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走近毛泽东(增订版)
3345200000034

第34章 附录一(2)

下半年在报刊上撰文称赞蒋介石抗战。

12月介绍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赴苏区考察访问。

12月在《堪萨斯城明星报》上发文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烧杀淫掠。

年底同路易艾黎、海伦·福斯特等发起中国工业合作运动。

1938年

2月10日《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在上海问世。

春毛泽东对一位德国记者说:斯诺把我们的情况公诸于世,为中国做了“一件巨大的工作”。

5月在汉口访问周恩来、邓颖超,和周恩来谈“工合”计划,得到周恩来的支持。

7月24日在武汉和博古谈“西安事变”。

8月在武汉访问项英、叶挺等,听项英讲南方3年游击战的历史和个人生平。

8月5日国民党政府批准艾黎和斯诺等创办“工合”的计划。

是年写信给毛泽东,介绍“工合”的宗旨、创办“工合”的经过及组织办法等,寻求支持。

9月到菲律宾为中国“工合”筹款,并成立了“工合”菲律宾促进委员会。

是年毛泽东致信斯诺,欢迎到苏区办合作社。

1939年

初到香港动员国际民主力量援助“工合”事业,后在宋庆龄等支持下,在香港成立“工合”国际委员会。

夏初次到国民党陪都重庆访问,遍访在重庆的国民党官员,听到一些不利于国共合作的言论,深为统一战线担忧。

8月乘“工合”卡车北上考察沿线“工合”运动情况。

9月以“工合”国际代表的身份赴延安参观访问。

9月23日和毛泽东谈欧战爆发后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共的观点及政策。

9月29日参加延安各界欢迎中外朋友大会。毛泽东介绍斯诺是“久已闻名”的美国记者,《西行漫记》真实地报道了我们的情况。

9月在解放区访问时参观了延安女子大学,以为女大是真正的“女英雄的大学”。

1940年

是年到菲律宾从事写作,同时继续为“工合”筹款。

12月自菲律宾回中国。

12月下旬发表题为《内战将可能更大规模地展开》,文章报道国共关于新四军北移的矛盾和冲突。

是年在《新共和》上发表《中国靠不住的团结》,披露重庆官员破坏统一战线的言论。

1941年

2月8日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路易·艾黎:建设中华的猛将》,记述艾黎为中国“工合”运动做出的重大贡献。

2月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发表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真相的文章。国民党政府取消他的记者特权,斯诺被迫离开中国。

是年第四部著作《为亚洲而战》在美国出版。本书描述七七事变后的中日战争和作者1939年重访苏区的见闻及创办“工合”的历程。

3月21日美国纽约兰顿出版社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斯诺夫妇和《为亚洲而战》。

6月在美国作家联合会演讲,提出美国应帮助中国,不要把废铁和石油卖给日本,苏德即将开战。这一预言在两周后变为现实。

8月蒋介石令国民党宣传部称:斯诺为共产党在美宣传之书籍及其他短篇之文字,应尽量设法收集,并指派专员研译。使针对其言论撰以反驳文字,交由我方指定之美国报馆或杂志社发表,以正视听。

是年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在给华盛顿的电报中说:“斯诺也许是美国记者中最倾向中共的,并为他们的主张和目的作了不少有力的宣传工作。”

1942年

2月24日受到罗斯福总统接见,和罗斯福谈远东和中国抗战问题,希望罗斯福支持中国的解放战争,对共产党也提供军火和钱的援助。

3月任《星期六晚邮报》战地记者,到世界各地采访。

春自印度到中国重庆作短暂访问,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文章。

8月在美国演讲春天访问中国的观感,说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检查及其他原因,要了解中国很困难。

1943年

年中从苏联返回美国途中在重庆作短暂停留,发现国民党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抗战上。

1944年

5月26日罗斯福第二次接见斯诺,表示倾向于同意斯诺对于国共两党的看法。

是年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新版后记中说:“那些第一次举起红星照耀中国大地的知识分子”“在物质上、精神上所取得的胜利”是“俯拾即是的”。

是年林语堂在《一个民族的守夜》一文中说斯诺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宣传员。

是年斯诺在巴黎对一位中国朋友说“中国真正是我第二故乡”。

1945年

3月3日罗斯福第三次接见斯诺,询问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共产国际关系及八路军抗战能力等问题,并决定把一批战略物资直接援助中共军队。

10月受《星期六晚邮报》之命,打算访问即将重开内战的中国,遭国民党拒绝。斯诺抗议说:“这严重地侵犯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自由。”

1949年

4月在《星期六晚邮报》撰文认为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共不会受苏联支配。这和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看法相反。

8月《堪萨斯城明星报》采访斯诺对中共胜利的看法。斯诺预言:“自由市场和共产主义制度正在双方的集团中以最有效的原则进行综合发展。”

1951年

是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斯诺到中国调查、访问、写作,但斯诺由于经济拮据,叉不愿意被帮助,未成行。

是年在《堪萨斯城明星报》发表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30年代作者在北平的经历为背景,情节是试图将一个女孩子救出苦海。

1957年

是年由费正清教授推荐,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斯诺的《红色中国杂记》。本书是作者1936年和1939年两次访问苏区时的部分笔记。

1958年

是年美国出版公司出版斯诺记者生涯的记述《复始之旅》。此书大部分记述作者在中国的经历。

1959年

是年受到麦卡锡主义的长期迫害,在美国无法生活,举家迁居瑞士。

1960年

6月28日-11月15日作为美国《展望》杂志记者,以“作家”身份第一次访问新中国。

6月28日到达北京,老朋友黄华、马海德、路易艾黎等到机场迎接。

7月参加廖承志举办的招待会,会上认识末代皇帝溥仪并会谈。

7月重访西北,参观包头、白云铁矿、黄冈公社等地,称包头是中国的“匹兹堡”。

8月到东北旅行,访问23天。

8月30日周恩来邀斯诺到密云水库参观,和周恩来谈中美关系等问题。

9月到郑州、洛阳等地访问。

10月1日参加国庆11周年庆典,和毛泽东重逢。

10月18日再次和周恩来晤谈,听周恩来讲中国工农业生产和中外关系。

10月22日和毛泽东主席会谈。

11月在上海参观访问5天,由于宋庆龄病重,访问未成。

是年在北京首次见到刘少奇,得知1936年赴西北的那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是刘少奇委托柯庆施写的。

11月在中国参观访问5个月后,自昆明离开中国。

1961年

1月中旬美国《展望》杂志发表了斯诺1960年和周恩来的谈话。

1962年

是年斯诺在美国作了15周的旅行演讲,演说在新中国的见闻。

是年王炳南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去斯诺家中看望。

12月美国兰顿出版社出版《大河彼岸》,斯诺在书中以极大的热情把新中国介绍给美国人民,主张撤掉中美之间的人为障碍。

1963年

12月斯诺由巴黎《新时代》周刊资助访问非洲,在圭亚那见到周恩来,谈了5个小时。

1964年

10月18日-1965年1月19日作为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第二次访问新中国。

10月22日、12月16日周恩来两次会见斯诺,谈了中国国内问题和对外关系。

1965后

1月9日毛泽东和斯诺进行了一次“天南海北”式的谈话。毛泽东谈到“西藏和神”、“美国是怎样给革命补充装备的”、“关于第三世界”、“赫鲁晓夫与个人崇拜”、“原子弹”、“裁军”、“关于联合国”、“美国在越南”、“中国与美国”、“上帝”等问题。

1966年

是年利用30年代、1960年和1965年在中国拍摄的影片,自费摄制纪录影片《四分之一的人类》。

夏中国“文革”开始后,写信给龚澎,询问访华可能性,没有得到答复。

1967年

是年写信给艾黎,要求安排访华,未成。

是年旅行演讲到达香港,向中国政府提出途经莫斯科在北京短暂停留,未被允许。

1968年

是年在堪萨斯大学演讲中国问题,听众达700多人。

是年费正清教授为《西行漫记》新版作序,认为该书第一次报道毛泽东及其同事的生平,是成功之因,也是一大特色。

1969年

7月写信给毛泽东,要求来中国亲眼看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果。

1970年

6月中国政府答应斯诺携妻子访华。

8月得到意大利《时代》周刊的资助,第三次访问新中国。

8月14日-1971年2月斯诺夫妇在中国进行一系列访问。

8月18日周恩来在工人体育馆利用看中朝乒乓球比赛的时间会见斯诺,问了许多关于美国的问题。

8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访问,做报告两周。

10月1日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毛泽东和斯诺握手的照片。

11月5日和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4个小时的会谈。周恩来说中美关系的大门是敞开着的。

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斯诺,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来华访问。

1971年

2月斯诺完成对新中国第三次访问,回到瑞士。

4月31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表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引起了巨大反响。

12月被发现患有不治之症——胰腺癌。

1月2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派马海德为首的医疗小组到达瑞士斯诺家中,打算将斯诺接到中国治疗,但由于斯诺病情严重,无法飞行,医疗小组就地治疗。

2月8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专程到日内瓦探望斯诺。

2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村逝世,终年67岁。

2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分别致电斯诺夫人表示哀悼,对斯诺作了高度评价。

2月19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斯诺追悼会,这是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为外国人开追悼会。

是年经洛伊斯·惠勒·斯诺整理,斯诺的最后一部著作《漫长的革命》出版。这是斯诺记述最后一次中国之行的书。

5月16日斯诺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他曾遗言:“我热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有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生前一贯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