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光随想
3354400000009

第9章 人生感悟(4)

享受生命,紧要的是不虚度每一天。人生苦短,百年一瞬,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表现在爱惜时间,合理地分配使用时间上。我十分喜爱陈毅将军写的一首小诗:“志士嗟日短,闲人讨夜长,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忙里偷闲,闲中求趣,活得多么洒脱自在。事实上,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能取得多么显赫的成就,但可以希望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不虚度每一天,使短暂的生命之花,结出丰盛的美丽的果实。

享受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由于它的一次性、暂短性和无法挽回性,更显得弥足珍贵。辜负和虚度它,将是极大的愚蠢和罪过。真正聪明的人就是要使生命永远处在一种充实、有益又脚踏实地的美丽境界。

浅谈城府

城府,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中,历来是衡量男子汉大丈夫的重要标准。“喜怒不形于色”、“宰相肚里能撑船”等俗语,具有明显的褒义,往往用于正面形象,君子士大夫。可见,城府越深,仿佛形象就越伟岸。而那些快人快语、外向粗犷,往往于正面形象所不齿,或最多也只是个配角,算作陪衬红花的绿叶罢了。

然而,大千世界,五彩斑斓,不可能是一种色调。缤纷社会,三教九流,也绝非由一个模式组成。否则人生该是多么单调、呆板、沉闷,甚至可怕。

城府,按照现代语言来诠释,也可以说是一种性格。所谓城府深浅,不外乎是性格的内向、外向的区别吧l城府,确与自身的学识、素质有关,但又与经历、环境、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至于优劣之分,要看具体的氛围、群体和情况而定。信口开河,毫无遮拦,固然不妥,但过于深沉,让人无法猜透所思所想,势必走到孤家寡人的道路上去。

我的理解是:城府深浅,要视具体事情、地点、对象及背景等因素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人,最好是一种复合型的性格,当外则外,当内则内,该粗则粗,该细则细。因此我个人理想的城府类型是:浅显中有深沉,粗犷中蕴细腻,外向中藏内向,豪放中含严谨。总之不可过于封闭,只要是不违反原则,不贻误大局,喜怒哀乐,皆成自然,方可显现出一个活脱完整的人格。

在当今的社会,人都是要对外交往的。不论是在单位、社会、邻里乃至老朋友、老同学之间,交流沟通必不可少。城府过深,很难与别人交流,更难以形成往来。反之,性格外向,才容易与人打交道,别人也容易了解、理解,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当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些习惯一旦养成,确难改变。但与其那样深沉、独处,一人承担了所有的不幸、不快,真不如将其释放出来,既可减轻压力,又能将自己的喜乐与朋友共享,岂不更好。

人,还应该顺其自然才是!

认识风度

风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学识、性格、素养、经历、外表等各种因素综合的外在表现。风度历来为人们所追求、崇拜,既包括异性之间,也包括同性之间。一个风度翩翩的人,不论性别、年龄、职业如何,都会受到别人的羡慕。但风度有什么标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能够做到的。否则,就不会有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那样贻笑大方的故事了。

风度是内在的表现,是外露的潜质。风度是形在外,而质在内。大义凛然、慷慨激昂是风度,不卑不亢、大智若愚也是风度;少年英俊、风流倜傥是风度,老当益壮、鹤发童颜也是风度;天生丽质、亭亭玉立是风度,举止端庄、雍容大度也是风度;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是风度,挥洒自如、运筹帷幄也依然是风度。可见,风度在不同的场合、时间、背景及范围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风度又是怎样培养、生成的,它首先来源于修养。而修养又是一个入学识、能力、品德、观念以及处事待人的方法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很难想象,一个目不识丁,胸无点墨的人,会有摄人心魄的魅力。正如毛泽东所讽刺的那样: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样的人怎会有真正的风度,最多也只能落下形似的笑柄。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扎实地学习,积腋成裘,才能厚积薄发,风采斐然,举手投足间充满大家之气,风度自在其中。

风度又来源于缜密。精确思考,从容若定,方能胜券在握,驾轻就熟,在主动迂逥,应变不乱中体现出风度。一代伟人周恩来,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在上海地下党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周恩来,果断决策,把叛徒掌握的地下党线索,连夜撤走,使党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损失。如果没有对情况具体详尽的掌握了解,对突变周密严谨的处置手段,是绝难做到的。正是依赖着这些,在处理“文革”期间的各种动乱、林彪政变出逃等各种问题上,才能得心应手,稳妥无误。这种既果敢敏捷,快速反应,又深思熟虑,临危不乱的范例,把“风度”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风度还来源于自信。坚持自己的观点、立场、原则以及行为,并能够始终如一地加以实践,这就是高度自信的表现。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熟虑的、坚定的;不是呆板的、刻意的,而是潇洒的、自如的;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当毛泽东站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黄土高原上,挥手吟唱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高度点评的诗篇的时候,坐在延安窑洞内,面对着美国记者采访,发出“纸老虎”的论断的时候,展示的是在坚定自信中流露出的风度,在大家的风度中映衬着自信。

当然,风度同样来源于修饰。虽然风度是内在气质上的表现,但不会脱离外在的形象。有度、大方、得体、整洁的外表,才能与高雅、深遂、忠诚、厚重的品行浑然一体。一个不修边幅,邋遢随意,又不拘小节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难以与“风度”挂钩的。

分析嫉妒

嫉妒,是一种潜在的不良情绪。潜在到连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但一旦在氛围、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便常常按奈不住地表现出来。

当别人的工作干得比自己出色的时候,当别人的境遇碰到比自己顺利的时候,当别人的口碑的确比自己良好的时候,当别人的能力明显比自己高出的时候,嫉妒之情便会由之而生。

强者的嫉妒,则是痛下决心,卧薪尝胆,苦心修炼,迎头赶上,变不利为有利,改被动为主动。然而弱者的嫉妒,则是一种灰暗的抗争,表现为不自信而自卑,不相信自己,而相信表象;不相信君子,而相信小人,不相信事实,而相信谗言。受自身的能力、水平、性格等各方面条件所限,无力去改变事实、境遇和状态,又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串通起来反对自己,于是千方百计地拉帮结派,排除异己,以此来掩饰不足和缺陷。更有甚者,以冠冕堂皇,美妙华丽的言词掩盖自己的虚荣心、报复心,造谣中伤成为常用手段,长而久之,渐成常态。其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干出成绩,过得更好,而是不让别人干出成绩,过得更好。由此,集中一切伎俩,不达此目的,誓不罢休。如此是嫉妒心作为弱者最激烈抗争的表现,也是嫉妒的最恶劣、最可怕的阶段。

嫉妒心是一种隐藏在心灵深处,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的一种性情,它是一种人的争强好胜秉性的负面体现。往往那种“酸溜溜”的感觉,就是一种初始的反应。但是大多数人是能够正确地把握自己,克服自己,从嫉妒的阴影中走出来,去正视自己、改变自己。这仍不失为一种健康的情绪。然而只有少数人,无力、无心、无意去纠正这种阴暗的心态,任其嫉妒之心漫延发展,使自己变得更加愚蠢、愚昧、可恶、可笑,甚至为达目的,走向极端。对此,我还是想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损着别人的牙眼,却主张宽容,反对报复的人,万勿与他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