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宿夜不得闲,
急得奴难把亲友见(啊)。
(三)
二更鼓儿发啊,
二更鼓儿发,
忽听小柱哭了一声啊哇!
孩儿你别哭越哭越放声,
小亲爹真是稍大么性,
将你给了人为娘心不疼(啊)。
(四)
三更鼓儿发啊,
三更鼓儿发,
看看人家想想自家呀,
头上无有油哪有胭脂擦。
对着镜子照一照
不像活鬼也像夜叉(啊)。
(五)
四更鼓儿催啊,
四更鼓儿催,
手拍胸膛自己后悔呀,
不如死免受云南罪,
投河觅井不是人为,
忽然把心回(啊)。
(六)
五更鼓儿哭啊,
五更鼓儿哭。
埋怨我二姑又怨我四叔(啊)。
稀里糊涂将奴聘出,
嫁在刘家门户田园土地无(啊)。
(七)
五更鼓儿哭啊,
五更鼓儿哭。
拉短纤常在通州住啊,
回家空手来把嘴一咕嘟,
光着膀露着胸脸面全不顾(啊)。
二、群众歌咏活动
新中国成立前,蓟县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群众歌咏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群众歌咏活动成为宣传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个时期在蓟县传唱过不少革命歌曲,如:《我们组织儿童团》、《松花江上》、《八路好》、《日本鬼子心太狠》、《八路军战士不怕难》、《红缨枪真威风》、《妇女抗日》、《放下锄头拿起枪》、《解放区的天》、《青年参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群众歌咏活动在全县城乡较为普遍。社员群众在劳动之余经常举行一些自娱自乐的演唱活动,县、社、队在重大节日时一般都要组织群众歌曲演唱活动。特别是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俱乐部在农村普遍兴起,各机关、厂矿、学校纷纷建立歌咏队,在全县掀起了群众歌咏活动高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逐渐地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在工作和劳动之余,常随机学唱,流行歌曲风靡城乡,县文化馆、工人俱乐部、乡镇文化站每年分别组织各层级的文艺汇演或歌咏比赛,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自我表现和参赛意识,每逢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县城都要组织全县性的歌咏演唱或比赛活动。
三、重要音乐活动
1984年,县文化馆举办“庆丰收业余歌手比赛”,这是蓟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赛面最广的群众歌手赛。各乡、镇、村普遍发动,参赛歌手十分踊跃,初赛、复赛在全县各乡镇、厂矿分别举行。从组织发动到进行决赛,先后历时三个月,参赛歌手达3000多人,共进行51场选拔赛。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小合唱、表演唱、自弹自唱等。400人参加各工委复赛,80多人参加县决赛。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尤古庄乡张敬武获一等奖;城关镇许燕获二等奖;下仓乡王洪江、翠屏山乡孟庆志获三等奖。本次比赛活动,获市文化局、天津电视台、《今晚报》授予的“百灵之声”奖旗一面。此后,至2011年,先后举办了全县性的歌手、歌咏比赛约50余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爱家乡唱蓟县”歌咏比赛,蓟县“渔阳杯”歌咏大赛,蓟县第一届群众文艺大赛“国税杯”卡拉OK歌手赛、“盘山杯”卡拉OK歌手赛、“华阳杯”卡拉OK歌手大赛,“迎千禧”千名歌手大赛,蓟县纪念建党80周年群众歌咏大赛,蓟县盘山家居广场“百仙杯”歌手大赛,蓟县首届企业文化艺术节“金渔阳杯”职工歌手大赛,蓟县“消费资讯杯”歌手赛,蓟县“双合盛杯”中老年声乐大赛等。
除了歌咏比赛活动外,每逢重大节庆日都组织歌曲演唱会、音乐会等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如: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红太阳颂”歌曲演唱会、蓟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歌咏大会、蓟县首届廉政歌曲演唱会、“四季大舞台金秋红歌演唱会”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又有了新的追求,不只满足于唱唱歌、听听戏、跳跳舞,还要通过演奏乐器来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述自己对美的追求。他们自发购买乐器,自行结组结队,演奏、交流自己喜爱的乐曲。截至2010年,仅县城内自发结队的业余民间乐队达15个,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乐队有“蓟州乐队”、“好日子乐队”等。蓟州乐队以王金鹏、姜永海等为主要骨干,还成功举办了蓟县历史上首次器乐专场音乐会——“蓟县2007年新年民族音乐会”,以及“蓟县2008年新年音乐会”、“蓟县2008年和谐之春音乐会”等重大音乐活动,先后由冯旭泰创作、改编、排练、指挥演出了中外名曲、电影音乐、流行歌曲、声乐伴奏等曲目《红花遍地开》、《春节序曲》、《地道战组曲》、《电影歌曲联奏——难忘的岁月》、《我的太阳》、《在希望的田野上》、《拉德茨基进行曲》等70余首作品,此后,每有重大演出活动,都会有民乐或管乐作品参与其中,并且每首乐曲都按专业乐队的编制、按声部配器分谱精心排练,标志着蓟县的音乐活动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四、音乐创作
20世纪80年代初,县文化馆安排专门音乐创作干部从事音乐创作和辅导工作,并在全县逐渐形成了音乐创作队伍。1982年,成立“蓟县歌曲创研会”,初期有会员10余人,至80年代中期,音乐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已拥有业余音乐创作骨干约50人。他们在市、县两级音乐干部的辅导下,创作水平有较大提高,词、曲创作也形成了高潮。配合“爱家乡、唱蓟县歌手比赛”等大型文化活动,创作了大量的歌曲,编辑印发了两期《蓟县新歌集》,收录了《我的家乡好地方》(词曲:于小新),《乐在心窝窝》(词曲:孔昭光),《梨花》(词:陈秀英,曲:姚笛),《农家小院》(词:刘宏泉,曲:张广生),《一支小曲飞出心头》(词:张建明,曲:冯旭泰),《渔阳有座山》(词:白宝玉,曲:张广生),《盘山,家乡的山》(词:杨银华,曲:贾素琴),《渔阳颂》(词:李建唤,曲:贾素琴),《春歌》(词曲:刘光辉),《乡村路上》(词:蒙德群,曲:贾素琴),《赞家乡》(词:赵民,曲:刘光辉),《春光更明媚》(词曲:尹文玉),《翠湖美翠湖亲》(词:赵海军,曲:王儒),《我爱家乡水和山》(词曲:尹洪力),《美丽的下仓乡》(词曲:王秀菊),《同学友谊》(词曲:李树臣),《园丁之歌》(词曲:高雅辉),《秋风伴我走山乡》(词:王广山,曲:刘光辉),《校园晨曲》(词曲:王学雷),《歌唱家乡美》(词曲:史宝贵),《我爱你渔阳的秋天》(词:魏建全,曲:刘光辉),《我爱你前进的渔阳》(词:徐桂衍,曲:王桂茹),《渔阳儿女永远跟党走》(词:陈玉英,曲:高达银),《走上讲台》(词:大民,曲:崔淑艳),《山泉水流过教室窗前》(词:张春明,曲:郭秀玲),《我把祖国比作太阳》(词:鲍和平,曲:刘光辉),《在沙河桥上》(词曲:崔玉龙),《出头岭,我的故乡》(词曲:吕久奎),《村里有了电影院》(词:袁永和,曲:春普),《请看我们新一代》(词:金本,曲:冯旭泰),《我相信你》(词:葛逊,曲:书新),《趁我们年轻的时候》(词:吴善翎,曲:吕久奎),《祖国的微笑》(词:卢云生,曲:孙少先),《如今生活赛蜜甜》(词:袁永和,曲:春普),《春风吹绿盘山坡》(词曲:袁永和),《歌声朗朗飘山弯》(词:袁永和,曲:春普),《布谷声声》(词:陈念祖,曲:冯旭泰),《爱笑的山姑娘》(词:王健,曲:孙少先),《九月谷穗黄》(词:骆虎,曲:孙少先),《山村的窗口》(词:周祥钧,曲:冯旭泰),《颂园丁》(词:张克,曲:宋丽君),《我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词:陈玉英,曲:冯旭泰),《我爱家乡水和山》(词曲:严洪力),《请到渔阳来》(词曲:张平),《同学友谊》(词曲:李树臣),《小小舟》(词曲:董子合),以及《我家安了暖气炉》(东赵乡)、《蜜蜂啊请你回答》(许家台)、《海河,我家乡的河》、《杯中细品味》、《乡村夜色》、《歌唱渔阳》、《歌唱王大车》、《老师的眼睛》、《心愿》、《快扬起青春的风帆》、《这一片土地》、《剪窗花》、《渔阳儿女心向党》、《渔阳儿女热爱党》、《渔阳旅游一路歌》、《节庆迎宾圆舞曲》、《渔阳人迎客情最浓》、《想见见你是我唯一的理由》、《天津有个后花园》等。
近年来创作的主要音乐作品有:歌曲《渔阳美》、《盘山高高》、《美丽的盘山》、《渔阳好前程》等,乐曲《农家乐》、《渔阳欢歌》、《独乐观音》、《蓟州进行曲》等,这些歌曲和乐曲起到了活跃全县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品味的作用。
第四节舞蹈
一、广场舞蹈(民间花会)
蓟县的民间花会,亦称“花会”、“会”,旧称“赛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祭祀、庆典、驱灾、逐魔。其风格属于河北秧歌类,主要由民间世代传承而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或各地庙会期间举行。蓟县的庙会主要有龙山庙会(农历三月十七)、别山庙会(农历三月十四)、环秀寺庙会(农历三月二十六)、东岳庙会(农历三月二十八)、崆峒山崔府君庙会(农历四月初八日)、五名山庙会(农历四月十五)、药王庙会(农历四月二十八)、关帝庙会(农历五月十三)、火神庙会(农历五月二十三)等。近年来恢复的独乐寺庙会,已成为春节期间较有影响的民间花会表演场所。抗日战争前后,全县有民间花会337道,表演形式有30多种,分布于176个村镇,以城关、马伸桥、邦均最为集中,多以走村串街为主,一般没有全县性的大规模集结场面。
1948年正月十五,近百道民间花会汇集于当时“包森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上仓,形成蓟县历史上少有的民间盛会。
解放前夕,出现了秧歌舞、腰鼓舞和霸王鞭等新的舞蹈形式,多在公共集会场所表演并逐渐与民间花会融合。
新中国建立后,人们生活稳定、心情舒畅,花会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东塔程庄子龙灯和许家台高跷代表蓟县参加了在天津燕园举行的天津市花会调演。
蓟县的花会按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歌舞类、音乐类、武术杂技类三个类别。
据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全县花会有:
歌舞类:小车会56道,高跷会 35道,毛驴会25道,旱船23道,地秧歌19道,杠官7道,高跷落子6道,碌碡会6道,大秧歌4道,大头和尚度柳翠4道,太平会3道,牛车会2道,大娶2道,扑蝴蝶1道。
音乐类:吵子13道,挎鼓13道,音乐会6道,大锣会3道。
武术、杂技类:龙灯会28道,少林会15道,中幡13道,狮子7道,五虎棍7道,耍叉5道,耍坛子3道,英雄会3道,鞑子摔跤2道,杠子会1道,十样杂耍1道。
至1981年统计,全县花会有:
歌舞类:小车会18道,高跷10道,十八美7道,地秧歌4道,毛驴会3道,旱船2道,碌碡会2道,高跷落子1道。
音乐类:吵子2道,挎鼓2道。
武术、杂技类:龙灯12道,少林会9道,中幡4道,耍叉2道,英雄会2道,狮子1道。
1995年,全县有花会56道,表演形式12种:
高跷8道,小车会15道,少林会3道,旱船1道,地秧歌13道,狮子2道,龙灯4道,吵子1道,中幡2道,五虎棍1道,腰鼓1道,毛驴会5道。
2010年,全县共有花会390道,表演形式13种:
歌舞类:高跷19道,小车会35道,毛驴会27道,地秧歌197道,旱船45道,十八美22道,腰鼓11道,霸王鞭2道,碌碡会1道。
武术、杂技类:龙灯6道,舞狮3道,鞑子摔跤2道,少林会9道。
蓟县主要花会简介:
高跷:高跷在春秋时期已成雏形,至北魏时期由短跷发展为长跷,宋代称“踏跷”,近代称“踩高跷”。高跷行会时的序列,第一部分为仪仗,会头或领会者走在最前列,依次为会旗、门旗、执牌或彩旗刀旗等负责开路;第二部分为演员,载歌载舞表演各自的绝技;第三部分为后勤服务,提壶送水携带工具负责后勤保障。蓟县的高跷分为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北部山区多为文高跷,中部丘陵和南部平原区多为武高跷。文高跷表演者化妆俊美,服饰绚丽,表演细腻,动作文雅;武高跷讲究功底,表演时有蹲、跳、滚、叉、摔、翻等动作。高跷腿子的高度为0.8至1.7米左右,分上漆和素白两种,有的还绘有图案。
文高跷表演内容多以渔、樵、耕、读人物为主,由12或14人组成。其角色和代表人物分别为:公子(蛤蟆精)、老座(狐狸精)、渔翁(白石精)、樵夫(青石怪)、和尚(蜈蚣精)、跳逗(壁虎精)、药包(地魔)、药二奶奶(天魔女)、打锣(铁锚精、蝴蝶精)、拉鱼(青蛇、白蛇)。武高跷表演内容多以《西游记》、《水浒》、《三国》中的故事片段为主,由12人组成。其角色和代表人物分别为:四打(打锣、打鼓各二人)、四跳(公子、药包、跳逗、和尚)、四唱(药奶奶、老座子、渔夫、樵夫)。表演高跷时,一般由渔、樵、耕、读时舞时唱,由“四跳”者表演蹲裆、劈叉、背剑、托象、拾物、断桥、翻跟头等各种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