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华尔街金融真相
3350900000025

第25章 中国人在华尔街能捞到什么(1)

华尔街的中国人都是技术高手,具体工作完成得相当漂亮。头五年每年能上升,也正因为有评分制度,人人使出浑身解数,一个个如同劳模。但往往升到中层时,我们的弱点便显现了,经常要开会做报告,天天和上下级打交道,扯“洋”皮时往往力不从心。事实上,在华尔街,华人的天花板一直很有限,这是多么不公平。

1.华尔街,有钱人的游戏场

1991年,我初到纽约,出于对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的憧憬、向往与好奇,一天我怀着朝圣般的心,专程坐地铁从居住地皇后区,直奔曼哈顿下城的华尔街,去一睹它的风采,梦想着有一天能在那儿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待我走近下城慢慢地观察细看,发现华尔街短短窄窄的,全长不到五百米。在百老汇街与华尔街的交界处,我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Trinity Church)。这是一座19世纪中叶完整矗立起来的建筑,远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时,它已经是标志性的建筑了。远航归来的船只,视教堂高耸的尖顶为欢迎它们进入纽约港的信号。教堂外墙精工细琢的神像令人赞叹,每一砖每一石都值得仔细观赏。教堂后花园的墓地里埋葬着五位知名人士,其中之一就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先锋,他的经济主张——工业化,对新独立的美国的发展影响深远。距离墓地的几步之外便是喧闹的街道,各种车辆日夜川流不息,反倒更加衬托出教堂本身的神圣与静谧。

三位一体教堂的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两侧则是高耸的办公大楼。相较于周围兴起的玻璃钢筋摩天高楼来说,这几栋老大楼则显得相当敦实,透着贵气。

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神话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气依然悬浮在纽约上空,俯瞰新一代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者基金经理延续他们不灭的精神,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华尔街神话。

有人说,一头连着东河,一头连着坟墓,正是华尔街最形象的表达。

华尔街,这条还不到500米的狭窄的街道,掌控着全球金融的命脉;它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恐怖的袭击,却依然站立在世界金融的最高峰不断地缔造“神话”。

我个人对华尔街的评价是三分功七分过。据统计,在这200年期间,美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135次危机,对此,华尔街“功”不可没。而这几年随着《货币战争》的热卖,但凡对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霸权有微词,便有人冠之以阴谋论而嗤之以鼻。

其实,资本来到人间已经玩了几百年,太阳底下还有新鲜事吗?无所谓阴谋,华尔街所玩的根本就是阳谋。说穿了,华尔街就像一个合法的大赌场,游戏规则由庄家制定。当你走进去赌之前,首先必须弄明白赌场的规则,赢了算你运气好,那就偷着乐吧;输了呢,也只有认赌服输。假如连游戏规则都不明了,便贸然进入的话,这就怨不得别人了,也只好傻乎乎地替别人数钱。

事实上,在欧美合法的赌场里,许多游戏的胜算并不低,比如转盘有49%的胜算率;如果记忆力足够好,玩儿“黑色杰克”的话,还经常会赢钱。但华尔街就不同了,那些大庄家玩的都是别人口袋里的钱,输了是别人付账,佣金他们照样拿,赢了就更不用说了。从长远来看,普通散户只有送钱的份儿。

再说到世界种类组织,比如世界银行、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联合国等,它们的规则也都是由当年的强国所制定,犹如任何游戏,强者制定规则,强者掠夺弱者,强者输了甚至还能赖账。

举例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策划了一套政策,与美联储一起跟华盛顿达成共识,包括放松银行管制和市场自由化、私有化和缩小政府规模,强调GDP增长率;然而GDP增长对整个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可否持续发展,是否真正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却遭到了严重的忽视。

中国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被躲在幕后的掠夺者过分叫嚣GDP增长率,而加紧了“世界工厂”的步伐。已有分析表明,由于经济强国只考虑自身利益,世界银行的政策反而增加贫困,损害环境和公共卫生及文化多元化。

现任世界银行总裁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曾经是高盛集团的常务董事,他于2007年5月经小布什任命,通过世行董事会的批准,同年7月正式走马上任,成为第11届世界银行总裁。

人们或许要问,世界银行代表着184个国家,为什么总裁要由美国总统任命(名义上须经其他成员国同意),而且必须由美国公民担当?高调提倡民主的美国,在这点上却牢牢地掌握着独霸权,无论如何都不肯松手。为什么?因为世界银行是由少数几个经济强国掌控并管辖的,是美国和西方强国的工具。经济强国的经济利益才是世界银行的首要业务,这一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暴露无遗。

世界银行由少数经济强国内部治理、缺乏透明度的管理方式,引起贫穷国家的强烈不满。这一世界金融体系既不公平也不民主。既然知道它不公平和不民主,是否可以重新修订呢?答案很简单,不能!因为美国不同意,美国有权说“不”字。因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由当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衍生而来,投票的学问很大。全世界各国将根据银行股票的份额得到加权票,美国独占16%。在遇到重大事项表决时,美国的优势显露无遗。

那么中国是否可以联合其他国家,把投票权加在一起,这样总能超过16%掌握主动了。可还是不行!宪章里有一条规定:但凡遇有重大的事项,比如修订章程,必须以85%的票数才可获得通过。哪怕全世界的国家通通联合起来也没有用,美国一票便能定胜负,这种玩法你彻底没辙了吧?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奥妙所在。富裕国家挥舞着大刀,贫穷国家只有被任意宰割的份儿!

强权深知舆论的重要,身为世界银行总裁的佐利克根本无视他国的利益,他经常利用世界银行总裁的身份在全球制造舆论。在近来中、美两国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交锋中,佐利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言论从未消停过,包括要求中国购买美国债券,显然,他维护的只是美国的利益。

世界主导国家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其具备建立和组织一套国际体系的能力,而大多数其他国家想参与的话,就只能接受该体系。比如1914年之前,英国版本的国际金本位体系,就是以日不落帝国——英国为主导。两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的衰落,美国的崛起,金本位体系渐渐让位于布雷顿森林体系。

再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例。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马来西亚和日本提议成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这表明该地区对于IMF的不满,想自己另立门户,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大国。这自然引起了美国和IMF的强烈反对,因为你动了他的奶酪了。

再说回华尔街。我们若想进一步全面参与华尔街的金钱游戏,那就必须知己知彼,步步为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必须认清华尔街是个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想要不被吞噬的话,那就要使自己从兔子变成羊,再从羊变成狼;而在与狼共舞中若想胜出,那就更要成为猛虎雄狮!

2.你会被华尔街投行雇用吗?

华尔街是“精英”荟萃之地。1994年以前,这里是白人的天下,即便是白人,也要是10大名校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去。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比如华尔街的交易员、金融产品的推销员等职位,对学历的要求倒不高。

最近,我朋友的儿子约瑟夫闯入了华尔街。换在平时,大家说声祝贺也就过去了。可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去年华尔街裁下来的人群中,大约有一半还在寻寻觅觅地找工作。作为纽约一所普通大学的历史系学生,临毕业还有一个学期,专业又跟金融证券完全不沾边,约瑟夫到底是怎么进入华尔街的?

原来,一个月前的某天,约瑟夫偶然在大学校园的广告栏里看到一张小的广告。上面什么也没写,只有一个网页:www.后面跟着一串奇怪的数字和字母符号。他觉得很有意思,便把这个网址记住了。回家上网时,他顺便点击进去,想不到里面有一道题目,要求他在10分钟内对一条时事新闻谈一点看法。他立刻洋洋洒洒地写下大段文字,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见解。10分钟一到,屏幕上突然闪出一份表格,他一看,是华尔街交易员助手职位的申请表,请他填写。

不久,华尔街这扇大门向他打开了。

尽管我在华尔街闯荡了十五六年,听完约瑟夫的“奇遇”,还是不禁叫绝,想出这一招聘方法的人实在是太有才了!

能在花花绿绿的广告栏里,注意到一张不起眼的广告——说明这个人对他周围世界的新鲜事儿很有好奇心;能把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网址记在脑子里——说明这个人过目不忘,记忆力超强;回到家上网时,居然还记得点进去看一看——说明这个人做事有恒心;看到一条新闻能谈自己的见解,说明这个人喜欢表现,也喜欢思考;继而对时事新闻在十分钟内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说明这个人反应敏捷,见多识广,而且智商不低。这些不正是一个成功的交易员最基本的潜质吗?

在投行最令人羡慕的职位莫属交易员,每年的红包,动辄百万、千万美元,上亿美元也时有所闻。不过,做交易是一件压力极大的工作,要求交易员具有全面的市场知识、掌握金融工具和具备心理直觉,非但智商财商要高,情商更为重要。对他们的面谈方式自然也花样百出。

我的朋友克里斯是个交易员,谈起他进德意志银行证券部的面谈经过,简直惊心动魄。他原来在英国的一家投行做交易员,有五六年的经验,资历也不浅。当时,德意志银行证券部有一个交易员的位置空缺,是专为一个大富豪做交易的,所做的证券产品正好都是克里斯很熟的,而底薪将提高一半,奖金也按业绩分成。克里斯知道那个富豪嗜赌,交易频繁,也就是说,交易量巨大,业绩容易上去。于是,他希望跳槽过去。克里斯将求职信一投过去,便立刻被安排面谈了。

面谈那天,克里斯一走进办公室,他未来的老板先与他握手,给他让座,对他彬彬有礼,问他住哪里,坐几号地铁来办公室?通勤信方便吗?突然……,老板起身一拍桌子,抓过茶杯猛地往地下一摔,向他吼道:‘You! Get lost! You stupid idiot!’(你!还不快滚,你这个蠢货!)好在克里斯久经沙场,这样的场面见多了。他镇静地坐那儿,笑眯眯的什么都不说,等他老板“发飙”完了,他才慢条斯理地开腔说话。结果如愿以偿,他拿到了这份令人满意的聘约。克里斯很清楚,这种面试的目的,就是测试他今后是否能面对那些蛮横刁钻的大客户,是否对突发事件有足够的应对能力。老板可不希望他的交易员弄丢大客户。其实,在面谈之前,他就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说了约瑟夫进入华尔街的经历,和克里斯那令人震撼的面谈,不禁想起我跳槽时遇到的一次电话面谈。

那次,我应聘的瑞士信贷,是全球第五大财团之一,其属下的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在华尔街也是十大投行之一。

那天傍晚下班刚到家,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自称唐纳的人一开口便问我:“你是不是申请了CSFB的职位?”

我说,是啊。神经马上高度紧绷,准备应付他给出的金融和技术等问题。

没想到他第二个问题竟然是:“知道全世界哪里的房价最高吗?”我一愣,立刻回答:“旧金山。”他接着问:“那么哪里的生活水平最高呢?”“当然是日本东京啦。”我答道。

“那么德国人最爱开什么车?日本人开私家车的多,还是乘公车的多?”他一个接着一个地问我这些与专业毫不相关的问题,接着又问道:“哪个影星又在哪儿领养了第三个孩子?”“哪个棒球队最近以一球之差屈居亚军?”“哪本小说进入了最佳销售榜”等问题,东拉西扯足足聊了两个半小时。幸好,我爱看报纸杂志和各类“闲书”,记忆力又还行,这些事都能侃侃而谈。

唐纳跟我聊得挺投缘,让我第二天去见他。瑞士信贷的门也就这样对我敞开了。

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唐纳会在电话里问我这些问题?后来,与唐纳相熟后,便刨根问底。他告诉我,他清楚中国高学位的专业人士,业务绝对不成问题,可与人打交道通常很成问题,有点儿“书呆子”的味道,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也就是缺乏“社交能力”。而我的工作,需要与交易员和客户们打交道,必须能“侃”。所以就东拉西扯问我那些问题,没想到正撞到了我枪口上。看来华尔街人也喜欢拉关系。

事实上,在华尔街混,除了必要的学历、经验和业务能力,有时,软能力更重要,比如上面的说话公关能力,还有抗压、人脉资源等,要想被华尔街雇用,除了专长外还得是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