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华尔街金融真相
3350900000010

第10章 谁掏空了你的钱包(1)

整个社会财富的这块蛋糕,被虚拟的货币泡沫化了(也就是通货膨胀)。那些账面上的钱根本就不存在,而真正的财富已被金融资本切割得只剩鱼骨头了。换句话说,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被大大地稀释了,人们收入的增长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大家的日子才会难过。由于全球一体化,这种病也传染到了中国,而且情况会更严重。

1.日子为何越来越难过?

在新年到来之际,加拿大有个电台在热议一个话题,主持人希望听众能够讨论一下:为何我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因为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10年12月公布的数据,加拿大国民负债高达6.1万亿加元,平均每个加拿大人欠20多万加币,负债率超过了148%(每收入100元支出却要148元),20年来首次超越美国147.2%的负债水平,达到创纪录的最高点!

而打进电话的民众纷纷表示,自陷入经济衰退以来,加拿大房价上升了20%,房贷几乎占据了税后支出的一半,食品价格也越来越高昂,必须在新的一年里省吃俭用,尽量积攒出两个月应急的生活费用,以防突遇解雇之需。人们对未来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生活也越来越艰难,这样的局面应该怪谁?有人指责政府,认为政府应该趁情况还未到达极端时,要出手干预;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家庭负债快速上升,令市场变得非常脆弱,此时政府出手干预,譬如收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或提高利息,都将给不确定的市场带来不确定的压力。

听到这儿,不禁回想起我二十年前刚到美国时,首先拜访的亲戚便是我的五姨妈。那时我两眼一摸黑,前途非常渺茫,她鼓励我说:“别担心,等你毕业找到了工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五姨妈是有资格这么说的。在20世纪60年代,五姨妈随丈夫移民美国,当时他们大字不识一个(不懂英语),还拖了四个孩子,六口之家只有姨父一人挣钱,可日子比台湾要好过;他俩在没有任何负债的情况下,不仅操持大了四个孩子,还使他们全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然后工作并结婚生子。

去年五姨妈的大女儿来多伦多游玩,大家闲聊家常时,她感慨地说,“从前家里只有我爸一个人上班,我们照样有房有车,吃的用的都很便宜,日子挺好过;可到了我们这一代,大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孩子也大多只生两个,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房价涨、地税涨、大学费用涨、物价涨,孩子读书只有问银行去贷款。现在总算熬出头了,可我的女儿结婚了,不准备要孩子,儿子宁愿单身打死也不肯结婚,说成家费用太高,养孩子等于判刑坐监狱,外带罚款25万美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想想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典型的美国五口之家中,夫妇俩只需一人外出工作,另一人在家照顾孩子主管家务,外带养一条狗,住在带有前庭后院的独立洋房里,出门车子屁股冒烟后面狗追赶,俨然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活图景。而近三十年来,这一家庭生活模式已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庭,夫妻二人共同挣钱养家。那么家庭收入是否有所增加?生活是否更富裕、更美满?答案很清楚,并不是这样。虽然家庭收入总数增加了,但养家的费用,使大多数美国家庭沦为债务的奴隶(包括加拿大)。

本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日益提高,特别是近一二百年来,生产力提高了几十倍,商品极大丰富,比如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隔三差五地升级换代,而价格也越来越低。我们的生活本该像买电子产品那样,感觉越来轻松、越来越好、压力应该越来越低才对。

但除了电子产品,怎么其他所有东西都是越来越贵,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差了呢?

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几十年来的主流金融模式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美国经济学家彼特席夫所举的例子来说明:渔夫亚当以捕鱼为生,原本用手一天只能抓一条鱼,仅够自己勉强吃饱;后来他改用渔网,一天能捕捉十条鱼,可以供一家五口吃饱,还能剩余五条鱼被储存起来。但这时金融资本介入了,美其名日将有效地配置资源,让资源从效率较低的行业流动到效率较高的行业,可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与进步。但事实却是,剩余的五条鱼,经由金融资本以杠杆的形式放大后再被切割,大多数进了金融资本家的口袋;再进一步玩儿下去,连亚当留下的五条供自己食用的鱼,也越变越小,到最后亚当一家根本就吃不饱。

由此不难看出,整个社会财富的这块蛋糕,被虚拟的货币泡沫化了(也就是通货膨胀)。那些账面上的钱根本就不存在,而真正的财富(亚当捕捉的十条鱼)已被金融资本切割得只剩鱼骨头了。换句话说,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被大大地稀释了,使人们收入的增长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大家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差。而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本来只有在自然灾害、战争等社会动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因为生产力下降了。而在目前劳动力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是不该以常态发生的。

无独有偶,最近中国国内的亲友也时常抱怨说,现在除了工资不涨以外,其他什么东西都在涨。看来由于全球一体化,这种病也传染到了中国,而且情况还更严重。

2.经济大通胀,怎么办?

听到很多上班族说,除了工资不涨外,其他东西的价格都在上涨,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总水平超过了经济增长,市场价格的总水平上升了,每个货币单位能够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却减少了,这反映了对货币购买力的侵蚀。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某个特定时期,轻微的通胀或许可能是正面的,但在任何时候,高通胀绝对都是负面的,而恶性通胀更将摧垮经济!所谓低通胀可能的正面影响,主要是能够缓解经济衰退,通过减少实际债务水平而达到减免债务的目的,比如美国这次用量化宽松政策,来稀释他们的巨大债务,就是最好的实例。

而通胀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段时间内,货币的实际价值降低了,由于对未来通胀的不确定性,人们会减少稳定的投资和储蓄;当高通胀发生时,因大家担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使得消费者开始囤积商品,这种状况的持续将导致商品短缺,价格就真的快速上涨。由此引发恶性循环,直至走向恶性通胀。

恶性通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危害,远比通缩更可怕,比如1923年德国发生的恶性通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必须巨额举债来应对战争的支出,因此而引发了通胀,但比同时期的美国通胀率要低。战争过后,德国通胀有所控制,不过没多久通胀又开始抬头。到了1923年,历史上最疯狂的通胀在德国肆虐,价格通常在几小时内便可翻一番,尽快摆脱金钱以获得商品的野性采购迅速在德国蔓延,同年年底竟然发展到购买一个面包,要花费200亿马克的境地。以至于家庭主妇情愿用纸币(马克)当炉灶的柴火,因为用纸币当柴火,比直接用纸币去购买柴火要来得更加便宜。

不管是低通胀也好,高通胀也罢,最后吃亏的总是老百姓。在通胀情况下,老百姓为了守住辛勤劳作换来的钱,都毅然决然地将钱投入资产类进行投机,如股市、房市,还有相当多的人把钱投入了金市。在这儿我不得不劝说大家,目前这“三个市”几乎都有泡沫,已经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境地,此时如果大家再把大笔的资金一哄而上全部投入这“三个市”,一旦泡沫破灭,只要一个金融浪头袭来,资产立刻被吞没。

有人会问此话怎讲?

众所周知,在通胀的年代借钱消费是明智之举。因为从银行借来的钱很值钱,偿还的却是贬值的钱,通胀侵蚀了钱的价值。举例来说,当你去银行签下一纸买房合约,银行似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购买力被稀释,而你却大获全胜,因为你够精明,懂得以负债来抗衡通胀。这也是银行一直以来所宣传的: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借贷消费模式。

但是请别忘了,银行并不是慈善机构,借钱是要偿还利息的,它们以“贷款是最聪明的做法”来引诱借贷消费者陷入债务陷阱。美国这一次的房贷危机,就是最好的实证:当全社会的人都以为进入房市有利可图,有人为了获取房贷不惜一切代价(出具假证明),心甘情愿被银行收取高额利息,因为他们深信投入房市的收益一定会超过银行的贷款利息;然而,当一个资金链断裂之后,银行清算你获得“收益”的时候也就到了。在特定的情况之下(比如你因失业无法偿还欠债了),银行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剥夺你的房产,谁叫你借钱不还?

当房价被借贷消费越炒越高的时候,拥有房产的人或许会沉浸在欢天喜地的快乐中。不过先要提醒,千万别高兴得太早,既然纸面资产能够膨胀,那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通胀之后必有通缩,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即通胀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信贷资金无限扩张导致货币体系崩盘时,便好似重锤悄然而至,空中楼阁就将轰然倒塌,资产价格会像自由落体那样,下跌的速度会非常迅猛,无数在高价时买入资产的民众瞬间便倾家荡产。

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房地产不仅没有保值,而是惨不忍睹。从2006年7月房市突然下跌,四年后,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救市措施,房市至今“跌跌”不休,使2000多万百姓痛失家园。根据CNN的报道,美国2009年的“影子库存”(shadow inventory)房,即被银行没收的房产共210万套,也就是说,随后一年还将有210万户家庭将失去房产,房价因此至少还将继续下跌,预计跌回至1998年,甚至1996年的价位。

迄今为止,中国股市还不是个“有效市场”,近20年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平均每个散户亏损5万元人民币。股市大跌的惨烈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吧,许多炒股的人是“宝马进去,单车出来”;而号称最保值的黄金,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高达每盎司85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美元,后来被一个金融浪头袭来,金价大跌至每盎司200多美元。

然而不投入这“三个市”,老百姓眼瞅着手中的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岂能心甘?真可谓进退两难。

在经济通胀形势下,作为普通百姓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摒弃盲目跟从的心理,不要一有人说黄金能保值,大家就都买黄金,一有人说白银好,又都去买白银,使多数人失了方寸随风而倒。

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大宗商品市场,金融霸权早就在低位进场做好了局,就等着最后的傻瓜来接棒。对付金字塔上端之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参与投机不进场,千万要捂住自己的钱袋子,或者把钱投入传统的金融产品,比如投入国债,或购买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保本低回报的金融产品,即便不增值,也比一个金融海啸卷走要强。因为通胀的时候,就是金融霸权忽悠百姓购买资产的最佳时机,当盲目跟从的大众都被忽悠进场,指望靠投资(说投机更为确切)来保值,最先抛盘的一定是做局的霸权资本。等到大众醒悟过来已为时过晚,资产跌去一半稀松平常。

大家特别要谨记一点,通胀不该、也不会是常态,老百姓在这种时候就只有指望政府出手,相信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吸取历史上恶性通胀的悲惨一般为至多一年,最多两年便有望得到逆转。

如今,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都钟情于稳步地低通胀率,他们认为低(相对于零或负)通胀能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低迷,当经济衰退时能更快速地调整经济,以防货币政策给稳定的经济带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也就是新凯恩斯学派之说。而保持低通胀是各国央行的职责,可以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所采用的三种手段: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然而,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通胀根本不该是常态。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商品价格本该越来越便宜。特别是近一百年来,随着科技一日千里,生产力飞速提高。如过去的裁缝靠手工缝纫,每天只能生产一件衣服,现在靠缝纫机生产,一天能生产几百件衣服,价格应该下跌才正常。就像家用电器、电脑和手机那样,不但款式不断更新,性能越来越提高,功能也越来越多,价格却不断下跌。

但是这几十年来,由于凯恩斯学派占了上风,所以通胀变成了常态。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受青睐,是由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当初采用他的方法犹如给萧条的经济打了强心针,原本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权宜之计而已。不料,大萧条结束之后,好些人以为是凯恩斯学说解救了大萧条,并将其学说演变成新凯恩斯主义,把他的方法当作了常用的“补品”,通胀也变成了常态。于是,金融海啸也就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向人们袭来。

这样的戏码,这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上演出了无数次,从20世纪70年代的南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日本、东南亚,到这几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一波接着一波从不太平。这么多次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每一次虚假繁荣过后,大多数人的资产都将被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