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光随想
3354400000005

第5章 从业絮语(4)

真切地认为这种问责的制度不可流于形式。一定要真刀真枪,一定要触及灵魂,一定要惩前毖后。万不可打一棍给个甜枣,东方不亮西方亮,堤内损失堤外补。否则,定会亵渎了法纪,失去了信任,冷落了民心。

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一对矛盾体,它们之间既有关联,又互相排斥。关联是指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捧斥是指双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法互相代替,甚至相互抵触。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当今社会,有重内容的,认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形式怎样,无关紧要。也有重形式的,大轰大嗡,热热闹闹,却忽视了内容的实际效果。我的观点是,两者应并重,缺一不可。一个绝佳的项目,一件得意的作品,一条精彩的创意,若是没有一个好的载体、好的渠道、好的亮相,恐怕很难一炮打响,收到预期的效果的。相反,若是没有好的内容,真正的“干货”,既使有再好的形式,也是无人“买账”的。古往今来,这两方面成功与失败的例子不可枚数,但是仍有部分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未必能妥善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的表现是满足于“造势”,总结、动员、表彰,极尽渲染之能事,却往往忽视了内容上的针对性、操作性。据报载,今年为某地区历史上几十年未遇的大旱之年,该县召开大规模的“抗旱动员大会”。上至县级班子全体成员,下至村、镇的中层骨干,规模之大也为历年之少有。县领导轮番登台,大讲形势。从二氧化碳捧放过量,全球变暖,至旱情严重形势,可谓是深入、详尽。会后传达贯彻时,某村的骨干们问老村长如何落实,老村长沉静地说了两个字:“浇地!”这个例子辛辣地讽刺了形式主义的作风,应为那些善于“作秀”者们所深思。

另一方面则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强调求真务实,摒弃了一切的形式,岂不让人觉得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近来连续听到,某市、某地将年初部署工作的几十个会议,压缩成一个会,而且只开了40分钟。这让人怀疑会的有效性:不是这几十个会都是子虚乌有,就是这种过于简单的形式使内容无法贯彻下去。据本人了解(包括从资料上看到的),这两者的原因都存在。排除那种虚张声势,毫无实际内容的以外,又陆续召开了若干个会议,才将工作任务落实下去。呜呼!长此以往,不知是简化了程序,还是忽略了主题,个中的原委确实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古代先哲曾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对此,个人的理解是:除了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自信心外,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形式、细节作为潜台词。试想那些烹饪之道,绝非粗犷之人可为,从选料到程序,皆不可忽略。否则,何来“食不厌精”之语。

由此可以说,首要的是主题突出,思想明确,而必要的是载体适宜,方法简约,两者不可偏颇。正确地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说来容易,做来却难。这考验的是一种睿智,衡量的是一种分寸,体现的是一种能力。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地领悟,更好地把握,真正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话风

话风,是指说话人的风格。说话人随着个人性格、修养、素质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坦白直率,有的婉转含蓄,有的热烈激昂,有的冷竣幽默。不同的个性、风格才构成了社会的丰富多彩。

作为个人的话风,或锋锐、或平庸、或清晰、或含糊,只关个人,无大甚焉。随自己好恶,不必苛求。唯有领导干部的话风,直接关系一个地区、系统、单位的发展、和谐、团结与否。因此,话风要围绕推动、促进工作、事业的提高来有意识地培养。话风也就成为领导干部工作风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话风,可谓是精彩纷呈,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穿透力、洞察力和感染力。毛泽东的纵横捭阖,诙谐幽默,以古喻今,随手拈来;周恩来的睿智明辨、潇洒自如、晓情析理、诚恳动人;刘少奇的功底深厚、简洁明了、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等等。都体现出他们崇高的信仰及深远的境界,折射出不同的鲜明性格和领导艺术风范,在使革命从低谷走出,最后夺取胜利的征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令我辈难以忘怀。

然而,当今部分领导干部的话风,却实在不敢令人恭维。官话、套话、轱辘话,就是没有自己的话;语言呆板,毫无活力;老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曾有报载,在会议录像中发现了与会者瞌睡打盹的镜头,结果是受了处分。消息传来,不知讲话者是否也应自责,是别人开小差,还是自己讲话没有吸引力。悲哉l惜哉l如此这般,见怪不怪啊!

由此,我们想到,领导干部改进作风,不妨先从改进话风傲起。建议首先要讲新话。即把中央精神消化后,结合地方、部门情况,讲出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要有新观点、新认识、新情况、新知识、新见解。这种讲话,敷衍应付不行,仅靠秘书代笔也不行。毛泽东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倡领导同志亲自起草文稿,他本人就是这样的典范。在战争期间指挥作战的电稿,为新华社写的社论等等。这些内容,秘书们限于位置、角度是不可能完全领会、掌握的。必须要经领导本人深思熟虑才能达到。

讲话还要尽可能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包括社会上的俗语、俚语、歇后语等等,使用得当,才能更深刻、更形象地说明主张,打动人心。仅仅依靠那种书本上、文件上的词语,用来宣传群众,曾被毛泽东讽刺为“学生腔”。本人冒昧,再补充一句,也可把这种话风称做“娘们儿腔”。本人曾假想,倘若哪个上级机关下个硬性规定,全年只有几个会议能念报告,如党代会、人代会、职代会等等,其余都要由讲话人拟出提纲,现场发挥,那该多好啊!

讲话还要短小精悍,国语大师林语堂曾比喻,一个好的讲话,一篇好的文章,“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切忌穿靴戴帽,离题千里。现在回顾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讲话(当然是从文选中看到),都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也仅有5000字,何况我们呢?

讲话还要发自真心。实事求是,万不可以扯大旗做虎皮,把一说成二,或是含糊不清。本人做过粗略考察,领导讲话中成绩与问题的比例大体是9:1或是8:2。当今社会,各项工作千差万别,复杂多变。宁可把问题想得充分,困难估计得复杂些,向与会者交底、交心,更易引起群众的警觉,收到更好的效果。

树立良好的话风,不仅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更反映出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思想水平。提高这些方面的内容,无他,唯有刻苦地学习,点滴积累:认真去思考,获取真知:深入到群众,了解实情。还要不断地锻炼表达的能力,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才能达到。真如是,就再不会出现开会打盹,说话者也不会出现要求大家鼓掌欢迎(不是自发)的尴尬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