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3354500000031

第31章 文学艺术(14)

段景云,工生(小生)、片,别山东定福庄村人。

尹庆,工丑(丑角)、线,别山大官场村人。

曹景云,工大,别山大官场村人。

吴兰,工生、片,上仓东郭家庄村人。

金义,工髯,大堼上大保安镇村人。

乔连启(老号子),工大,东二营都赛营村人。

杨林,工大、线,别山双杨树村人。

律德,工片,穿芳峪萧庄户村人。

黄贵,工丑、线,善誊写,官庄贾各庄村人。

陈立宗,工髯、线,马伸桥峰山村人。

马立明,工丑,逯庄子东马坊村人。

陈立更,工髯,丑,官场李各庄村人。

王振,工丑、线,上仓六里屯村人。

王文玉,工片,上仓六里屯村人。

龙德春,工生、片、线,城关杨各庄村人。

曹国章,工髯,刘家顶小许庄村人。

安素,工片,李明庄芦辛庄村人。

彭永贵,工大,下仓蒙瞿村人。

王璞,工丑,出头岭南擂鼓台村人。

傅运奔,工生、片,东施古柳子口村人。

张信,工髯,尤古庄崔庄子村人。

三、歌剧、话剧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业余剧团和各区完全小学校剧团上演话剧、歌剧、舞剧,也演些自编节目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欢喜》等陕北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师范学校剧团演出歌剧《刘胡兰》、《王秀鸾》、《小二黑结婚》,话剧《战斗里成长》等。1954年,农村业余剧团成立后,演出歌剧《三丑会》、《白毛女》、《刘胡兰》、《王秀鸾》以及舞剧《海军舞》和一些自编节目。1958年,成立县文工团,有40多人,主要演些歌舞剧目,1961年解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主要演出歌舞和一些小型节目。1969年下半年,开始排演京剧《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选场或全剧等,1976年底,样板戏停演。1977年,恢复农村业余剧团,排演话剧、歌剧、舞剧、传统剧目和自编节目。1985年8月,蓟县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文艺晚会”,县文化馆冯旭泰创作、导演的独幕话剧《烽火母子情》,参加了纪念演出。2005年8月,适逢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该独幕话剧经修改后再次参加纪念演出。天津《今晚报》以“英雄妈妈走上舞台——《抗日烽火母子情》在蓟县演出深深打动观众”为题,报道了演出盛况。

四、小品

蓟县的戏剧、喜剧小品创作和表演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后涌现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和表演者,如《卖瓜》(1989年,编剧:杨广勇,表演:杨广勇、冀连存、亢合营)、《卖柿子》(1989年,编剧:赵尚林,表演:奎向阳、赵先伶)、《弃婴》(1990年,编剧:王东升,表演:付晓静、赵先伶)、《春来茶馆》(1991年,编剧:赵尚林,表演:奎向阳、杨俊萍、王瑞敏)、《吉祥号》(1994年,编剧:陈玉英,表演:李淑华、王金柱)、《酒村长》(1994年,编剧:陈玉英,表演:聂国兴、王亚军、李淑华)、《训姑爷》(1998年,编剧:王玉梅,表演:付晓静、王树山)、《路灯下》(2001年,编剧:王玉梅,表演:刘霞、李栓成、赵立明)、《市长下乡》(2002年,编剧:李东茵,表演:奎向阳、赵立明、贾桂云)、《同心圆梦》(2002年,编剧:奎向阳,表演:奎向阳、贾桂云、潘海曼)、《心病》(2005年,编剧:李冬茵,表演:王亚军、夏霞、王秀丽)等。编剧、导演、表演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各奖项。

五、业余文艺团队

老干部局京剧社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县城内的京剧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相互交流、学习演唱京剧选段,逐渐形成了几支相对稳定的京剧爱好者队伍,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曾以个人名义参加天津“和平杯”、中央电视台等京剧票友比赛活动。2009年,县委老干部局为适应老干部的文化需求,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在电厂工会俱乐部活动的京剧爱好者,纳入老干部艺术团序列,并于2010年1月8日注册为蓟县老干部局京剧社,从而建立了蓟县第一个在市票友协会注册的业余社团。

该剧社有天津市京剧票友协会会员27人,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袁宗文为社长,田立和负责日常业务活动,李淑芸任艺术指导。老干部局京剧社成立以来,坚持经常性集中排练活动,多次邀请天津京剧名家辅导传艺,与其他京剧爱好者组织进行联谊交流活动,在蓟县电视台录制京剧节目8个,组织或参与正式演出11场,参加蓟县首届戏曲比赛,仇芳杰、刘玉队分别获京剧组一、二等奖,史春花获优秀奖;田立和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中,荣获金奖。

坤晟评剧票友艺术团2008年2月成立,活动地点在蓟县司法局院内,有成员30人,负责人杨秀坤。由酷爱评剧的农民企业家杨秀坤自己出资,在县司法局购买三间房作为活动场地,又购置了部分乐器,组建有30多人参加的司法业余艺术团。该团多以自编自演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节目形式以评剧为主,穿插歌曲、表演唱、曲艺等。他们走社区、进街道,普及法律知识,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任务,做好宣传工作。先后自编自演了评剧联唱《送法下乡到农家》、京东大鼓《回心转意》、表演唱《渔阳儿女乐开怀》等十几个作品和几台精彩节目,深受领导和居民群众的好评。主要演出节目有评剧《刘巧儿》、《牧羊圈》、《王少安赶船》、《窦娥冤》、《谢瑶环》、《回杯记》、《骆驼祥子》、《包公赔情》、《苦菜花》等选段和折子戏。几年来,该团陈克清荣获蓟县首届戏曲大赛评剧组一等奖;贾德玲、钟建婷获二等奖;何淑霞、潘玉富获三等奖。2008年,蓟县“九牧王”杯评剧票友大赛中,陈克清、许宝英、杨秀坤获十大名票奖;赵德宝、贾德玲、刘凤、张会萍获十佳票友奖。

长青艺术团2002年1月成立,活动地点在渔阳镇成人学校,成员38人,负责人金凤霞。主要演出节目:评剧《刘巧儿》、《花木兰》、《花为媒》、《败子回头》等戏曲选段、歌舞表演等。该团成员刘晓云曾在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栏目荣获第11期的擂主,郑淑清在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荣获257期第二名。

蓟县同乐俱乐部2004年5月成立,活动地点在东北隅村,成员22人,负责人王守庆、白芹。主要演出评剧《秦香莲》、《花为媒》、《包公赔情》、《珍珠衫》等选段及对唱、健身秧歌、舞蹈等。2006年,获县文化馆举办健身秧歌比赛一等奖;2009年,参加“天津市全国第三套秧歌比赛”获三等奖。在蓟县首届戏曲大赛中,张英玉、王占生获三等奖。

蓟州京剧社1993年成立,活动地点在中昌路鑫汇宾馆院内,有成员约30人,负责人郑贵莲。主要演出京剧《红灯记》、《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空城计》等选段。该团徐艳霞、赵秀舫在“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复赛中获优秀奖;徐艳霞、刘玉队在天津市驾协“交通杯”京剧票友大赛中获三等奖。2001年,参加蓟县迎新春戏曲大赛中,刘玉对、徐艳霞、解永华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老干部局表演队2008年成立,活动地点在县委老干部局,有成员50人,负责人曲平、韩文宜。主要表演评剧选段、对唱,太极四方阵二十四拳、中国功夫扇、中华响扇、扇舞剑韵、三十二式太极剑、健身气功、五禽戏,一至五套国家体育局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广场舞等。健身秧歌二套获天津市三等奖,健身秧歌三套获天津市二等奖、三等奖,五套获蓟县健身秧歌比赛第一名,二十四拳获天津市国税系统表演第三名。

渔阳评剧票友艺术团2007年4月成立,活动地点在蓟县渔阳镇成人学校,有成员30人,负责人王淑云。主要演出京、评、梆选段、选场及曲艺、歌舞类节目等。2009年,在蓟县“古城新韵”演出中获集体表演奖;蓟县首届戏曲大赛中王淑云、王作华荣获十大名票称号;2009年,蓟县中老年歌手大赛侯桂芬获二等奖、孟凡福获三等奖,刘玉华、赵淑兰、王淑阁、王作华获优秀奖;2010年,侯桂芬在天津卫视“当红不让”栏目获明星奖;2010年王淑云在“宝坻杯”天津市第二届评剧票友大赛荣获十大名票;黄胜文在天津市“光彩杯”首届评剧票友大赛中获二等奖。

蓟县渔阳镇南关文化大院2011年11月成立,活动地点在蓟县渔阳镇南关村村委会,有成员16人,负责人刘进文。主要演出评剧《花为媒》、《黛诺》、《乾坤带》、《杨三姐告状》、《打金枝》、《金沙江畔》选段等。

紫荆花健身队2010年6月成立,活动地点在县体育局院内广场,成员100人,负责人刘建立。主要演出广场舞、太极柔力球操、歌曲演唱等。曾在蓟县府君山广场全民健身活动中获三等奖。

第三节音乐

一、民间音乐

蓟县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古老的民间音乐文化,经历代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世代传承,并不断地丰富、补充和提炼,留下了珍贵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蓟县的民间音乐,主要有“吹歌”和“民歌”两种形式。

(一)吹歌

吹歌,也称鼓乐,是以民族吹管、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乐种,在北方农村流传很广,演奏场合通常是在婚、丧、喜庆的日子或是在节日、庙会上。蓟县吹歌属河北吹歌中的“冀中吹歌”类,与河北吹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师承关系和演奏者的经历不同,加之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及演奏上的即兴发挥,因而也有许多不同。

吹歌组织成员一般为5至7人到十几个人不等,大都没有乐队名称,一般以乐队的组织者或技艺较高者的姓名或绰号为乐队代名。他们平时自娱自乐,逢乡里有丧事或喜庆的场合,应邀进行演奏。

吹歌演奏的乐曲,大多由“师傅”口传心授,也有使用历代师承的手抄“工尺谱”,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普及,不少乐手利用录音机、MP3、复读机等现代工具学习模仿戏曲、流行歌曲和乐曲,大大丰富了民间吹歌的表现力。常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唢呐、板胡、二胡、低音胡、堂鼓、大锣、大铙、大钹、小镲、云锣、手锣、碰钟等。吹歌在演奏时一般根据场合的不同分为坐、立、行三种形式,坐着演奏时,前排中央为唢呐或管子等主奏乐器,笙、笛、拉弦、弹拨等乐器按组依次对称排列;后排,鼓在中央,锣、镲、钹等打击乐器分别排列在鼓的两边。演奏的乐曲多为齐奏,个别乐器在演奏时偶尔有一些“加花”,但所加的音符(俗称“字儿”)并不固定,一般是根据乐手的情致随意而为。

蓟县吹歌的曲目约有100余首,这些曲子有的平缓抒情、叙述性较强;有的欢快热情、活泼风趣;有的庄严肃穆、悲哀激越。节拍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根据曲调的不同情绪,分别用在喜庆、丧事、宗教等不同场合。婚丧常用的曲牌有《海青歌》(婚礼用),《大祭腔》、《小祭腔》(葬礼用),《吹打》、《小放驴》、《一池水》(也叫《一出水》、《八条龙》,婚丧都用)。其他场合有《苏武牧羊》、《紫竹调》、《梅花三弄》、《小开门》、《柳青娘》、《秧歌调》、《玉芙蓉》、《葡萄令》、《望江南》、《小上庙》等。为花会演出伴奏的曲牌有《扑蜢蚱》、《凤阳歌》、《小长仙》、《宫门酒》、《对采屏》、《豆芽黄》、《斗龙舟》、《翻天鹞》等,还演奏一些民间小调如《新五更》、《老五更》、《大观花》、《拾棉花》、《王江巧得妻》、《婆媳顶嘴》、《小寡妇上坟》、《瞧情郎》、《鸳鸯叩》、《凤梆子》、《小毛驴》、《打黄土坟》、《老包老包带领十三团》等。

(二)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没有具体的作者,曲调朴实本真,委婉动听,易于传唱。

蓟县最有特色的民歌是山歌,它填补了天津没有山歌的空白。蓟县山歌主要产生于北部盘山、下营一带山区,它同全国各地的山歌一样有其共性,那就是旋律短小、精悍、质朴,很少装饰;但它又有其比较独特的个性——悠扬、高亢,富于自由绵延的意境。

蓟县流传的民歌约有百余首,从内容上可分为警世劝善、劳动号子、传说叙事、革命民歌等类型。较有代表性的如《大清朝改中华》、《两头愁》、《兴起了义和团》、《苦死庄稼汉》、《巧瓦匠逗趣》、《背笆篓》、《小小寡妇要出阁》、《四正四邪》、《山娃子》、《打得虎狼滚下山》、《二姑娘拜年》、《放风筝》、《小拜年》、《照九霄》、《急坏了小媳妇》、《我们组织儿童团》、《日本鬼子心太狠》、《八路好》、《两个葫芦一根藤》、《八路军战士不怕难》、《红缨枪真威风》、《八月十五秋风凉》、《妇女抗日》、《放下锄头拿起枪》、《于桥水库打硪歌》等。演唱形式一般有独唱、齐唱、一领众合、载歌载舞等。

还有如“碌碡会”里的《哭五更》,领唱、合唱,载歌载舞:

哭五更

(一)

一更鼓儿天啊,

一更鼓儿天,

独立生活甚是不堪言(哪)。

碌碡奴家我们何曾惯,

每日把席编,

歇半天难吃两顿饭(啊)。

(二)

一更鼓儿天啊,

一更鼓儿天,

破衣邋遢身上穿,

忍饥受寒折磨受熬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