目标:小型,有进取心,新兴企业,每年增长20%~25%。但他对于超过25%的公司保持警觉,因为过高的增长率对公司来说是很难维持的。一年增长50%或者更多的公司一般都处于热门行业里,他对这种行业都不看好,因为每个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些公司,因而其股票有可能被高估。

他认为,对于快速增长型公司,还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首先,这些公司是否在数个不同的城市用同样的方式获得成功,从而证明他们的扩张是有效的。其次,注意扩张的速度是在增加还是在降低,其销售是一次性买卖,还是顾客必须不断购买的产品。再次,如果只有少数的机构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并且很少有分析家听说过它,那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了解该公司的人越少越好。最后,增长率在20%~50%之间,以20%~25%为最优,这样的增长率是可以维持的。

在中国,这种快速增长型的公司如振华港机。振华港机的前身是上海振华港口机械有限公司,是于1992年2月14日正式成立的。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为100万美元。在国内外大型港口集装箱装卸机械制造领域,上海振华港机公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起家,用14年的时间发展成为雄踞国际市场的“大鳄”。振华港机自1996年进入国际市场后,每年产值以30%~50%的速度增长。在沪深两市的工业机械板块34只股票中,公司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和每股收益都高居榜首。到2007年上半年共完成营业收入925330.0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08975.8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66%,净利润为99021.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3%。

2.稳定增长型

稳定增长型公司是年度每股收益增长率介于10%~12%之间的公司。彼得·林奇比较关注稳定增长型公司。他把稳定增长型视为成熟的但仍有良好增长潜力的公司。在他的投资组合中,总是包括稳定增长型的股票,因为这些股票在衰退和市场低谷期为他提供了保护。他认为,稳定增长型股票的收益增长率是百分之十几,并且其年销售额有20亿美元甚至更多。如果销售额少于19亿美元,就不符合稳定增长型的标准并将被忽略。另外,在过去12个月的每股收益是正数。如果不能赚钱或者在亏损,则不能通过检验衡量标准。

彼得·林奇认为,可口可乐、百时美、宝洁、贝尔电话等公司都是稳定增长型公司。

在国内企业中,这种稳定增长型的公司如伊利股份(600887)(见图8—2)。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其前身为呼市回民奶食品总厂,1992年12月,呼市回民奶食品总厂被列为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2006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达163.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2%,连续四年保持第一。纳税达到创纪录的10.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40%,高居中国乳业榜首,是内蒙古乳品行业唯一一家A级信用企业。伊利集团在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持续盈利能力。

3.缓慢增长型

缓慢增长型公司是指大型并有悠久历史的公司。彼得·林奇希望这类大型公司的年销售量达到或者超过10亿美元。如果低于10亿美元,则不属于这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在彼得·林奇的资产组合中,这种类型的股票不多,因为他认为,如果公司的增长不再迅速,它们的股票价格也不会有快速的增长,这必然影响股票持有人的利益。

关于缓慢增长型公司,彼得·林奇列举了美国电力公用事业公司的事例。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公司是快速增长型公司,其股票是当时表现最好的股票。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电力成本的大幅增加,消费者开始学会节约用电,该公司也因此失去了增长的动力。最终成为缓慢增长型公司。

4.周期型

周期型公司是指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轮胎、钢铁和铝业、药品、半导体等行业的大型公司。这类公司在经济景气时,表现不错,而当市场疲软时,业绩欠佳。彼得·林奇认为,投资周期型公司,时机就是一切,也就是说,在它们的上升时期进入,而在衰退期到来之前退出。彼得·林奇建议,如果投资者希望通过观察到公司上升和下降的早期信号而获得收益,那么他最好从事与该行业相关的职业。当周期型公司股票市盈率很高时,是投资者买进的最佳时机;而当它非常低的时候,周期型的股票也许已经达到顶峰了,此时则不宜买进。

关于周期型公司,彼得·林奇举了福特汽车公司的事例。福特汽车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在衰退期亏损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在繁荣期盈利则也可达数十亿美元,公司交替性的大盈大亏使其股价相应地大起大伏,上下波动得十分剧烈。

在中国,类似的公司如马钢股份。马钢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素有“江南一枝花”的美誉。2006年,马钢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43亿元,实现净利润22.77亿元。生产铁944万吨、钢1091万吨、钢材1030万吨,分别居行业第9位、第7位和第7位。马钢股份公司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其股价随着行业的景气周期而不断波动。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5.困境反转型

困境反转型是指那些经营面I晦困难,正力图扭亏为盈的公司。这类公司能够很快地弥补损失。彼得·林奇列出了5种困境反转型公司:

其一,等待救援型,这种公司寄希望于政府会出面拯救它。这类公司能否最后“起死回生”的关键,完全取决于政府是否提供相应的贷款,在美国,这类公司的典型就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其二,出人意料型,这种公司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成功转变,使市场吃惊。对这类公司,彼得·林奇认为美国的Con爱迪生公司是典型。谁会想到一家公用事业设备公司的股票,1974年随着股价从10美元跌到了3美元而让投资者损失如此惨重;而又有谁能想到它的股价其后还会从3美元反弹到1987年的52美元从而让投资者大赚一把。

其三,小题大做型,在公司里只有很小的问题,但市场上人们看得很严重。彼得·林奇曾投资过三哩岛核电厂,他当时认为这家电厂的遭遇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而当公司遇到小灾难时则往往蕴藏着重要的投资机会。在实际投资中,林奇在三哩岛核电厂的控股公司通用公共事业公司(简称GPU)上,赚了不少。而他认为,只要有耐心、关注新闻报道并能冷静分析有关信息的投资者,都能做到这一点。

其四,败絮其外型,在公司经营不善的内部有相当好的部分。典型的如美国R玩具公司,这家公司是依靠自己而不是其母公司州际百货公司而发展起来的。结果,这一公司在转型成功后涨了惊人的57倍。

其五,优化重组型,指公司通过剥离其亏损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使其余的部分都是优秀的。彼得·林奇认为佩恩公司就是一个典型,这种类型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司重组,这是一母公司摆脱掉不盈利子公司的一种方法。

彼得·林奇在评估困境反转型公司时,对于可支配的现金和长期债务特别关注。他希望看到现金多过债务,而且他也希望看到债务的类型不是银行债务或者公司票据,而是基金型债务,如公司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