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毛泽东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这种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导致旧制度的彻底毁灭。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则是自始至终表现为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运动特点,从而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从地位上来说,相适应是基本的。正因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和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以,毛泽东认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全面理解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但是,不能忽视相矛盾的一面,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途径,这是当今坚持改革的理论根据。
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没有矛盾?有哪些社会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社会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没有完全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马、恩、列、斯的一些著作中曾不同程度表达过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但是,他们没有来得及作出理论的概括,也并没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突出地提出来。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时间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混淆起来,出现了三十至四十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和一系列工作的严重失误。
毛泽东认真总结了斯大林的错误及其教训,运用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明确地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他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他还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这就是划分两类社会矛盾的界限。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矛盾。毛泽东进一步具体地分析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一类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中特别重要的一种。1957年3月,中共中央批发的《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中指出:“由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群众和他们的领导者之间的矛盾,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露出来了。”正确处理好这类矛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这个题目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民内部矛盾是渊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经济方面来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不完善的方面,这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这些矛盾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人民内部矛盾的经济根源。从政治方面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它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政治制度还是不够完善。这些不完善的地方,和经济基础是相矛盾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根源。从思想方面来看,在我国,无产阶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但是,还存在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乃至封建阶级思想,存在着先进和落后的差别,存在着人们的主观认识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矛盾,以及人们认识能力上的差异,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根源。总之,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在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面前,我们要自觉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总题目”,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学会正确处理它,经过不断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一系列的方针。
毛泽东说过:“不同质的东西,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当然,为了维护生产秩序和社会安定,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有健全的法制和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条例、规章制度等等。在人民中间的犯法分子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强制性措施和民主方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解决,一定要用民主的方法,不然,就要犯极大的错误,这是我们要时刻牢记的。
毛泽东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把这种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方法,概括成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同时,毛泽东还根据我党执政以来的经验,采取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政策。即“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这些方针政策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服务。
毛泽东特别提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觉察,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这就是说,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没有切实采取民主的方法去解决,或者对反革命的挑动丧失警觉,就可能使人民内部矛盾发生激化,甚至变为对抗。这种激烈冲突的发生,使社会动荡不安,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防止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切实采取民主方法正确加以解决。
第四,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他强调统筹兼顾,勤俭建国,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明确地提出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是十大关系思想和八大正确方针的直接发展。毛泽东说: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设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他强调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了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这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第五,1957年的经济工作,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1957年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的一年,也是全面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关键性的一年。在前四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基础上,为了全面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党中央执行了八大的正确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吸取了1956年反冒进的经验教训,正确地压缩了1957年度的经济建设的指标和规模,扎实地做好各项经济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在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着重整顿和巩固刚建立起来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公私合营的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完成企业内部的改造。所以,“1957年的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1.1957年的经济建设工作
我们党吸取了1956年的反冒进的经验,同时,借鉴了苏联、东欧等国家曾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的教训,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着重讨论了经济工作。周恩来在《关于1957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深刻地阐述毛泽东提出的“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根本原则,一定要兼顾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根据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1957年度的计划应当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对基本建设作适当的压缩,合理调整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抓好物资调拨,减少出口任务,抓紧财政收入,控制支出,力求做到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为111亿元,比上年减少20%。总之,要实行“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会议期间,毛泽东曾说过:钱和材料只有这样多,1957年的年度计划,在某些方面必须比1956年作适当的压缩,这样既能保证重点建设,又能照顾人民生活需要。压缩的重点在中央,地方也应尽可能地压缩。虽然如此,总的说来,我们的建设事业还是前进的。关于压缩问题,必须做到合理安排,不出乱子,物资不足,应该首先支持必要的生产,同时注意平衡。陈云对改善粮食的收购和销售工作、增加猪肉和食油生产作了报告,报告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粮食、猪肉、食油供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措施。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作了总结性的发言,他表示完全同意所采取的多项方针和措施。他号召全体国家工作人员、经济工作人员首先是各方面的负责工作人员,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与群众同甘共苦,反对铺张浪费,并且要采取整风方法,同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作斗争。这次全会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为了切实贯彻八届二中全会的精神,1957年初,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步骤。1月间,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讨论思想动向问题,财政经济问题。就经济工作来说,这次会议充分肯定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还实事求是地指出了195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缺点错误,确定了1957年度工农业生产、财政现金平衡和基本建设的大轮廓,确定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在会议中,陈云作《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深刻地阐述了财政、信贷、物资三大平衡,人民生活同经济建设必须兼顾的重要思想。这个讲话还提议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这个讲话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对统一认识,正确安排1957年经济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1957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同月15日在全党传达。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对于缓和财政经济的紧张局面,完成当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并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具体安排好1957年度计划,2月间,召开了第四次全国计划会议和全国财政厅长会议。李先念作了《在预算、信贷、物资平衡的原则下,充分可靠地安排和执行1957年的国家预算报告》。会议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实事求是地安排了1957年计划。4月间国务院批准了这个计划。工业总产值计划为603.4亿元,钢498.7万吨,煤11.727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11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计划为621.2亿元,粮食(不包括大豆)3900亿斤,棉花3303万担,争取财政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