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在全球拥有520万支持者以及一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从1961年成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6大洲的153个国家发起或完成了约12000个环保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一个由27个国家级会员、21个项目办公室及5个附属会员组织组成的全球性的网络在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开展工作。作为一个主要的环保项目筹集者、一个值得信赖的资金掌管者、一个高效的经营者,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与各国、各级政府、各国际性机构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及项目执行地的当地民众通力合作来达到其环保目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始阶段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朱安利·赫胥黎。他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也曾帮助建立了一个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自然保护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1960年,赫胥黎前往东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该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活动的顾问。回到伦敦后,赫胥黎在《观察家》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以警告英国公众。他在文章里指出,如果人类以如此的速度去破坏动物栖息地,捕杀野生动物,那么该地区的野生物种在20年内就会毁灭殆尽。赫胥黎的文章立即在英国引起轰动,公众们开始认识到自然保护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赫胥黎收到许多公众的来信,其中包括一位名为维克多·斯托兰的商人。他在信中指出可以创立一个国际组织来筹集保护自然的资金,但斯托兰指出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亲自创办这样的组织。赫胥黎于是与英国自然保护组织总干事鸟类学家马克斯·尼科尔森取得联系。
1961年,尼科尔森召集了一批科学家和公共关系专家,均赞同成立斯托兰所建议的基金会。由于新成立的基金会计划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携手合作,而此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总部迁到瑞士日内瓦湖北岸莫尔日的一个小镇,他们决定将基金会的总部设立于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其十分欢迎。在双方合作协议书上这样写到:“我们将共同努力,去唤起公众的意识,让世界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世界自然基金会于1961年9月11日正式作为慈善团体登记注册。世界自然基金会第一个国家计划于1961年11月23日在英国建立,爱丁堡公爵担任主席。12月1日,美国也继而成立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机构,接着是瑞士。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创始人认为,组织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在各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于是该组织展开了国家计划项目,在各国所筹集的基金的三分之二转交给瑞士莫尔日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以此来开展国际间的项目活动,其余的则归各国分支机构支配。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起初的三年里,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各种生态保护项目筹集并捐助了大约一百九十万美元,其中大多数是由个人捐赠的。例如,在英国《每日镜报》上登载的一篇关于这个组织的文章,使得英国公众在一个星期内就捐款达6万英镑。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多数资助项目都比较小。世界自然基金会早期还为肯尼亚马萨马拉禁猎区提供了一个推土机和旋转割草机;资助哥斯达黎加对白蝴蝶猴的调查;帮助国际鸟类组织韩国分会主席金教授参加在纽约的国际会议和在西雅图举行的世界国家公园大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对诸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组织这样的国际性组织捐赠资金的数目都比较大,它同时也资助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开展的一些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仍在支持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态保护工程,并帮助厄瓜多尔政府建立了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以控制新的物种对岛上原有物种的侵害,同时建立了研究、训练和教育计划。加拉帕戈斯群岛可以作为生态旅游与科研、保护和谐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
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的科托多纳纳国家公园是西班牙帝鹰和山猫最后一片生存地,世界自然基金会始终支持着这片湿地的保护,并强烈反对给沼泽地进行排水,用来灌溉海岸农田和扩大旅游设施的建议。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已发展成为跨越五大洲,拥有15个分支机构的网络团体。它在说服各国政府保护物种,加强控制野生动植物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作为一个各国政府愿意与之合作的民间团体的形象表明,这个组织在为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中所施加的影响和力量恰当分寸。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各国政府的和善关系使其能够开展“债务换自然”的交易。在此交易中,许多国家的债务款项被转而用来作为该国自然保护活动的资金。这种“债务换自然”的交易已在许多国家进行,其中包括厄瓜多尔、菲律宾、波兰、赞比亚。
1986年,作为该组织25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了世界五大宗教的领袖来到意大利的历史名城阿西西进行为期两天的聚首。之后,宗教领袖们宣布自然保护是他们各自信仰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导致了一个国际保护网络的建立,通过这一网络,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宗教团体一起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成立北京办事处,此后陆续在全国8个城市建立了办公室。发展至今,项目领域由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自从1996年成立北京办事处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共资助开展了100多个重大项目,投入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是由600多名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共同发起,若干社会志愿组织、热心慈善事业同仁参加的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依法于2006年9月19日正式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不带任何政治与宗教色彩,不为任何特殊利益集团服务。公益活动、慈善救助、宣传爱心以及慈善文化建设是唯一关心和注视的对象。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有一套完善的由协调员、被救助方代表、监察员、资金发放员和资料回收员组成的实施系统。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下设香港北京两地秘书处、新闻记者委员会、企业家委员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地区经济委员会、法律事务委员会、书画委员会等职能部门。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成立,得到一些领导同志和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和国内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并开展了多项成效显著的活动。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的主要活动项目:
1.国际慈善论坛
国际慈善论坛是由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中国国情调查委员会、中国国际合作经济学会、香港佛教联合会、光明日报社经济部联合国青年技术培训组织、世界华人协会、欧盟/欧洲工商业经济联合会、腾讯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商界杂志社、中国乡镇企业杂志社、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北京企业家协会、香港大公报、澳门莲花电视台、生命电视台、中国商人杂志社、北京企业联合会、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等四十多家单位发起并联合主办的。
“国际慈善论坛”是为了为贯彻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以慈善事业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精神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工作部署,促进国际慈善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慈善先进理念。而诞生的国际慈善交流平台。
2.慈善中华行大型公益晚会
慈善中华行是由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中国SOS儿童村协会、《环球慈善》杂志社、腾讯网、中国慈善与公益物流领导小组联合发起主办的大型公益慈善晚会。主题是:为了孩子、为了祖国、为了明天、以关爱儿童、扶助贫困为宗旨,以慈善中华活动系列活动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帮助广大贫困儿童重返校园,提高文化、道德素质;通过关注失学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的广泛动员,进一步推动全社会传承光大中华民族爱幼、扶幼、助幼的传统美德。“慈善中华行”行动公益突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涵盖多项援助儿童项目的整体公益行动。
3.学校工程
汶川大地震以后,为了帮助灾区学生早日重返校园,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联合财团法人日本生产教育协会,与四川省教育厅签署了《四川大地震震后灾区学校重建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该协会将向社会发出号召,为四川省灾区学校援建大量轻钢组装教室群。每套教室群由20多间教室组成,面积约为1650平方米,两所学校价值约为1000万元人民币。该轻钢组装教室不同于活动板房,教室严格按照日本最新的抗震标准设计,采用最先进的科技和材料,具有耐热、抗寒的特性,稳定性强,能抗强震,至少能用30年,教室拆散后可在其他地方组装使用。
4.儿童康复行动
2006年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与中国第一个听障儿童康复平台合作,并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义卖中心共同举办“说出你的爱——听障儿童康复公益行动”,免费为2000名贫困聋儿提供《听障儿童言语训练标准教程》。同时通过中国聋儿教育在线的远程康复平台,向更多的机构和家庭推广系统科学的言语康复训练。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的目标是在5年内使2万听障儿童获得科学的言语康复训练和指导。
5.公益图书馆
中国国际爱心网公益图书馆工程启动于2005年12月,是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的一项助学活动。通过向社会募集图书,在教育落后的地区建立公益图书馆,为当地中小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条件;同时围绕图书馆的建立组织志愿者下乡助学、一对一贫困生资助等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