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经济
3345700000050

第50章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8)

在肯定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总的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还比较落后。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能源、原材料供需矛盾比较紧张,交通、通信很不发达,智力开发很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生产、建设、流通等领域经济效益差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1984年第四季度以后,由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国家外汇储备下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的因素。经过1985年工作,有些方面得到控制和缓解,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无论怎样,实践表明,“六五”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全部超额完成。

第六,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已经摆到党的议事日程上。1984年9至10月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纲领。

《决定》阐明了加快改革步伐的外在和内在因素:(1)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形势迫切要求疏通城乡流通渠道,为日益增多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同时农民对工业品、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要求迫切需要得到满足,这都为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2)几年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但整个改革是初步的,现行的体制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妨碍着城市经济发展,也必然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3)还必须看到,正在世界范围兴起了新的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迎接挑战,因势利导,使我们的企业和各项生产具有吸收和消化新技术的更强大的能力,我们就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在今后从经济上、技术上赶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4)改革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35年来,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一种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在体制问题上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改革的根本任务和性质。“中央认为,按照党历来要求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这次改革的基本任务。”“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

《决定》具体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基本方针政策。

增强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着这个中心环节,应该解决好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前者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后者为了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为此,《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权限和企业在服从国家计划和方针政策管理的前提下所拥有的自主权。《决定》具体规定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权限,企业拥有的自主权的内容。

改革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为此,必须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决定》指出,价格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搞活,国民经济活而不乱。所以,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的关键。《决定>提出了价格体系改革的几个原则。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决定》规定了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是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明确说明了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决定》提出在企业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种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上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在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决定》对平均主义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的总结。阐明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是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决定》重申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方针:即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坚持全民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是我们的长期方针,这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决不是退回到建国初期那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在全国占绝对优势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决定》重申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在肯定这几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后必须进一步放宽政策,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规模,继续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明确提出: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独资企业,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决定》提出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互相开放,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决定》最后强调,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党的领导和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宏大队伍,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四)实施“七五”计划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从1986年到1990年的五年间,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的关键时刻,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时刻。“六五”与“七五”期间相比较,有着显著的不同特点。“六五”计划是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完成的,而“七五”计划是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完成的。

第一,制定“七五”计划,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的提出。

1985年9月18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讨论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恰当的比例;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坚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建议》提出了“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经济建设战略部署,主要方针以及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等各项指标。

会上,陈云作了重要讲话,对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三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他还提出:“应当把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这种宣传教育不能有丝毫减弱,还要大大加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

邓小平在会议上作了影响深远的讲话。首先,他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将近七年,是建国以来最好、关键性的时期之一。这确实来之不易。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邓小平阐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再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其次,他指出:“‘七五’这五年很重要。如果经过这五年,使改革基本就绪、经济又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我们实现十二大提出本世纪末的目标,就有了充分的把握。”再次,他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这篇重要讲话,首次肯定中国共产党懂得改革的深刻意义,并懂得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作为一件大事,这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这样的判断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上一大突破。其意义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党找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极端重要性。这篇重要讲话,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基本总结。也是八大肯定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的继续和发展。

1986年3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经过充分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

“七五”计划提出,我们必须继续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基本方针,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扎实稳妥的步骤,促使我国经济走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效率和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

“七五”计划提出的基本任务是:(1)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2)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备能力。(3)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七五”计划规定,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5%。这样的速度比“六五”期间速度低一些,但是比较适度,避免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过分紧张。

第二,十三大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这9年,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进一步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三大提出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就总结了新中国建国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基本经验,彻底否定了一切很快要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实事求是地规定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