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技轶闻趣事(科学知识大课堂)
3373000000041

第41章 偶然故事(1)

狂犬病的克星

1892年12月2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著名科学家聚集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豪华大厅里。当法国总统挽着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步入大厅时,人们起立欢呼,乐队奏起胜利进行曲。这是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70寿辰庆典中的一幕。

巴斯德(1822~1895)是何许人?为何劳名流权贵们如此兴师动众?这还得从头说起。

19世纪以前,狂犬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狂犬病是法国巴斯德多年研究、准备攻克的疾病。

巴斯德为取得狂犬疫苗,他和助手把一只疯狗绑在桌子上,而他则俯下身子,用嘴通过滴管一滴一滴地从狗的下颌吮吸唾液。为了攻克这一疾病,年已60多岁的巴斯德表现得全无惧色。他指导助手将取得的唾液注射到试验的动物体内,结果这些动物都痛苦地患病死了。问题基本上搞清了,是疯狗的唾液把病毒带到人的体内,侵入人脑发生了作用。

巴斯德为了找到对付狂犬病的办法,他又把疯狗的脊髓抽出来,让它干燥。过了10天后,疯狗的脊髓失去毒性,再把它接种在被狂犬咬过的病狗身上。说也奇怪,病狗竟逐渐地好了。接着,巴斯德又把患过霍乱的鸡的病原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其毒性也大大减弱。他取出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发现它自然干燥的时间越长,毒性越小。于是他把放了14天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磨成浆制成疫苗,给其他兔子注射。转天又注射干燥了13天的、12天的……直到注射当天的新鲜死兔脊髓液,兔子都奇迹般地活下来了。

试验终于成功了,他制造出了狂犬疫苗!巴斯德取得了这些成绩以后,他就在想,这种办法如在人体上试验成功,不就可以攻克狂犬病了吗?但到哪里去找试验的人呢?

他曾要求在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身上作试验,但法庭不允许。他只好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作试验,但家人和亲友又百般阻拦,甚至把他看管起来。巴斯德对此一筹莫展。

偶然的机会终于来到了。1885年的一天早晨,巴斯德实验室的门被撞开了,阿尔萨斯省的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刚被疯狗咬伤的孩子梅斯特闯了进来。“救救他吧!”跟在后面孩子的妈妈含着眼泪恳求着。在这种情况下,巴斯德无法再犹豫,便当机立断在孩子身上试验。他把经过减毒的疯狗病菌注入孩子体内,一天注射一支,31天后,终于救活了这个孩子。此后,人们争相把被疯狗咬伤的患者送到他这里治疗,大都被治愈。其中有16个被狂犬咬伤的俄国病人,也被他抢救过来,为此轰动了全俄国。沙皇政府特向巴斯德颁发了奖章。前边说的那位被巴斯德救活的梅斯特后来一直在巴斯德研究所看门,直到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自杀身亡。

狂犬疫苗的发明,使巴斯德又创立了一门新科学:免疫学。这是他为人类所作了又一贡献。

如果巴斯德没有等待到那次偶然得到的人体试验机会,他就会推迟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征服狂犬病,即使自己已具备除了机会以外的一切条件。这说明了“等待”和“时机”的重要性。“字典里最主要的三个词是意志、工作和待待,我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巴斯德的这一名言,道出了成功的诀窍。

巴斯德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这位读书时化学成绩被一位教授判为“及格”的学生,26岁便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进著名化学家的行列。虽然巴斯德不是提出疾病的细菌学说的第一人,但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他还发明了用免疫法治疗一种侵袭牛、羊、人和其他动物的严重传染病即炭疽病。厌氧菌和鸡霍乱疫苗的发现,鸡霍乱弧菌的发现,都是他的功劳。他在医学、生物学上的成就这里仅能作蜻蜓点水式的描述,以致无法完全说明他是“医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

巴斯德的“德”表现在“他一生的目标是帮助人类”。1849年5月29日是他婚礼的日子,但人们却只能在实验室找到他。当朋友问他怎么忘掉婚礼时,他反问道:“难道实验能中途停下来吗?我得做完今天的实验再去结婚。”他“凡是社会需要的,都能见义勇为”。他不顾感染狂犬病吮吸狂犬唾液便是一例,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1865年他去法国南部阿雷斯蚕区研究蚕病期间,“发疯似的在各养蚕区里奔走”,父亲和两个女儿被传染病夺去生命也没有使他放弃研究。他把病蚕用水碾磨成汁,取具中一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终于发现了一些微小的椭圆形的颗粒。而这种颗粒在雌蛾的身上、卵上也有。他一次次重复观察,都得到相同的结果。于是他断定这些“小颗粒”即微生物就是蚕致病的罪魁祸首。于是,他建议对所有产卵的蛾进行检查,发现有斑点的一律烧掉。就这样,蚕病被攻克,使法国养蚕业起死回生。

巴斯德一生高风亮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能正确对待同行的忌妒和世俗的婚姻偏见。例如,在法国医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实事求是的巴斯德痛斥了一名医生奎因的毒辣和愚蠢,以致奎因勃然大怒,从椅子上跳起来向巴斯德扑去,后被众人拖住才未出事。第二天奎因提出要同巴斯德决斗,巴斯德答道:“我的职业是救人,而不是杀人。”巴斯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他在27岁时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教授,结识了校长的女儿玛丽,并一见钟情。由于当时法国没有直接向姑娘求婚的规矩,得先向父母表示,于是他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表明自己是皮匠的儿子,财产不多,但有健康的身体和善良的心。可以看出,他对婚姻和科学一样严肃和坦白。后来两人终成伉俪。

1888年,法国人民为了感谢这位功大、德高的老人,自愿捐款修建巴斯德学院。在落成典礼上,巴斯德激动地说:“科学固然是没有国界的,然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我应当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祖国。”

“自从19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地区的人口估计寿命大体上增长了一倍。在整个人类史上,人类寿命的这种大幅度增长,对个人生活来说可能比任何其他发明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作者美国学者哈特在该书中这样评价巴斯德,把他列入第12位的高位,因为“巴斯德的方法可以而且已经用于许多种疾病的预防”。

1895年,73岁的路易·巴斯德辞别人世。他的一生是充实人生的杰出榜样:功大、德高、望重。他走完了一个漫长的、有价值的、幸福的人生旅程。

打鸡蛋的启示

结症是骡马的常见病。如果饲料铡得太长,又返潮、发艮,骡马嚼不烂,便容易在肠子里结成一个硬疙瘩,这就是“粪结”。这种结症,灌药驱不散,扎针捅不开。这样,肠子就不能蠕动,慢慢失去正常功能,导致坏死、腐烂,最后造成骡马死亡。俗话说:“十结九不治。”结症一直被称作骡马的“绝症”。

为了征服这个“绝症”,兽医李留栓查看有关医学书籍,四处走访,研究了几年。

几年来,李留栓为不能医治骡马的结症发愁,面容一天天消瘦。他的妻子心疼丈夫。一天,她一面宽慰,一面拿出鸡蛋来煮给他吃,补补身体。“叭叭”两声,两个鸡蛋打在烧开了水的锅里。李留栓听到这两声清脆的磕击声,心中一震,他想:用手捏一个鸡蛋,用很大的劲也捏不破,但轻轻一磕,蛋却破了,治结症,关键在于要把粪给打碎,是不是也可以像打鸡蛋那样把粪给打碎呢?受到这偶然发现现象的启发,他决定试一试。他连蛋也顾不上吃,便骑上自行车去试着用此法给骡马治病了。经过几次试验,最后,他用一只手伸进骡马肛门直达肠子里,并握住粪结按在腹腔壁内,用另一只手在腹腔外用力捶击粪结,果然粪结被击碎了。这只骡马逐渐转危为安。

他先后用他发明的这种“捶结术”治好了两千多匹马的结症。从此,这种骡马的“绝症”已不再是绝症,这种“捶结术”也被载入医学手册。

打鸡蛋谁都见过,李留栓肯定以前也见过不少次。为什么其他人或李留栓以前未能从中悟出治骡马粪结症的方法呢?辛勤劳动,对研究的问题有长期的苦心思考和钻研,这就像积累了一大堆干柴,偶然听到的磕鸡蛋声犹如擦燃的火柴,便一下子把干柴点燃了。干柴和火柴,缺一不可,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买袜子引出的发现

1794年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在曼彻斯特教数学和哲学。

在他母亲70岁生日那天(一说为1793年圣诞节那天),道尔顿给老人家买了一双蓝色的袜子,高高兴兴地给母亲送去,作为生日礼物。母亲接过一看,愣住了,说:“孩子,你给妈买礼物,妈很高兴,但这么鲜嫩的颜色怎么穿得出去啊?”道尔顿听了很惊奇,回答说:“妈,这是一双蓝色的袜子,正适合您,您怎么说颜色很鲜嫩呢?”母亲回答说:“这哪里是蓝色,这是樱桃红色啊!”一个说是蓝色,一个却说是樱桃红色,真是说不清。

只好叫来弟弟当“裁判”,弟弟也说是蓝色,可老人家还坚持说是樱桃红色。于是道尔顿又叫来街坊四邻,但他们都说是樱桃红。道尔顿顿时纳闷起来:为什么同一种颜色由不同的人看,会“变”成不同颜色呢?

这时,道尔顿又回想起以前类似的情况。小时候一年的秋天,他和小伙伴到苹果园摘苹果吃,其他人都摘红的熟透的吃,而他却摘青的吃,酸得难以入口,小伙伴都笑他。又有一次,一队穿红色军装的士兵从街上走过,他说军装是暗灰色。1792年夏,他看到白天本来是蓝色的天竺葵花,却变成暗红色,一连几天都如此……想到这些情景,道尔顿越发纳闷起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道尔顿是个有心人,他没有在这一怪异现象面前止步,而是对此进行认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他和弟弟都患有一种病——色盲病。他还专门写出了《论色盲病》的论文。

可见,色盲病和色盲病人都是道尔顿偶然发现的。由于色盲病是道尔顿最早发现的,所以后人又把它称为“道尔顿病”。

色盲病患者一般有5种。缺乏辨别红色能力者叫“红色盲”;不能辨别绿色者叫“绿色盲”;不能辨别紫色者叫“紫色盲”;红绿两色都不能辨别者叫“全色盲”。“全色盲”很少见。色盲是怎样发生的,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先天遗传造成的,即父母有色盲,其孩子就有可能是色盲。至于因视神经或视网膜得病引起的则很少见。男的比女的患色盲多5~6倍,这是因为先天遗传有规律性,例如:父母若都有色盲,则其儿子必定是色盲,而女儿则是带色盲病者,不一定是色盲。所谓带色盲者,就是本人没有色盲,但婚后所生儿子半数有色盲,女儿则半数是带色盲者。所以男色盲比女色盲多。色盲病人不宜从事有关辨别颜色的工作。1875年瑞典发生过一起火车互撞事故,就是因火车司机是一位色盲病人所造成的,从此这种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目前,还没有治疗色盲的好办法。

误诊引出的成果

由于从1977年开始就未发现过天花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10月2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庄严宣布:1979年10月25日为“世界天花绝迹日”。

这里要讲的,就是英国内科专家爱德华·詹纳(1749~1823),由于一次偶然的误诊误治而引出征服两千多年来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恶魔般的疾病——天花的故事。

天花的传染性如此之大,以致从前欧洲人一生中说不定在某个时候就有可能染上此病。它的毒性如此之大,足以使10%~20%的患者丧生,纵有幸存者,其中10%~15%的人也会终生留有严重的痘根。天花在北美、印度、中国和其他许多地区曾猖獗肆虐,这些地区的儿童都是常见的受害者。

人们为了找出预防天花的可靠方法,进行过许多努力。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知道患过天花的幸存者从此具有免疫力,即不会第二次再患天花病。在东方,这种观察的结果导致出一种接种方法,即用从患有轻度天花症的人体内,取出病毒给健康人接种,其目的是为了让接种过天花痘的人只染上轻微的天花症,待病好后获得免疫力。这种方法在我国叫种痘法,是约6世纪由中国人首先发明的,这也是人类最早问世的免疫法。其具体做法是:穿一下患过天花的人的衣服和用棉花蘸痘浆塞入接种儿童的鼻孔;或用干痘痂研成细末吹到儿童的鼻孔里。也有学者说,发明这一方法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

这种方法在8世纪初由玛丽·沃特利·蒙塔古女士引入英国,并在詹纳以前很多年内在英国得到广泛应用。事实上,詹纳8岁时就种过天花痘。这种直接预防方法有着严重的缺点:有相当数量的接种者不是患上预期的轻微天花病,而是患上严重的恶性天花病,或给自己留下累累痘根,出现天花病致命发作的情况。

因此,寻找一种更好的预防天花病的方法显然迫在眉睫。

詹纳12岁起开始学医,从1770年他21岁起就立志攻克天花病。

1796年的一天,一位挤牛奶的姑娘内尔梅斯·萨拉发高烧昏迷,请詹纳诊治,詹纳诊断为“天花病”。他知道当时天花病尚无良药可治,为了安慰姑娘的最后岁月,他不得不对姑娘隐瞒了病情,开了几片退烧药,把姑娘打发走了。这似乎是一次偶然的“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