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华尔街金融真相
3350900000009

第9章 华尔街的真相(7)

但美国人着急犯愁吗?非也,美国早已玩到了最高境界:欠债的不急,“债多不愁”,欠得越多越不急,反倒是债主犯愁。难怪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次有个记者问巴菲特,美国天文数字般的外债今后怎么还呢?巴菲特回答:美国的经济就是借贷经济,不断借债,不断消费,由此推动经济发展。而当一个13岁的小孩问巴菲特,爷爷,你不断借债消费,你借的债,将来是不是要我们还啊?巴菲特回答那个小孩说:好好学习,让你的孙子替你还债。

看来美国人学到了“愚公移山”的真谛:“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他们可能真觉得这个最大的庞氏骗局将能永无止境地玩儿下去。事实是,美国的赤字消费造成的天量国债,就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庞氏骗局,怎么收场,等着瞧吧!

13.为什么人们看不到华尔街的真相?

过去12年间,资深银行业分析师迈克·梅奥(Mike Mayo)一而再地呼吁卖出银行类股,对于这个几乎所有个股评级都是“买进”或“持有”的行业来说,梅奥的建议算是异类。梅奥对银行类股的不利评级经常让他陷入麻烦,这些麻烦来自银行、客户以及梅奥那些不愿意疏远这些公司的老板们。梅奥在书中描述了在他大叫“卖出”后发生的各种争斗、受到的指责以及电话威胁。此外,梅奥还为解决银行业问题提出了他的建议。

让我们来看看华尔街“江湖中人”是怎么说的吧。

持负面观点会让你在银行业交不到朋友。我做了20年的银行业分析师,这期间我的工作就是研究上市金融企业并判断哪些公司可以作为最好的投资选择。我的研究对象还扩大到机构投资者:共同基金、大学捐助基金、公共员工退休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拥有大笔资金的机构。而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特别是最近5年来,大部分大型银行都不能算好的投资对象。确切地说,它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极差,股价跌幅达到50%、60%、70%,甚至更多。

分析师本应作为金融系统的巡查员——认真研读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告诉投资者们正在发生的真相是什么。如今华尔街上大约有5000位所谓卖方分析师,其中5%左右追踪研究金融业,他们所监督领域的美国企业总市值超过15万亿美元。

不幸的是,一些分析师基本上扮演了拉拉队的角色——唯恐给他们所在机构添麻烦,唯恐疏远了他们研究的公司或是惹怒了自己的上司。华尔街上的卖出评级比例一直维持在5%之下,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然而随便一个MBA-年级学生都能告诉你,如今市场上95%的个股都不可能赚钱。

多年来我一直在指出银行业的一些问题——如业务风险过大、银行员工薪酬过高、放贷太过宽松等。其结果是,银行管理层们对我愤怒大喊、刻意疏远、大加嘲弄或是威胁采取法律行动,目的只有一个,要说服我软化自己的立场。

看看金融领域内部发生的事情——看看那里存在的让人顺从或是闭嘴的压力——或许能够让你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屈从了。而这或许能够解答一个问题:为何在过去10年间,尽管本应有许多警告信号出现,但经济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危机打击,令市场猝不及防?

作为一个分析师,如果不能同管理层接触获得一对一的内幕——通常这是投资者付费看分析师报告的原因——那么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分析师不如他或她的同行。高盛在这方面算是走在了前面,在行业里有些与众不同。我刚刚开始追踪这家投行,因此几乎没有能够利用的现成关系。当我向该公司一位联系人表示我希望与管理层有更多机会会面时,他告诉我,他们并不是对我另眼相待——他们对所有人都这样。当我再次提出会面要求时,我收到一个信息,说我们需要“谈谈”。

就像一个被老师训斥的学生那样,我被告知,管理者的时间是用来为公司赢利,而不是用来同二十几位追踪研究他们的分析师聊天的。像我这样的分析师应该耐心等着。另外,这位“看门人”增加了一条(对此,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应该感觉无法忍受):高盛在考虑是否允许分析师同管理层见面时,会考虑分析师的立场、影响力和对公司的了解程度。他说,“换言之,我们会对你们进行评估”。

——摘自梅奥《华尔街的叛徒》(Exile on Wall Street)

身在华尔街,怎么看美国经济的走势,尤其是华尔街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其实很难看清,因为身在此山中。如果跳出来,稍微懂行你就明白,目前美国经济的关键,其实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房市为中心,以高负债和失业率为基本点。只要这三个问题不解决,金融危机就远未过去。

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像我们小时候玩儿过的跷跷板那样,压下去这头儿,跷起来那头儿。美国的财政赤字、欠债消费早已达到天文数字,眼看着玩不下去了。但要减少财政赤字,即意味着政府减少开支、减少大型基础项目、减少个人消费,那样失业率就会进一步上升;而失业率又是房市的最大杀手,房市进一步下跌的话,负资产家庭将越来越多,“法拍屋”也跟着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将继续沦陷,各行各业都将进一步受损,金融危机就会进一步加深。要是设法减低失业率,目前现存的私人企业举步维艰,都成了“总裁”,总在裁员,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政府。实际上,这些日子美国政府成了最大的雇主。但这是以增加开支、投入基础项目为前提的,政府又没有钱,便只能提高税收和继续借债,那么财政赤字肯定继续上升,两头怎么都无法摆平。所以,危机还在继续延伸。

华尔街不惜一切代价所推动的是一种金融体系,但更是一种垄断的权力体系。当人们对金钱作为中介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时,那些握有权柄的人就越来越乐于创造金钱,并滥用这种权力来决定谁能够得到金钱。但,依靠这一体系创造的并不是社会财富,而是海市蜃楼,房地产泡沫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些参与“缔造财富”的金融机构的权贵们,用金融资产搭建了一座债务金字塔,用光怪陆离的衍生证券,在杠杆的作用下,将“财富”魔术般地变了出来,然后以虚拟的超额利润,收取超高额的管理费,制造了一个个完美的庞氏骗局:不断用后来之人的钱,去填补前面的窟窿。当借款人开始拖欠债务或者无法偿付贷款时,泡沫破灭,“财富消失”,债务金字塔瞬即崩溃。而站立在金字塔顶端“缔造财富”的魔术大师,早就把底层进场的财富装进腰包开溜了,留下一片残垣废墟(无法偿付的债务黑洞)。

华尔街的金字塔游戏,不仅害惨了美国百姓、企业、金融机构、州政府,就连美国联邦政府也被华尔街绑架了。金融危机令布什政府立刻出台救市政策,因为华尔街牢牢控制着信贷发放,这是人们通往金钱世界的唯一途径,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赖于金钱。政府只能发行债券,向全世界举债渡难关。据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特别督察长巴洛夫斯基之前指出,政府一连串的救市、银行纾困等方案,所支出的总额逼近24万亿美元,比美国建国数百年来所有战争花费的总额还要高!合每一个美国人分摊近8万美元,再加上原先分摊所欠的国债3万美元,还有个人债务,如房贷、信用卡等,美国平均每人欠债将高达12万美元!最近奥巴马都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已经将子孙的钱都用完了。

我个人觉得,金融衍生产品就像核电站,控制得好,便能造福人类;一旦失控,就会变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衍生产品作为金融对冲工具,原本是具有积极正面作用的。但问题是衍生产品被华尔街越搞越复杂,使得监管机构根本看不懂这些产品,也就谈不上监管控制,所以才会泛滥猖獗危害社会。

比如,上次的金融危机引发的次贷,其本身总值不过1万亿美元而已,而被华尔街包装成了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务,进而更“衍生”出65万亿美元的有毒衍生证券再一次涌人房市,将虚拟需求一下子放大了几倍,酿成巨大的房市泡沫。这种衍生证券推出时,全美国不到10个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作为华尔街监督机构的美联储,竟然没有一个人懂。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截止到2008年6月,尚未结算的场外衍生产品价值总额为64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GDP的10倍,这个巨大的黑洞深不见底。衍生证券本身不创造财富,而只是将财富用杠杆作用虚拟放大。在账面上赚钱时,就以巨额奖金的形式被华尔街的“精英们”袋袋平安。而一旦破灭,就只能由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救市。即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已经投入2万亿美元救市了;而与此同时,媒体曝出高盛的奖金将要破新高,平均每个员工70万美元。大家看到这儿,应该明白其中的猫腻儿了吧。

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能为了贪图所谓的高回报,去买自己看不懂的产品。华尔街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贪婪和盲从,是培植它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土壤。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渴望天上掉馅饼,不花大力气就能赚大钱。21世纪的两大泡沫,一个“点COM”,另一个当今的房地产就是例证。我亲见身边的亲朋资产缩水,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也时有所闻。我个人的体会,财富就像流动的水,绝不可能静止不动,想守住流动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再说当今世风日下,信息绝对不对称,散户跟“庄家”玩会输得非常惨。例如,华尔街大多数的对冲基金回报率都很高,大约30%,钱是怎么赚来的?是通过做局向记者发放假消息,普通投资者盲从跟进,那就倒大霉了,对冲基金所赚的就是你的亏损,因为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总资产就这么多,不进你的腰包,就进他的腰包,谁掌控的资源多,谁就是赢家。如果问我什么投资最好,那就是对自己的大脑进行投资,学习犹太人哪怕山穷水尽,头脑里的知识谁都夺不去,永远可以为你创造财富。

这次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人开始反思,我们老祖宗的话,如“量人为出,开源节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欲取之,必先予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开始在美国流行。我们龙的传人,可千万别觉得这些老话“土”啊。

怎么办?迈克·梅奥在《华尔街的叛徒》中继续指出了一些方法:

要解决银行业问题,我们是应该更多依靠政府监管还是让市场自己找到出路?制定更严格的法规,还是更多依靠资本主义自身的运作规律?目前的状况是,我们选择了这两种方式的弊端,从而得出了最坏的结果。我们采用的体系貌似是资本主义框架,体系中设置了很多没有被严格执行的法规,而一旦出现问题,政府就会介入来保护银行不会因他们的错误抉择而受到市场的惩罚。在我看来,这不叫资本主义。

我们很容易弄懂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之前监管能够到位,那么金融危机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加上救助,这场金融危机造成了上千亿美元的损失,还有数百万人因为无力偿还贷款而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不过如果监管太强硬,我们可能会丧失信贷方面的创新活力,金融业也会陷入一潭死水。

而且监管的真正问题在于,其效果并不十分好,部分原因在于监管部门考虑问题时总是事后诸葛亮。当今的金融体系,其复杂程度几乎达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变化之快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而监管部门的新规定往往都是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比如禁止某类证券或是某类交易。

更有效的解决方式应该是,让市场依靠自身规律运作。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法规——让银行体系进入蛮荒时代,听任血流遍地,坐视消费者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骗。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转变,也或许是时代的转变,从而迫使企业不得不更严格地按照经济本质来遵守会计规则,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到2011年,一些银行仍没有详细地披露它们可能受欧洲金融危机影响的证券和贷款规模。解决银行的问题,关键是要增加透明度,让局外人看清楚真相是什么。

我们需要的是更好的资本主义模式。新模式首先从会计制度开始:允许银行自由地经营,不过必须确保旁观者能够看到数字(真实的数字)。还要有破产制度:让那些能够从风险中获利的人——包括贷款人、借款人和银行管理者——也要在出现错误时,承担后果。监管方面,美国或许可以借鉴一下伦敦的做法。过去10年里,英国金融服务局——该机构相当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一解雇了大多数员工,然后以更高的薪水聘来了一些能力更强的人才填补空缺。此举使得监管者跳槽去私营部门赚钱的动力不再那么强烈,而且也增加了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

更好的资本主义模式还意味着,减少银行的影响力。所有监管银行的第三方应该有充分的自由,能够切实起到监督和平衡利益的作用。我的同行们——有着5000多人阵容的华尔街卖方分析师——应该能够首先被选中,充当市场的监督员。做到这一点需要文化的转变,新的市场文化应该能够确保分析师充分依靠自身智慧,对那些对美国经济拥有如此之多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作出独立的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