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当前美国银行业更为紧迫的任务是重建新的银行监管法律以维持银行体系的长远健康发展。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政府通过了金融整顿法《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law),该法案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全面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已成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比肩的又一块金融监管基石,并为全球金融监管树立了标尺。该法案包括三大核心内容:第一、扩大监管机构全力,破解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困局;第二、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局;第三、采纳所谓的沃克尔规则,即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另一个将影响美国银行业经营的是《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内容包括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提高等。总的来看,新的监管法律将对美国银行产生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衍生品发面的过度发展,将得到遏制。美国银行业也将需要时间去适应更严厉的金融法案。
(二)中国银行业经营趋势和特点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经济大发展,以及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共同成就了目前中国银行业的高增长高盈利,尤其是股份制改革后,中国银行业进入了规模和结构双重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市场化、国际化与综合化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业务经营综合化,主要表现为金融需求的综合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跨行业创新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跨行业金融合作的持续深化,由此要求银行业务发展、服务提供也需要综合化,但受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政府对于跨行业的投资、并购无论在准入上还是在日常监管上都将更加严格。业务经营市场化,将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这既是金融市场趋于健全、金融竞争更趋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工具进一步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传统银行信贷产品构成强大竞争的必然结果。业务经营国际化,在美元国际地位逐步受到削弱,国际储备货币可能趋向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加速推广、人民币对外输出资本举措不断推出,人民币已经具备走向国际化的较好条件,由此将倒逼人民币汇率机制、利率机制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市场化、自由化。由于我国银行主要经营的是人民币,而伴随着人民币的逐步国际化,以及正常业务规模的发展壮大,业务经营国际化也将成为我国银行经营发展的一大特点。综合来看,未来五年国内银行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将是利率市场化,由此将直接导致银行净利差的逐步收窄,进而对银行的传统盈利增长构成重大挑战。
与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相比,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仅剩下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尚未放开。实行利率管制的优点则在于:一方面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存款利率竞争,降低银行筹资成本,避免银行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另一方面防止资金流动偏向。所谓“偏向”是指大银行可以支付较高存款利率,而中小储蓄机构则无法与之竞争,所以,资金大量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流向大银行,削弱了那些地区的信贷能力,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它通过逐步消除对市场利率和资本要素自由流动的不合理管制,通过市场力量建立起层次丰富、品种齐全,即有助于金融创新,又能够为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它防止资金“脱媒”现象的大量存在,通过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达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当然,尽管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尚在进行之中,但存贷款利率改革依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在货币供应发行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变化将会对社会整体货币供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他趋势方面,由于业务同质化,未来五年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市场分化将更趋明显。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将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客户基础和专业能力将成为决定各家银行发展后劲和市场地位的关键。传统信贷业务仍将是维系客户关系的基础,但其重要性和收益将逐步下降,受监管约束影响,其扩张能力也将受到明显制约,而非信贷业务将逐渐成为客户竞争的新手段,同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来看,能否在传统信贷业务以外的新的业务领域及早布局,抢占发展先机,同时有效整合传统银行资源和非传统业务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将成为各家银行进一步实现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的关键。
最后,市场化将导致银行的垄断格局的逐渐打破。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幅度惊人,中国银行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高盈利性银行,高盈利特征十分明显,这很大一部分固然是金融改革逐渐深入,银行经营效率提升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属于垄断利润。这部分垄断利润显然不可能长期享受。现在,不管是出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还是出于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金融市场化改革都将继续深入,金融垄断格局必将逐渐打破,垄断利润必将逐步减少。二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利差的收窄,这将对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造成重大冲击。三是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直接融资、金融脱媒,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给银行对优质企业的融资功能、融资地位带来严峻挑战。比如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对优质信贷市场的挤压日益明显。现在,优质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小,银行对贷款的议价能力越来越低,从而导致贷款收益率的逐步下降。四是同业竞争不断加剧。伴随着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越是传统的经营领域,各家银行争夺的越是激烈,从而导致该领域收入可持续性的下降。
(三)中国银行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银行业创造了许多成绩,未来发展趋势也可以说一片向好,但目前还面临许多瓶颈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在实体经济舞台占据重要一席,尤其是对外经贸发展等。中国银行业规模也迅速在世界排名中坐上交椅,但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影响力还有待提高,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不相称。正如部分学者观点,中国金融或许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薄弱一环,中国银行业应该继续转型和改革,增强综合实力,并逐步走上国际舞台,加入与美国大银行的竞争,为加强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业务转型和多元化经营问题。中国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的局限,国内银行业在业务结构上仍需转型,即要推进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两个战略转变。注重即期目标向兼顾即期与长期目标转变,从较为注重结果向兼顾结果与过程转变,从较为注重业务目标向兼顾业务、客户、产品目标转变。在差异化竞争、精细化营销、专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方向,着力提升客户营销和产品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也需要在思想上、业务和产品上、制度上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最大的障碍还在于监管和分业经营。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发展所与生俱来的限制是显而易见。就我国的情况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使其利润来源渠道减少——主要限于存贷利差;同时则难于以多元化资产结构分散风险。总之,分业经营不仅使我国的银行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和国际竞争力,而且降低了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第三、与业绩增长相匹配的风险机制和管理能力问题。当然,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曾经还专门约谈各家银行三长,即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可以说,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增长速度惊人的,中国各银行都存在大干快干的思路,以目前的形势,不发展或者发展慢就将落后,甚至被市场淘汰,但这其中必然存在风险机制、管理能力和业务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的隐忧。
第四、各银行业务同质化问题。中国银行同质化严重,现在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追求一个模式和框架。同质化的产生,归根结底是银行结构同质化,发展战略过于笼统,市场定位、市场细分不够所致。银行结构的同质化,使得大多数银行的目标客户都一样。另外,监管机制不够开放也是银行产品同质化的重要原因。目前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还属于分业经营,银行能够开发的产品有限,并且监管机构开放的银行产品能够投资的范围也比较窄。而美国银行业追求的是利润和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搜寻自己的立场和板块,追求业务经营差异化,市场定位和区域定位的差异化。
第五、创新能力与业务营销发展模式粗放问题。创新能力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业务产品创新,还体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业务营销发展模式粗放,主要依靠拉关系,砸费用,而非核心竞争力提高和金融产品创新。
(四)中美银行经营的根本差异
目前中国银行业在经营效率、资产结构、收入结构、贷款结构以及全球化程度等与美国银行业还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反映的是银行之间根本能力的差异,中国银行业在国内市场可以首屈一指,但还很难在存贷业务以外的领域与美国的大银行展开国际竞争。
中美两国银行经营的不同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两国银行制度和金融发展阶段的不同,也就是说,中美两国银行经营的差距是整个平台的差异:
首先,中美两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在美国,直接融资盛行,一方面,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的发行抢占了很多优质客户。另外,垃圾债券的发行又抢走了中小客户。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原为商业银行主要客户的很多企业纷纷脱离了银行,转而通过股票、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空间受到了其他替代融资方式的挤压,业务竞争日益激烈。这个时期商业银行要么在激烈的竞争中死守传统业务,要么跳出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将触角伸到外界去,如投资银行业务或其他金融领域。同时,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也为银行多元化经营,实现规模效应提供了机遇和基础。
其次则是金融管制制度的原因,美国银行监管给予银行方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此,美国银行对于银行经营、银行服务、银行产品和银行创新等的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比其他国家想的远。他们的理念是如此超前和先进,以至于当今金融银行的发展甚至超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范围。例如金融危机中系统风险到底是如何产生等问题,是目前困扰美国银行监管当局的重要问题。中国方面,基于特殊的金融发展阶段以及维持整体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考虑,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对于银行超出市场接受能力的业务创新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其他平台性差异体现在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支持、社会信用制度和文化的建立以及其他基础工作如社会数据体系的建立等。美国银行的经营和管理的基础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数据建立起会计体系和模型,数据体系的完善是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准确资产定价和加强风险管理等的基本。
综上可见,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工程,是绝非短期内可以迅速提高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央行和银行监督管理部门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们承担着升级银行经营平台的重任。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需要紧密跟随中央改革步伐,需要仔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大胆规划,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不断积累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