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讲话时着重强调:“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深刻地阐明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毛泽东进一步说明:“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毛泽东重申要继承党的传统,他认为:“现在,我们反对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观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他还认为,现在还要反对宗派主义。强调团结,就是团结那些跟自己作过斗争的人,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一为看,二为帮的态度,这有利于增强团结。
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特别强调:“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第二,以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关系作为八大的指导方针,八大正确揭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党的根本任务和经济建设各项方针。
党的八大,以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作为指导方针,在正确分析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八大的正确路线。正如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所指出的:“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
八大根据党今后的主要任务,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经济的基础上,坚持了党中央1956年5月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的基础;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根据上述任务,还确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原计划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5%左右。1962年国民收入有可能比1957年增加50%。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稍高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达到的水平。1962年钢产量1050万吨至1200万吨,煤产量1.9亿吨至2.1亿吨,粮食5000亿斤左右,棉花4800万担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一倍左右。
为了建设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积极而稳步的发展,大会明确地规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要有:
(1)必须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积极建立和发展我国重工业中目前还缺乏的或者薄弱的而又是最急需的部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2)必须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片面地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结果将反而会削弱重工业。
(3)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越性,依靠合作社的集体力量和政府的支援,采取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良品种、推广新式农具、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方法、防治病虫害等项措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要优先发展粮食生产,还要按照适当的比例发展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发展畜牧业和副业生产,发展家庭的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坚持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的方针。
(4)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要表现在经济成就的数量和进度上面,还必须表现在它的质量上面。要养成重视质量的风气。
(6)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对于主要工业产品,特别是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所必需的技术设备,必须通过吸收外国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目的,逐步地完成我国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艰巨任务。
(7)必须正确地解决工业和其他经济事业的布局问题。特别是应当充分利用近海原有的工业基地来迅速推进内地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发挥中央各个经济部门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必须纠正地方经济事业中盲目发展的偏向和对地方经济事业注意不够或限制过多的偏向。
(8)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门都将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而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
(9)必须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这两个方面得到适当的结合,也就是使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得到正确的处理。应当既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又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
(10)党的任务,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党的八大,是在我国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时刻举行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这次大会,正确估量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确定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战略决策,规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系列正确政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第三,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为党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武器。
1956年,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的社会大变动,给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斯大林晚年的错误,应当吸取那些教训?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政治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是否仍然存在?占有什么地位?具有哪些特点?党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哪里?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具有自己的什么特点?怎样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道路?对于这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在八大及其前后,党和毛泽东为正确回答这些新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些新课题是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能解决的,毛泽东对于当时国际上发生的风潮曾企图由此引出结论,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一系列新的矛盾,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党如何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八大已经涉及到了,但是在理论上并没有明确的论述。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若干方针政策,无疑这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情况和特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但是,已经明显地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看作是贯串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列宁认为,这是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说明。”
列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俄国领导无产阶级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一个长时期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才吞吞吐吐地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说如果政策不对,调节得不好,是要出问题的。但是,他还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在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许多人认为,我们国家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那就不应该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当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政治矛盾的时候,束手无策,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原理在社会主义社会还灵不灵?这是十分尖锐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毛泽东首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一个全面性的问题提了出来,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情况和特点,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动力原理的发展,也是我们当今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原则。
首先,毛泽东明确地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强调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原理,这个科学论断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了辩证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不并列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经阐明了这个道理。这个基本矛盾中,两者相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更为根本,后者是根源于或者是从属于前者的。但是,两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割裂开来,所以,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承认它们都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更好地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
其次,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情况。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同时,特别说明了“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越得多。”
这个科学论述体现了矛盾的殊特性,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主要是由于:(1)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矛盾的性质不同。(2)矛盾斗争的表现形式不同。(3)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总之,旧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能由旧社会制度本身解决。而新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无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