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技轶闻趣事(科学知识大课堂)
3373000000042

第42章 偶然故事(2)

真是无巧不成书。过了几天,詹纳在医院遇到并未死去而是健康活着的萨拉姑娘。这使他百思不解:为什么“天花病”对她一个人如此宽容呢?于是他便到姑娘所在的挤牛奶场看个究竟。他在牛奶场发现,天花病不仅危害人类,还侵袭奶牛。牛出天花时,身上也长脓包,这包被称为“牛痘”。当挤奶人接触到这些脓包后,手指上也要长出一个个小脓包即牛痘。他还获知,在整个奶牛场的人中,凡长过一次牛痘的人,再也不会得天花病了。詹纳从中意识到,如果以上情况属实的话,那么给人种牛痘就是使之获得天花免疫的一种安全方法。

他决定亲自试验。

1796年5月14日,詹纳从萨拉姑娘身上的牛痘脓包里抽取少量液体,直接注射在8岁男孩詹姆斯·菲普斯身上。如事前所料,这孩子患了牛痘,但很快得以康复。詹纳又给他种了一次牛痘,果然不出所料,孩子没有出现天花病症,即从第一次接种天花痘时取得了免疫力。他成功了!

经过进一步调查后,詹纳在《天花疫苗因果之调查》里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此书1798年非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使天花痘接种方法迅速被人们采用。随后他又发表了另外5篇论文,并为人们接受天花痘接种方法废寝忘食地工作,常年四处宣传。

天花痘接种方法在英国迅速传开后,不久就在不列颠陆、海军中强制实行。最终被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采用。中国后来也认为种“牛痘”比种“人痘”安全,于是也引进这一技术,用“牛痘”代替“人痘”。

詹纳无私地把他的天花痘接种方法奉献给全世界,无意从中取利。但是1802年英国议会为了感谢詹纳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授予他一万英镑的奖金,几年后又追加了两万英镑奖金。他成了世界名人,得到过许多荣誉和奖励。

詹纳不是有惊天动地的创新思想和科学家,但他的发明最终使一种恶病灭种绝迹,作出这种贡献的人绝无仅有!他的同代人和后人给他的一切荣誉,他当之无愧。他的业绩和美德,将万古流芳!

那么,前述萨拉姑娘的病为什么会好呢?原来,她患的并不是天花,詹纳误诊了。但詹纳所用的药正好将她患的病治好了,这正是歪打正着,难以置信的偶然巧合。

天花绝迹了,但人类目前仍保存着两份天花标本:一份在纽约,一份在西伯利亚。有人主张销毁,有人主张继续保留。

补鞋匠与家燕

家燕是一种候鸟,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它从低纬度飞向高纬度地区;冬天快到了,它又从高纬度地区飞回温暖的低纬度地区过冬。在今天,这是老幼皆知的常识。但是,古时人们对燕子冬天的去处却一无所知。例如,公元前约三四百年,古希腊有一个叫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主观臆断:“家燕在沼泽地带的冰下越冬。”由于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威望很高,所以,他的论断被人们迷信,一直延续到17世纪伽利略时代之前,有的论断甚至被人迷信到18世纪。

布丰是法国的数学家、博物学家和作家,他也像伽利略一样敢于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善于用实验证实质疑。他曾把五只燕子放进冰窖,结果全被冻死。这就确证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但燕子到底在哪里越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就在布丰生活的18世纪,瑞士北部城市巴塞尔有一个补鞋匠,他在一个露天的棚子内生活。一天,一只雌燕飞到檐下筑巢,并和他建立了感情。可这燕子每年秋凉后总要飞走,留也留不住。迷恋不舍的鞋匠很想弄清它的去向,于是他在字条上写了一首并不高明的诗:“燕子,你是那样忠诚,请你告诉我,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缚在燕子的脚上。

次年春,这只燕子翩然归来,鞋匠照例爱抚一番之后,偶然发现其脚上有一张新的纸条,上面写着:“它在雅典,安托万家越冬,你为何刨根问底打听这事?”燕子的越冬问题就这样解决了:雅典是希腊首都,位于瑞士之南,即燕子在温暖的低纬度地区越冬。

这一消息传开后,研究人员开始给燕子做标记放飞,逐渐掌握了它的迁徙规律。这一方法已被现代许多生物学家采用,还用于海洋动物和陆上动物的研究,当然,方法也不仅限于缚字条了。

如果不是鞋匠的好奇和多情造成的偶然机会,要弄清燕子的迁徙规律还不知要多少年呢?燕子在低纬度的地方过冬这一规律倒是弄清了,但它迁徙的路途是如此之遥远,那它又是靠什么器官如何辨别方向,穿越高山深谷、江河湖海,经历白昼黑夜、风雨雷电而准确到达目的地的呢?推而广之,一切候鸟以及放飞的信鸽又是如何识途的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动物学家、鸟类学家的极大兴趣。

候鸟的迁徙起始于冰川时期。由于冰川的到来,气候变冷,迫使它们向低纬度更暖处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迁徙的习惯。因为候鸟具有明显的光周期调节机能,四季日照长短的变化,对其脑垂体等生理机能的刺激,使它们意识到迁徙日期是否到来。因此,候鸟对寒暑变化极为敏感,气温一变就开始迁徙,以求生存和繁衍。家燕、天鹅、大雁、北极燕鸥等候鸟都有极强的识途本领。有人作过这样的实验,即使用飞机把它们运往远离迁徙路线的地方,释放后它们仍能返回原栖息地,从不迷失方向、走错家门。

为了弄清候鸟神奇的识途本领,科学家们对长途迁徙冠军——北极燕鸥进行了重点研究。瑞典科学家为一只叫“谢尔维”的北极燕鸥系环观察,用仪器作声音跟踪监测,发现它每年秋,从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波罗的海岸边的一块岩石上向南飞,行程20000多千米,直抵南极。次年3月往回飞,5月抵达斯德哥尔摩。它一年两次往返于南北极之间,一年最少飞4.8万千米。它一共飞行22年之久,来回44次,真是征程万里,出生入死。1996年6月,芬兰的一位鸟类跟踪者为一只燕鸥套上环志,让它在天冷前南迁;1997年1月澳大利亚一位鸟类跟踪者,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的吉普斯兰发现了它。经两地跟踪者取得联系后证实宣布,它创下了飞行2.56万千米的世界最新飞行纪录,历时4个半月的飞行,平均每天飞行约200千米,这只质量仅113克的燕鸥惊人的毅力、耐力、识途能力让一般鸟类望尘莫及。

根据多年研究的结果,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根据太阳和星辰的位置来指向。日间靠太阳的位置和地形定向,夜间则由星辰指导航向。如科学家对德国鹳鸟的多年观察和试验表明,鸟类具有识别天体的奇特遗传功能。结合时间观念,使它一见到星空就能判断任何时间的地理位置,从而掌握准确的方向,能对周围环境一目了然,即使远渡重洋,长时飞行,也目标明确,从不迷向。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依靠地磁力定向。因为鸟类具有发达的方位感觉器官,正因其方位感觉器官的发达,才使鸟类对地磁力具有敏锐的感应。有的学者认为,鸟类迁徙和识途是借红外线辐射的增加和减少而调节它的前进方向。也有学者试验认为,鸟类的听力和辨色系统,可能是其导向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虽然科学家们对鸟类迁徙进行了大量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和推论,但都停留在“可能”和“认为”阶段,缺乏公认的解释和权威的结论。故到目前为止,候鸟迁徙如何识途?依靠什么导航和辨别方向?为何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准确定位?这仍然是些没有满意答案的难解之谜!

忘吃稀粥以后

中国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即约公元前两千多年就能酿酒,中国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制酒器已说明了这一点。另据朱贵所著《酒经》记载:“夏禹之女仪狄已会用桑叶包饭发酵成酒,但后人皆以杜康为酿酒创始人。”杜康成了酒神、成了酒的代名词。“杜康造下万家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便是这种现象的写照。中国历史上曾以农历三月初十(也有以八月十八或九月初七的)举办杜康会祭祀。

杜康即杜少康,周朝河南淮阳人。他少年时常上山放羊。上山前常以竹筒盛米粥以备食用。一次他忘了食用。半个月后寻回竹筒时,发现筒中的粥散发出迷人的香味。原来粥已成酒,其味自然甘美醇香。他把酒带回村里,大家都觉得味美无比,于是都如法炮制,尽成美酒。后来,造酒方法逐渐传至全国各地。

杜康发明酿酒法还有另一种说法。他的家旁有一棵空心桑树,人们都叫它“空桑”。杜康常把吃剩的饭倒在空桑洞内,经过雨水浸泡,时间一久,桑树洞里积的水便散发出一股浓郁芳香的气味。他一尝,“味道好极了”。后来,杜康受到启发,便用这种方法造酒。他的酒越造越好,远近闻名。杜康便把他的酒献给皇帝,皇帝喝后,精神振奋、食欲大增,情绪极佳。于是龙颜大悦,就封杜康为“酒仙”,把杜康造的酒命名为“杜康酒”。杜康家也被封为“杜康仙庄”,即今汝阳莱店乡杜康村。从此以后,“杜康酒”名声大振,有“天下好酒数杜康”之说。

人类造酒的历史,至今还是一个未完全揭开的谜。不过,最早造酒的年代可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1996年6月8日,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人类在七千年前就知道葡萄可用来酿酒。美国考古学家从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新发掘出来的一个破损陶瓷罐中的遗物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个公元前5400~公元前5000年之间的罐子中,存有仅富含于葡萄中的酒石酸的残余渣质,以及一种叫“含油树脂”的用来减缓酒精向醋转化过程的天然化学添加剂。

其实,把造酒技术归功于仪狄或杜康这少数一两个人发明的,显然会失之公允。这项古老的化学工艺像其他工艺一样,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发明的,而仪狄、杜康则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酿酒方法有糖料发酵法、淀粉制曲酿酒法和化学工业合成法三大类。其中制曲酿酒法为中国最早发明的。这在《尚书·说命》中便有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这是迄今发现的用曲、蘖(谷芽)酿酒的最早的记录。

群猴嬉戏引出的发明

宣纸主要是在中国安徽宣城、泾县——特别是泾县乌溪、水岭一带出产的一种高级纸。宣纸常用于写字作画。它以质地绵软坚韧、不易撕裂、不易被虫蛀,适于长期存放而著称。

“纸寿千年”,吸墨均匀有发洇(或称“渗化”)现象,可使字画黑浓处乌黑发亮、墨淡处层次分明。它和浙江湖笔、安徽徽墨、广东端砚被书画家视为(狭义的)“文房四宝”。宣纸又分单宣、罗纹宣、夹宣等20多种,以及加工复制的虎皮宣、珊瑚宣、玉版宣等多种彩色宣纸。这种纸的发明也有一段偶然的故事。

纸的发明者蔡伦有个徒弟叫孔丹,他经常看到猴群撕下粗大枯藤上的皮,将它扔进水中漂在水面上,猴子们便坐在藤皮上漂水嬉戏。久而久之,积存于溪畔的藤皮开始腐烂。

一天,孔丹偶然发现那些腐烂的藤皮留下的纤维却洁白而坚韧。他想,这不正是造纸的好材料吗?这一偶然发现,使他最终发明了宣纸。

据说,宣纸的制作工艺和制取纤维材料并不神秘,神奇的是只有当地的水才适于造这种纸。近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化学工艺的进步,不同品种的纸都可异地生产。

“忙中出乱”引出的发明

电冰箱的发明是由一起偶然事件引发的。

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发现一些气体加压后不用冷却到液化点就会变成液体,这些液体在常温就会汽化并吸收大量的热,这就是“蒸发制冷”的原理。曾制造“冷风机”的高莱也知道这一原理,想用它制造人造冰,以解决病房降温问题。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天然冰块严重不足,以致一些商船冒着偷越海上封锁线的危险运来冰块。起初,高莱用乙醚作冷却剂生产人造冰块,但多次试验都失败了。

一天,他又在用乙醚作人造冰的试验。突然来了一个急诊病员,他只好立即奔出房间去救治。忙中出乱,他偶然忘了关掉试验的机器。当他救治病员回来时,才发现人造冰已经形成,这就是最早的人造冰的冰箱。

不过,最早的人工制冷专利却是哈里士和约翰朗于1790年联名登记申请的。几年后,有人相继发明了手摇压缩机和冷水循环冷冻法,为制冷系统的问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