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希望能够到纽约的乔治·华盛顿高中去做保罗·布兰德威尔的学生——这位老师曾经教过住在纽约市布朗士区的艾伦·桑德斯。
艾伦·桑德斯住在纽约市布朗士区,曾就读于乔治·华盛顿中学。桑德斯先生的生理卫生课老师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教给了他最有价值的一课。下面就是桑德斯讲述的故事:
“当时我只有十岁,可是那时我已经常为过去的事发愁。我经常为我自己犯过的错误自怨自艾:每次考试之后,我常常会半夜里睡不着——咬着自己的指甲,怕我没办法考及格;我老是在想我做过的那些事情,希望当初没有发生;我老是在想我说过的每句话,责怪我自己当时没把那些话说得更好。”
“有一天早上,我们全班到科学实验室上实验课。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把一瓶牛奶放桌子边上。我们都坐了下来,望着那瓶牛奶,不知那跟他所教的生理卫生课有什么关系。然后,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突然站了起来,一掌把那瓶牛奶打碎在水槽里。然后,他大声叫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随后,他叫我们每个人都到水横边去,仔细地观察那瓶被打碎的牛奶。‘好好看看,’他告诉我们,‘因为我要你们这辈子都要记住这一课,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你们已经看到,它已都漏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怎么抱怨,都没办法再救回一滴。只要先用一点大脑,先加以预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只是把它忘掉,丢开这件事情,集中精力去对付我即将着手的那件事。’”
“这个小小的演示,一直都使我记忆犹新,甚至在我忘了我所学到的几何和拉丁文以后很久。事实上,这件事在实际生活中所教给我的,比我在高中读了那么多年所学到的任何东西都好。它教我只要可能的话,就不要打翻牛奶,万一牛奶打翻、整个漏光的时候,就要彻底把这件事情给忘记。”
有些读者大概会觉得,花这么大力气来讲那么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的老话,未免太无聊了。的确,这句话很普通,而且很久之前大家就知道了这句话,但像这样的老生常谈,却饱含了多年来所积聚的智慧,这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如果你能读尽各个时代许多伟大学者所写的有关忧虑的书,你就不会看到比“船到桥头自然直”和“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基本、更有用的老生常谈了。只要我们能够应用这两句老话,不轻视它们,我们就根本用不到这本书了。然而,如果不加以应用,知识就不是力量。
本书的目的并没有告诉你什么新的东西,而是在提醒你那些你已经知道的事鼓励你把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利用。
已故的佛雷德·福勒·夏德先生就非常令人敬佩,他有一种能把老的事例用又新且吸引人的方法说出来的天分。他是一家报社的编辑。在一次大学毕业班讲演的时候,他问道:“有多少人曾经锯过木头?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曾锯过。然后他又问道:“有多少人曾锯过木屑?”没有一个人举手。
“当然,你们不可能锯木屑,”夏德先生说道,“因为那些都是已经锯下来的。过去的事也是一样,当你为那些已经做完的和过去的事忧虑时,你不过是在锯一些木屑。”
在棒球老将康尼·麦克81岁的时候,有人问他:“你有没有为了的比赛忧虑过?”
“有的。我以前常会这样。”康尼·麦克说,“可是多年以前我就不干那种傻事了。我发现这样做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磨完的粉子不能再磨,水已经把它们冲到底下去了。”
不错,磨完的粉子不能再磨;锯木头剩下来的木屑,也不能再锯。可是你却还能消除你脸上的皱纹和胃里的溃疡。杰克·登普西一起吃晚饭。——非常出色的重量级拳击手,当他与吉恩·西尼过招时,他把重量级拳王的头衔输给了西尼。很显然,这对他的自尊打击很大。
“在拳赛的当中,我突然发现我变成了一位老人……到第十回合结束时,我还没倒下去,可是也只是没有倒下去而已。我的脸肿了起来,而且有许多处伤痕,两只表几乎无法睁开……我看见裁判员举起吉恩·西尼的手,宣布他获胜……我不再是世界拳王,我在雨中往回走,穿过人群回到自己的房间。在我走过的时候,有些人想来抓我的手,另外一些人眼睛里含着泪水。”
一周后,我再跟西尼比赛了一场,可是一点用也没有,我就这样永远完了。要完全不为这件事发愁实在很困难,可是我对自己说:我不打算活在过去的阴影当中,或是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我要能够随这一次打击,不能让它把我打倒。
杰克·登普西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怎么做呢?只是一再地向自己说“我不为过去而忧虑”吗?不是的!他说这样做只会强迫他想到过去的那些忧虑。他的方法是承受一切,忘掉他的失败,然后集中精力为未来计划努力。他当时经营百老汇的登普西餐厅和大北方旅馆;安排和宣传拳击赛,举行有关拳击赛的各种展览会;让自己忙着做一些富于建设性的事情,使他既没时间也没心思去为过去担忧。“在过去的10年里,我的生活,”杰克·登普西说,“比我在做世界拳王的时候要好得多。”
登普西先生没读过很多书,可是,他却不自觉地照着莎士比亚的话去做: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想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时光冲涮掉的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时,都能够把他们的忧虑和不幸忘掉,并继续快乐地生活。
假如你到过辛辛监狱看过,那里的情景会让你大吃一惊,囚犯们看起来都与外面的人一样快乐。难道这些人喜欢住在那里吗?恐怕白痴都知道监狱是个令人讨厌的地方。那是为什么呢?刘易士·路易斯曾担任辛辛监狱的典狱长,他会告诉我们答案——这些罪犯刚到辛辛监狱的时候,都心怀犯恨而且脾气很坏。可是经过几个月以后,大部分聪明一点的人都能忘记他们的不幸,安定下来承受他们的监狱生活,尽量地过好。
所以,为什么要浪费精力呢?当然,犯了过错和疏忽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忧虑又能怎样呢?谁没有犯过错?就连拿破仑,在他所有重要的战役中也输过三分之一。或许,我们的失败记录远远低于拿破仑的呢!即使超过拿破仑,现在也不可能再换回什么,哪怕动用所有的人马和武器。
每天尽力取悦他人
取悦他人对自己会有什么好处呢?取悦他人又于战胜忧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C·R·波顿的故事会让人豁然开朗。
“在我9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我也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我那两个小妹妹。母亲离家7年后才给我寄来了第一封信。”
我母亲出走后的第三年,父亲死于一次意外事件。他与人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城合开了一家咖啡馆。父亲出公差时,他的合伙人出售了咖啡馆携款跑了。一位朋友拍电报给父亲叫他尽快赶回来。仓促之中,我父亲在堪萨斯州发生车祸,并当场丧生。
“我有两位姑妈,又老又病又穷,收留了我们家3个小孩,剩下我和小弟没有人要,镇上的人怜悯我们,收留了我们。我们最害怕别人把我们当孤儿看,但这种恐惧是躲不过的。我在镇上一个穷人家寄居了一阵子。当时的经济非常不景气,那家的国方人很快失业了,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养活我。洛夫迁夫妇把我接到离镇11英里的农庄,并收留了我。洛夫迁先生已70高龄,长年卧病在床。他告诉我只要不撒谎、不偷窃、听话,就能一直跟他们住在一起。这三条戒律成了我的圣经。我绝对恪守这些规则。我开始上学,但第一个星期的情况糟透了——其他的同学不断取笑我的大鼻子,骂我笨,叫我‘小孤儿’。我心里难受极了,真想揍他们一顿。但洛夫廷先生对我说:‘永远记住:一位真正的国子汉不会随便和人打架!’我一直不和他们打架,直到有一天,一个国孩捡起鸡屎扔到我脸上,我痛揍了他一顿,还交了几个朋友,他们说他罪有应得。”
“洛夫廷太太给我买了一顶新帽子,我很喜欢。一天,一个大女孩把它从我头上抢去,灌水弄坏了。她还说,她把帽子装了水好淋湿我的木头脑袋,让我清醒一点。我从不在学校哭,不过,回家后就忍不住了。”
“有一天,洛夫廷太太给了我一个化敌为友的建议。她说:‘拉尔夫,如果你先对他们感兴趣,看看能帮他们什么忙,他们就不会再取笑你或叫你小孤儿了。’”
“我听了话,用功读书。虽然我在全班功课最好,但没有人嫉妒我,因为我会帮助别人。我帮几个男孩写作文,帮人写辩论稿。有个男孩还怕别人知道是我在帮他,他只告诉他妈妈他出去溜狗。他偷偷到洛夫迁太太家来,把狗绑在谷仓里,找我替他做功课。我还帮一个同学写读书报告,还用了几个晚上帮过一个女生做数学。”
“后来,村中连续发生了几桩不幸的事,两位老农夫相继去世,一位太太被丈夫遗弃。我是这几家人中惟一的男性。两年来我一直在帮这几位寡妇。上学和放学途中,我会到她们家,帮她们砍柴、挤牛乳、喂牲畜。”
“我由海军退役回来时,他们都流露出真正的感情。我到家的第一天,就有两百多位邻居来看我,甚至有人开了80英里的车。他们对我的关心是那么真诚。由于我一直乐于助人,我的离很少,13年来,再也没有人让我烦恼过。”
波顿先生万岁!他不仅懂得怎样交朋友,更知道如何战胜忧虑、享受人生。
西雅图的弗兰克·卢帕博士已瘫痪了23年,但他与波顿先生一样能享受美好人生。西雅图《星报》的斯图尔特·怀特豪斯说:“我采访过卢帕博士很多次,我不知道还有谁比他更无私,更善待人生。”
这位卧床不起的病人是怎么善待人生的呢?他是因为批评抱怨而做到的?还是因为自怜,把自己当做一切的中心?当然都错了!实话告诉你吧,他之所以能享受人生,因为他遵循威洋斯王子的誓言:“我服务于人。”
他惧了许多其他瘫痪病人的姓名地址,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他躺在床上,平均一年要写1400封信,给成千上万个同病相怜的人带来喜悦。事实上,他组织了一个瘫痪者联谊俱乐部,让大家相互写信交流。最后,这个俱乐都发菜成一个全性的社团组织。
卢帕博士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有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有一种使命感。他深切地体会到,比自身生命更高贵的奉献动机,会带来真正的喜悦。正如萧伯纳所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顺他的心、使他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常对那些患有忧郁症的病人说:“按照这个处方——每天想到一个人,并尽你最大的努力让他开心。”
这句话听起来如此不可思议,我认为我应该将阿德勒博士的名著《人生对你有何意义》一书中的几个段落摘录下来,供你借鉴:
“忧郁症是对他人的一种长期愤怒责备的情绪,其目的是赢得他人的关心、同情与支持,病人似乎仍因自身的罪恶感而沮丧。忧郁病人第一件回想的事多半是:‘我记得我很想躺在沙发上,可是我哥哥先躺下了,于是我一直哭到他不得不起来让我躺下为止。’”
“自杀,是忧虑病人用来报复自己最常用的手段。因此,医生的第一步是避免给他任何自杀的借口。我治疗忧虑的第一条是先解除这种紧张。我会说:‘千万别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这看起来没什么,但我坚信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病人能做他想做的事,那他还能怪谁?又怎么向自己报复?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上戏院,或休个假,就按自己的心愿去做。如果半路上你又不想去了,那就别去。’这是最好的状况,而且,这样一来他的优越感会得到满足,他就像上帝一样随心所欲。不过,这完全不符合他的习性。他本来是想控制别人、怪罪别人,如果大家都同意他,他就无从控制了。用这种方式,我还没发现有一个病人自杀过。”
“然而,病人通常会说:‘可是没有一件事是我喜欢做的。’对这样的回答,我已经听过太多次了,也早就准备好了该怎么答复他们:‘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有时候他会回答:‘我想在床上躺一整天。’我知道只要我同意,他就不会那么做。而假如我反对,就会引起一场大战。我通常一定会同意的。”
“另一种处理他们生活方式的方法更直接。我告诉那些患有忧郁症的病人:‘只要照这个处方,保证你14天内痊愈,那就是每天想办法取悦别人。’看他们觉得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早被自己占满了,他们会想:‘我干吗去担心别人?’有的人会说:‘这对我太简单了,我一生都在取悦别人。’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做过。我让他们再想想看,他们并没有再去想它。我告诉他们:‘你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全部用来想你能让谁开心,而且这对于你的健康会很有好处。’第二天我问他们:‘你昨晚有没有照我建议的去做呀?’他们回答:‘昨晚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当然这都是在一种温和友善的气氛下进行的,不能露出一丝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