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华尔街金融真相
3350900000035

第35章 老百姓怎样保卫财富(5)

然而,这位著名财经专家一定会被有些人嘲讽为“乌鸦嘴”。因为在判断和分析事物的时候,特别是经济形势的走向,经济学家面对各种经济数据,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乐观的经济学家常被冠以“吹鼓手”,而悲观的经济学家则被冠以“乌鸦嘴”。

且不论吹鼓手和乌鸦嘴之争孰是孰非,一般来说,没有乌鸦嘴是非常可怕的。比如20年前的日本,因放松信贷形成房地产泡沫,最终导致经济崩溃,使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至今都没有缓过劲来。日本学者事后调查表明,当初房产泡沫越吹越大的时候,日本央行的官员和主流媒体,没有人公开对泡沫崩溃表示过担忧。也就是说,当年日本没有一个“乌鸦嘴”经济学家。

话虽如此,不过乌鸦嘴就是“讨人嫌”。

最近,和一位国内房产界名人交流,他就抱怨说,有一位经济学家从1989年开始就说房价超高,1992年又说房价有泡沫,2002年还危言耸听泡沫要破,到了2005年又告诫大家泡沫肯定要破。结果呢,中国房价一路飙涨。这些经济学家对社会负责任吗?不就白长了一张乌鸦嘴嘛!

其实这位仁兄可能没有想到,预警没有成为现实恰恰是好事!要是没人发出预警而不幸突然发生,成为黑天鹅事件,那才叫惨呢!正如《黑天鹅》书中描述的,如果10年前,哪怕有人早一个小时预警9·11恐怖袭击,那么9·11事件就不会发生。事实上,之前情报部门确实接到过有关消息,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9·11之后,美国设立了预警系统,一连几年,危险警示灯一直跳着,大家心里一直抖抖的,结果也没什么大事发生。

当然跟预测经济相比,恐怖危机的预警显得容易控制多了。然而美国的经济金融界乌鸦嘴如此之多,都无法避免前200年发生了大大小小135次金融危机。

人啊,都爱听好话、神话,不喜欢难听的大实话。大家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讲过的那个故事,有个孩子刚出生,一大堆人围着孩子说了许多喜庆的话,有人冷不丁说“这个孩子今后要死的”,结果被人痛打一顿。

可见大实话是多么讨人厌。而经济学家凯恩斯,对他提出的经济模式最清楚,深知用宽松信贷其实就是玩庞氏骗局,早晚会过不去的。于是他便自嘲,“从长远来看,人都是要死的”。其意无非“懒人吃藕,吃一段,洗一段”,今日有酒今日醉,过一天算一天吧。

事实上,我们应该向所有的乌鸦嘴致敬!

就好比医生告诫大家“不要抽烟”,抽烟有碍健康,得肺癌的概率很高。但并非吸烟者都会得肺癌。因为医生得出“吸烟得癌”只是个趋势,而每个烟民基因不同,有些烟民还未查出肺癌,就因其他疾病走了。就算真得肺癌也有早有晚;而且就算得了,也不见立马去见上帝。这就是为何乌鸦嘴“讨人嫌”,并预测不准的原因。但我们绝不能说医生多事。

再以加拿大房市来说。

当美国房市崩溃之后,好些经济学家便预测,加拿大房市必将步老大哥的后尘。因为加拿大和美国一样放松信贷,必然会产生房地产泡沫。这群乌鸦嘴的预警被加拿大政府听进去了。由于滞后效应,加拿大政府立刻降息,宽松信贷而撑住了房市。而这并不说明加拿大房市无泡沫,只不过利用低息政策,暂时控制了“病情”,可病根依然还在,可谓治标不治本。

特别是由于长期低息,信贷持续放松。就好似上了毒瘾一般,戒毒难,索性就“以毒攻毒”,继续加重毒瘾。现在加拿大人的负债率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145,已达到150之高,比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147.2还高,正向着160进军。最近全世界的“乌鸦嘴”都指加拿大房市泡沫已起,听得加拿大人好不心烦。

很显然,目前加拿大政府已陷入了两难境地,不加息吧,病情只会越来越重;加息吧,房市步入美国的后尘怎么办?于是央行行长只能不断警告老百姓:谢谢大家不要过度借贷了!他的用意很清楚,今后房市崩溃了,可不要怪我没有警告过你哦!

在市场中,与乌鸦嘴相对的是吹鼓手。比如有人2009年说2010年道指要上3万点,中国股市要冲上1万点。这些话是相当好听,书店里那些牛市一万点,道指3万点的书大家最爱看;而像电影《2012》里的作家,他写的预警书,只卖出500本。可见难听的话就是“讨人嫌”,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

再谈到中国那完全脱离任何国际通用衡量尺度、匪夷所思的房价。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宽慰道,中国房市情况特殊,“我们这儿房价只会涨,不会跌”。然而,这句话30年前南美人说过;25年前中国香港人说过;20多年前中国台湾人说过,日本人也说过;5年前美国人说过;3年前迪拜人说过,爱尔兰人也说过,东南亚人和莫斯科人也都说过!大家也都认为,他们的房价只涨不跌。但结果呢,突然间有那么一天,他们那儿的房价突然掉头向下……而中国呢,只是时机未到,就在2011年秋,疯狂的房市遭遇秋霜,要蔫了。

泡沫价格就像狗那样,有时会跑离主人,但最终会回到主人的身边。一个地方跑离轨道的房价,也终将会回到合理的价位。比如美国在房市没有泡沫的300年间,房价一直徘徊在平均家庭收入的1.6~1.8倍之间。前些年脱离了这个比值,但从2006年7月开始下跌,最近又渐渐向平均家庭收入的1.8倍回归了。

总之,吹鼓手的话颇对大众的胃口;而乌鸦嘴的话就像乌鸦,极不受人待见。但我要说,吹鼓手的话倒不一定要去听,而乌鸦嘴的话就一定得听。而且,也千万别跟“乌鸦嘴”置气,硬撑死撑,只会把病情越拖越重。有泡沫的话,早破要比晚破好。就像戒毒一样,越早戒,痛苦越少,越晚戒,就真有生命危险了!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美国国债,草木皆兵的华尔街投行或对冲基金,对其早已敬而远之,全世界最大的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也正在抛售美国国债。因为他们都意识到,超过14万亿的美元债务,美国政府怎么可能偿还呢?不要说偿还本金了,再过几年,美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可能连支付利息都不够。但在今日的美国,普通百姓没有这种紧迫感,奥巴马总统似乎也没有。显然,债券投资者也不着急。

所以,那位乌鸦嘴专家在文章开头希望美国对其国债违约,因为“没人希望本国发行的债券违约,但如果违约不可避免,那还是早来比晚来好。”

千万别心存侥幸!每当泡沫来临时,总会有人说这次不一样,我们这儿是不一样的,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历史总是不断重演,区别在于早晚而已。结果,造就了800年来的一部金融荒唐史。往往是一切保持正常,直到不正常的事情发生,就像日本2011年发生的地震海啸,就在半小时之前还是晴空万里。

不过,这次这个乌鸦嘴的话没有言中,美国也躲过一劫。如果一旦美国违约,作为美国最大的债主,持有接近25%美国国债的中国将损失巨大!中国一损失,美国经济也将被拖垮!

12.你还在迷恋“美式生活”吗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让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人类最可怕的灾害不是地震,也不是海啸,而是地震海啸所造成的核泄漏!因为自然天灾造成的后果是可预料的,可以计算的,而核泄漏造成的后果,迄今为止都未见分晓。真可谓鬼吓人不死人,人吓人才会吓死人。按悲观主义的说法,如果今后真有“2012”似的大灾难,毁灭人类的恰恰是人类自身的破坏!想想切尔诺贝利事件吧,至今仍然是一个死亡区!

目前全世界各国就核安全的问题,重新展开了讨论,尽管核电专家反反复复一再拍胸脯:“核电非但最环保,而且是最安全的能源,就像飞机,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安全的。”但是,从日本不断传出的坏消息来看,在人人提心吊胆之际,核专家的担保显然难以奏效,令人难以信服。人们甚至担忧,有些专家本身就是核电集团雇佣的,卖瓜的说瓜甜,卖花的说花香,利益所在,立场使然,他们的话绝不能信!

说心里话,即便没有这次日本核泄漏,对于核能绝对安全之说的观点,并且还拿核安全和飞机的安全度作比较,也是不妥的,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问题。试想,飞机失事最多损毁一架飞机和百十个人,假如核电厂出了问题,付出的代价将是一个区域甚至是全人类!两者怎能放在一起加以比拟?因此,对于核事故,应该是零容忍!

前200年,煤是人类发展经济的主要能源,但由于煤对环境污染太严重,从20世纪开始人类转而靠石油,但石油短缺已日趋显现,在2005年时,经过多年的勘探发现,全球可供开发使用的石油共1.6万亿桶,而当时全球每天消耗的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随着中国印度的迅速发展,每年石油的需求8%~10%的速度在增加,石油还能用多少年?如果不赶紧想办法的话,石油最多只能用40年了!

在新型能源中,太阳能开发技术还远远不够,风能造价又太高得不偿失。目前唯一有可能取代石油的,就只有核能了。显然,核能还不能取代石油。那么今后我们怎么办?依我看,人类只能屈服于自然,改变目前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

因为,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主要是石油,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模式,更离不开便宜的能源。现在美国人所有的生活日用品,几乎都在人工低廉的国家生产之后,比如中国,然后再万里迢迢地运到美国。如果石油供应量充足,一直这么便宜的话,那么谁会在乎一双耐克鞋的产地在哪里,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多少石油?但等哪一天油价暴涨到一定的价位,运输价格上涨到还不如在美国本土生产时,耐克鞋还会再从中国运到美国吗?当然不会了,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削弱的回报率”。

推而广之,一旦人们投入昂贵的能源成本,从千万里之外去获得商品而变成一笔不划算的买卖时,这种状态就会停止,也就是说,这种经济模式不得不改变。事实上,最近好些美国企业已有将工厂从亚洲搬至南美的计划,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实施了。

最令人瞩目的事,则莫过于就在中国热火朝天城市化的时候,比如城市向四环五环,甚至六环扩张,把原先种粮食种瓜果的土地都用来“种房子”之时,而美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准备在纽约曼哈顿建造一栋超级农业摩天楼来种粮食。听闻这条消息后,中国百姓会作如何之想呢?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吧。

为什么曼哈顿人要建造一栋农业大厦?要知道,曼哈顿是寸土寸金之地,美国的粮食又极其便宜,在北京四环上的一亩地,“种房子”与种粮食的收益差,都能超过30万倍,更何况曼哈顿,绝对超出50万倍。注意,不是50倍,是50万倍!难道美国人汉堡包吃傻了?

当然不是!这是充满警示性的忧患意识之产物。正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开始尝试新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这就好似当我们还在走路时,他们骑上了单车,当我们骑单车时,他们开上了汽车,等我们好不容易也开车了,他们又骑回单车了。而我们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大造楼房时,他们又开始用大楼种粮食了。

近年来全球兴起了一个新概念,叫“食物公里里程”。通俗点说,当我们在食用粮食时,食物的标签上会清楚地标明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距离,时刻提醒人们在用餐时,要考虑运输距离。因为如果一袋食物从遥远的地方运来,千里迢迢,仅运输工具如飞机,轮船所消耗的能量,以及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巨大,既有害环境,又浪费能源。而在当地建造摩天大楼种粮食,大大缩减了食物公里里程,省能源,省空间,减少环境污染,更可以令当地居民参观学习粮食如何而来,俨然一个天然的教学课堂。

人类生活必须有度,过犹不及。过去几十年提倡的消费模式,全都建立在低油价的基础之上。只可惜,随着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及高油价时代的来临,这套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以依赖石油的“黑色化”生活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呢?

“美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迫在眉睫了。千万不要以为现在还能吃饱,今后就一定能吃饱。设想一下,我们能否尽量不开私家车,多用公共交通;将热水炉温度调低,将空调调到接近室外的温度,甚至关上;随手关灯;只要能坐火车,就尽量少坐飞机;扔掉一些太费电的电器……我们做好牺牲这些享受的准备了吗?

13.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啃老族”

在北美,孩子就像鸟儿一般,一到18岁就迫不及待要飞离父母的家,不希望再受父母约束。特别是大学毕业后,孩子跟父母基本上就是两个独立体。如果结了婚的孩子依然与父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那简直是一件非常怪异的事情。电影《母亲》(Mother,1996)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约翰·汉德森是个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但是他与女性的关系总是相处不好,无论是工作中的女性同事,还是女朋友,甚至还有两次失败的婚姻。他将此归结为与母亲别扭的关系。带着这一多年的心结,他决定回到母亲的家,跟母亲相处一段日子,以便打开母子之间的心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