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慈善与公益
3370300000016

第16章 平凡而又伟大的公益慈善人物(2)

34年来,为了照顾6位老人的饮食起居、病疗、康复,林秀贞不知贴补了多少钱、花了多少药费、熬了多少夜、磨了多少嘴皮、跑了多少路途、受了多少罪,搭上了多少时间、精力、物力、财力,连她自己也无法说得清楚。她用自己的爱心换得了6位孤寡老人晚年的幸福,换得了6位老人单个展开来共计72个年头的欢乐,圆了6位孤寡老人的“养老梦”、“康复梦”、“儿女梦”。

她不仅是6位老人的“好女儿”,更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好母亲”。1998年1月8日林秀贞在安微合肥捡回了刚出生40天就被亲生母亲遗弃的一个仅有40天的小生命,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儿呆小症的男弃婴,并起名“宝逢”。用她自己的话说:孩子和咱狭路相逢,有缘。为了给孩子治病,她把小宝逢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带着他不知跑了多少趟石家庄、北京,先后花去了2万多元,并给孩子办理了当时农村人都很羡慕的城镇户口。如今,小宝逢已经十多岁了,成长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健康的小学生了。

她还帮助那些肢体残疾、听力残疾导致贫困的乡亲改变生活困难状况,免费为裴风仙、仉长圣等8名残疾人培训玻璃钢、橡胶生产技术,安排他们在自己办的玻璃钢厂、橡胶厂就业,使8户残疾人家庭脱贫。为使这8名残疾人家庭能够过一个幸福春节,她还在每年腊月二十六给他们每家送去40斤面粉、10斤猪肉和10斤油,贴补一下他们的春节生活。

而且她还无偿出资2.05万元,先后资助本村和邻村17名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走入校园。他们当中现已有14人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然而至今,除了最早资助的那名学生知道是秀贞资助上的学外,其余学生都不知道是由她资助上学的,因为事前秀贞与孩子的家长达成了口头协议,不让孩子知道这些事,她怕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影响学业和生活。

多年来,林秀贞除了赡养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有人说四万元,有人说六万元,还有人说十万元也打不住,叫秀贞算一算。秀贞说,过去的事忘了,我也没法算。说实在的,林秀贞为社会捐助四万也好,十万也好,这与那些大款比起来,从数量来说并不是最多的,但是,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南江官村是秀贞的邻村,这个村班子瘫痪,林秀贞就主动帮着乡里物色新班子人选,新班子上任了,她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她听说前任班子的两个干部拒交农业税,影响新班子开展工作,秀贞就先替他们垫付了拖欠的税款,后来两人觉得过意不去,就主动把钱还给了秀贞。在林秀贞的帮助下,南江官村多项工作走在了全乡前列。

在林秀贞身上,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这些事儿,也许她早已淡忘了,可我们王常乡的干部群众却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在心上。金钱有价,精神财富无价的道理在林秀贞身上得到充分印证。林秀贞主动为社会做了这么多好事儿,但是,她从来没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我们乡党委曾多次找林秀贞,希望能帮助她解决一些困难,可林秀贞总说:“国家现在还不富裕,政府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做为一名党员,就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

蹬车助学的老人——白芳礼

白方礼生于1913年,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

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碾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方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方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方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方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方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白方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方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每一个见过白芳礼的人,都会心酸。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每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美味”了。

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一年365天,白芳礼没歇过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在三轮车上昏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因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高烧到39摄氏度时,一边吞着退烧药,一边蹬车……更有不为人知的,由于年事过高,冬天里,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着车跑。

有人背地里称他是“高级神经”,他却说:“我不是不知道享受,可我哪合得花钱!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我只能往里挣才是!”这就是老人的精神世界。他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每一个人都因为老人的奉献精神而感到温暖。

白方礼老人于2005年9月23日早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停在他家楼下那辆老旧的三轮车,离开了那些他曾资助过的学生们,离开了崇敬他的人们。二十年时光荏苒,白方礼老人的支教事迹激励学子、感动中国。

大爱无疆——唐山十三农民

2008年春节前,中国南方发生了一场特大雪灾。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守在电视机前宋志永看到南方的百姓因为断水断电而生活异常艰苦时,内心感到极其沉重。天亮后,他把自己想去南方救灾的想法和几个村民一说,大伙都举手赞成,愿意和他一起前去。2月6日下午,农历大年三十,宋志永拿着家里的3万多元钱和一封村里开的介绍信,租了一辆面包车,准备好锹、镐等工具,和其他人一起奔赴湖南。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王加祥62岁,年龄最小的王金龙只有19岁。

他们中只有宋志永会开车,一天一夜的长途奔波,他始终没有合过眼,困得不行的时候,只能掐自己大腿。2月7日下午,他们到达长沙,但长沙附近抢险救灾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于是,13个人又连夜赶路,于2月8日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此时,郴州的供电系统已完全瘫痪,这里成了冰雪中的孤岛。宋志永连夜找到电力抢险指挥部,对正为人手发愁的总指挥说:“可能我们不是对这个电力有特别的技术,但是我们运材料没有问题,我们有的是力气。”他们随即被编入了电力抢修先锋队。

在郴州,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山区,清理通往山顶电网铁塔路上的积雪,并且将准备替换的设备运上山,将损坏的设备从山上背下来,平均每个人都要背二三十公斤的重量,一个小时打个来回。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一干就是半个多月,直到完成任务后才返回家乡,他们被当地媒体誉为“唐山十三义士”,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百年难遇的特大地震。当晚,宋志永从电视上看到震区的惨烈景象再也坐不住了。32年前,3岁的宋志永遭遇唐山地震,是上海的医疗队挽救了他的生命。32年后,千里之外的震痛让他一遍遍想起老父亲临终前嘱咐他的话:“咱要还人家的情,别的地方有困难一定要帮。”

就在12日晚上,宋志永不顾一切地出发了。从唐山到北京、郑州、西安、成都,宋志永的救灾之路辗转但从没反复,他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地震灾区。

14日凌晨5点,宋志永在绵阳下了车,并决定到最需要人手的北川去。15日,唐山的其他12名农民兄弟组织了一批捐款赶到北川与宋志永会合,穿梭于北川重灾区的废墟中。在北川灾后最关键的3天时间里,这支突击队共救出25名幸存者,挖掘出遇难者遗体60多具。

5月21日,晓坝镇上200多名灾区孩子要转到云南去上学了,宋志永和志愿者们凑了1万多元交给校长。临走时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国歌,这位黝黑粗壮的唐山汉子终于忍不住放声哭了起来。

宋志永说:“跟着我干的这些兄弟都不容易,许多人家里都有好几万外债,我现在家里也在租房子住,就靠老婆的工资养活孩子,兄弟们的家属有意见我们只能不做声。可在这,我一说为孩子们捐款,一下又凑了1万多元,我的心一直打颤哪。”

是什么让宋志永和他的弟兄们这样义无反顾?“图啥?图个心里踏实。一条生命值多少钱?几万元换得回一条生命吗?账不能这样算。”宋志永曾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