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走近毛泽东(增订版)
3345200000033

第33章 附录一(1)

斯诺与中国大事记

1928年

7月6日抵达中国上海。

7月9日自上海给家人写信,介绍上海的见闻。

9月-1930年3月在上海美国人鲍威尔办的《密勒氏评论报》任记者、助理编辑、代理主编等职。

10月10日在《密勒氏评论报》增刊上发表署名文章,介绍美国人开拓精神,希望这种精神能“把中国从泥泞中解救出来”。

10月中旬去南京采访蒋介石、宋子文、王正延、孙科等国民党要人。

12月受孙科邀请和《字林西报》记者艾尔·巴特森去山东考察日本侵略扩张事实。

12月15日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中国五大怪》,认为中国“需要限制人口过分增长”。

1929年

1929年初-1929年6月在中国铁路沿线(沪杭、沪宁、津浦、京沈、沈哈、京绥等线)旅行采访,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旅行游记——《浪漫的铁路线》。

夏到正遭受旱灾和饥荒的中国西北考察,在张家口和路易·艾黎相遇,自此成为终生朋友。

7月4日在绥远特别行政区绥远城写成《拯救=十五万生灵》,发表于8月3日《密勒氏评论报》,报道西北的灾荒。后在《复始之旅》一书中称在内蒙古萨拉齐(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看到的饥荒是“一生中的一个觉醒点”。

11月9日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中国人请走后门》一文,抨击西方殖民者“侮辱中国人的荒唐做法”。

12月开始任“美国报业统一协会”驻外记者,为《纽约太阳报》、《芝加哥每日新闻》撰稿。

1930年

2月15日自上海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说明自己和父辈思想差别的原因。

5月31日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中国革命的儿女们》,称蒋介石是“孙中山的追随之一”。

8月在《美国信使》第8期上发表《在上海的美国人》,抨击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腐败生活。为此,斯诺被指责为“亲华分子”。

1930年9月-1931年6月到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旅行采访,先后到过福州、厦门、广州、昆明等地,看到国民党统治下的严重社会问题,指出中国远远没有统一。

9月在《当今历史》上撰文说:“共产主义在中国不再是危言耸听的幻觉”。

12月写信给《亚洲》杂志主编狄克·华尔斯,揭露个旧锡矿工人的非人生活和极低待遇。

1931年

8月在上海和刚来中国在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海伦·福斯特相识。

9月沿长江考察洪情。次年1月23日,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中国洪水末记》一文,指出由于国民党官员的腐败,没能有效地救济难民。

9月受《纽约先驱论坛》周刊之约,采访宋庆龄,自此和宋庆龄结下深厚友谊。

11月赴东北战地采访,意识到日本正开始利用傀儡控制中国。

12月7日致信兄霍华德,告知在东北战地的见闻和感受。

1932年

1月29日在《纽约太阳报》、《芝加哥日报》上发表《鲜血染红今晚上海街头》一文。

是为国外报刊最早报道中国一·二八事件的消息。

2、3月奔波于上海战场采访蔡延锴等十九路军将士,发表很多文章报道这场战争。

2月伦敦《每日先驱报》聘斯诺为海外记者。

3月2日自上海给哥哥霍华德写信说:“我还是留在东方的好”,这里的生活比纽约“更有教益”。

7月19日完成《远东前线》第一稿,后经修改,1933年10月在美国出版。

10月在《纽约太阳报》上发表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说她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未竟事业的“良知和恒久的核心”。斯诺还通过宋庆龄结识了鲁迅、林语堂等文化界知名人士。

11月在上海内山书店首次和鲁迅晤谈,请教翻译《阿Q正传》中的疑难问题。圣诞节和海伦·福斯特在日本美国大使馆结婚。

是年着手翻译鲁迅等中国现代文学家的作品,打算编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以反映新文学内部“孕育着强有力的、富有意义的萌芽”。

1933年

2月任“美国报业联社”驻北京记者,和海伦“安家北京”。

3月21日鲁迅会见斯诺。

5月20日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五十年对中国的肢解》,指出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给中国造成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

12月16日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农业中国是如何重建的》,详细介绍晏阳初等人在河北定县地区进行的“群众教育实践”,对中国“农村重建运动”抱有希望。

1934年

1月应邀担任燕京大学讲师,2月9日,燕大在临湖轩设宴招待斯诺等人。

年初在前门大街亿昌图章店刻了一枚隶体汉文图章“施乐”。

3月23日致信鲁迅,谈对中国木刻、绘画艺术及其前途的看法。

10月8日鲁迅赠斯诺夫妇《木刻纪程》各一本。

是年和史密斯和哈斯诺出版公司签订写一本关于红色中国的书的合同。

1935年

7月20日自北平致信兄霍华德,预言中国人民的“历史需要”将像火山爆发一样表现出来,“这是人民对统治者的否定”。

下半年积极支持北平学生运动。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发生当天,给伦敦《每日先驱报》发出学生游行示威的消息。

是年在《亚洲》第1期发表《鲁迅——白话大师》一文,称赞鲁迅是“中国左翼作家和艺术家的勇敢领袖”。

是年在《现代历史》第7期发表《中国的新闻检查》一文,指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充满生机,新事物层出不穷”,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只能引起知识界的反抗”。

年底-1936年春由于不断在国外报刊上发表学运的消息,斯诺的外国记者特权曾一度被取消。

1936年

上半年利用外国记者的有利条件,在家里隐蔽遭追捕的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学生。

5月去上海找宋庆龄、鲁迅、路易·艾黎和史沫特莱,希望通过他们得到访问红色根据地的机会。

5月下旬收到徐冰转交的用隐形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6月6日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东方即将来临的冲突》,预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注定要折断自己帝国的颈骨”,“东方战争将使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政权”。

6月赴陕北革命根据地参观访问,在西安喜晤马海德。

6月在西安会晤王炳南。

7月9日在苏区百家坪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和周恩来谈“蒋介石”、“陕西和江西”、“未来的计划”等问题。

7月12日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首府保安。

7月15日和毛泽东彻夜长谈抗战问题。

7月16日听毛泽东谈日本帝国主义问题。

7月18、19日听毛泽东谈内政问题。

7月19日和洛甫谈托洛茨基主义及党的工作。

7月23日听毛泽东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苏联关系问题。

7月博古在保安用英语对斯诺讲自己的生平。

7月在保安访问叶剑英。

7月林彪在保安和斯诺谈对第五次反“围剿”的评价。

7月28日和吴亮平谈共产党的宣传工作。

7月30日和时任苏维埃政府西北局土地委员会主席的王观澜谈“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其实践”。

7月编译的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在英国出版,扉页上是致宋庆龄的献词。

8月初在赴西征军前线访问途中,在吴起镇逗留3天,考察苏区工业。

8月12日访问肖劲光。

8月16日到达西征红军总部驻地宁夏同心县预旺堡。同日,和彭德怀谈中国和世界形势。之后,还听彭德怀讲红军游击战争策略及个人生平。

8月中旬参观红军二师第一二旅第二团的“列宁室”,详细记录了一张墙报的全部内容。

8月中下旬赴红十五军团驻地下马关访问,同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多次交谈。

8月26日访问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聂鹤亭。

8月27日徐海东向斯诺叙述红四军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活动。

8月28日骑马到红军和西北马匪军驻韦州部队对峙的前线红城水访问。

8月29日访红十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9月初回预旺堡。

9月上旬在预旺堡访问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刘晓。

9月中旬从西征军前线返保安,在途中遇见李富春、聂荣臻、蔡畅等人。

9月下旬回到保安。

9月23日再次和毛泽东谈联合战线问题。

9月29日在保安和德国顾问李德会谈。

10月初毛泽东对斯诺讲自己的成长及长征的过程。

10月12日完成对苏区4个多月的访问离开苏区。

10月25日回到北平家中。

10月28日前往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发布苏区之行的消息,使新闻界震动。

11月伦敦《每日先驱报》发表斯诺苏区之行的系列报道。

11月12日开始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毛泽东访问记》,影响很大。

12月12日采访要求抗日的北平示威游行学生,晚上得知“西安事变”发生。

12月介绍詹姆斯·贝特兰等作为《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赴西安了解事变真相。

1937年

1月21日在北平协和教会作《红党与西北》的报告。2月5日上海《大美晚报》予以发表。

1月24日在北平基督教青年会作报告。

1月同海伦·福斯特及燕京大学部分教授创办英文杂志《民主》。

2月5日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放映在苏区拍摄的影片。

3月10日毛泽东从延安写信给斯诺说“我们都感谢你的”。

4月15日在《民主》上发表《苏维埃的台柱子》,即后来《西行漫记》中“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节。

4月海伦·福斯特赴苏区访问,斯诺向她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春协助王福时等人翻译出版《外国记者中国西北印象记》,是为斯诺关于苏区报道的最早中译本。

6月介绍拉铁摩尔、比逊等到延安访问。

7月8日《民主》杂志刊载斯诺访问徐特立的记录“人生五十始”,并附有照片。

是年美国《亚洲》杂志第一期用一半篇幅刊登斯诺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毛泽东自传》以及有关长征的报道。

7月下旬毛泽东致信斯诺,对局势表示“焦虑和不满”。

7月下旬完成《红星照耀中国》写作,10月,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英国版,1938年1月3日,美国兰登书屋出美国版。

7月28日日军进攻北平的第二天冒险去战场采访。

8月美国《美亚》杂志发表斯诺的《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

8月、9月《新共和》刊载斯诺的《中共为何要长征》、《中共的工业》等文。

9月护送邓颖超离开日军占领后的北平。

10月赴上海遍访交战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