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美银行的较量:中美银行经营管理比较
3387300000009

第9章 中美银行经营管理总体比较(2)

美国以美洲银行为例,其2010末在美国国内资产总额19545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86.25%,实现收入887亿美元,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亚洲总资产1061亿美元,实现收入61亿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总资产1860亿美元,实现收入124亿美元,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83亿美元,实现收入31亿元,以上共计非美国区域内资产310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3.75%,非美国区域实现收入216亿美元,占比19.58%。又如摩根大通银行,其本国国内资产为14565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70.94%,本国国内业务收入80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比值为78.38%而非本国国内资产为5967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9.06%,非本国内业务收入222亿美元,占总收入的比值为21.62%。可见,同样是两国各自的领先银行,其国际化程度的差别还是较为明显。

美国花旗银行的国际收入则更多,在花旗银行2010年末656亿美元的总收入中,北美地区收入占比仅为41%,欧洲中东和非洲收入占比18%,拉丁美洲和亚洲收入占比分别为19%和22%。因此,花旗银行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之一。现在,花旗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已经不仅仅是跟随美国企业的国际扩张步伐,而是直接成为当地的银行,为当地的居民和企业服务。

由此可见,中国几家主要银行尽管在规模上已经与美国大型银行相持平,并逐渐出现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大银行的前几名榜单上,但其全球化程度,世界性影响力和美国的同类银行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

第三节中美银行经营趋势和特点

以上通过对中美部分代表性银行的报表分析,论述了中美银行在资产结构、收入结构、贷款结构以及全球化程度等的差别,当然这仅仅表示了中美两国银行业过去所有以及当前环境影响下的经营成果。美国银行业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和繁荣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模式,尽管这个模式并不适合中国银行业照搬,尽管这个模式并不完美,但确实为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当然,我们更为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或简单的说,美国银行业发展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规划,这更值得中国银行业参考。

(一)美国银行业经营趋势和特点

1.全球化

基于美国经济和金融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美国银行本身的高国际化特点,美国的几家大银行从来都是把成为全世界最一流的银行设定为自己的战略目标。美国的银行在全球各大洲设立分行、子公司或参与他国银行战略投资,美国的银行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最全面的金融服务。银行是典型的逐利实体,只要有资金流动和增长,只要有利润,银行就能无处不在,美国的银行正是秉承了这一特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银行将利用自己已有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的布局,当然,新时代也赋予了新布局以新的特点:美国银行已经将目光转移到了新兴国家和市场。新兴国家和市场首先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新消费群体以及他们的财富和购买力。根据花旗银行预测,未来十年,仅中国和印度的中产阶层家庭就将增加3亿户。其次,新兴国家的资本交易和资金流动增长迅速,这就为本身金融服务能力雄厚的美国银行提供了空间。最后,由于城市化,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融资,另外大量的国家主权基金需要投资方向,这也成为美国银行垂涎的目标。

2.全能化

美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可以分散单一业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金融业市场化程度高,金融产品多样化,竞争机制完善,有利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当然,混业经营也有其缺点,银行短期存款用于长期投资的风险较大,一旦不能及时收回投资,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引起社会不稳定;混业经营会使连锁反映剧烈,导致经济危机加剧。美国的银行不断绕开法律的限制,成立了银行控股公司模式的全能银行。其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母公司控股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现混业经营。典型的混业经营,在一个银行内的不同大类银行业务之间,在人事、资金等方面均实施独立的管理,彼此之间设有“防火墙”,特别是决策各有其严格的程序。银行的全能化趋势在日益加强,分业向混业的转化日益加速。但这要求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如,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自身的治理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达到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宏观调控水平及金融监管体系的提高与完善;相关经济、金融法规的健全;证券市场乃至各类市场运行机制的日臻成熟,等等。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各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融合,美国银行将进一步全能化。从客户的层面看,美国银行主要服务于个人、公司和机构投资者。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可以看出,美国银行几乎提供从摇篮到坟墓,从资金需求到资金投资的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比如,融资、投资、退休养老基金、教育基金、个人保险、信托等等。从公司的角度看,任何规模和任何阶段的公司实体的金融需求都将得到响应,比如交易帮助、现金管理、提供债券和资本市场服务、风险管理、兼并收购等等。机构投资者方面,美国银行通过自己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科技优势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全方面的咨询、研究和交易服务。

3.高科技化

美国银行的高科技化是基于两个基本因素的反作用。第一、消费者偏好和期望的改变。当前,成长于信息技术爆炸和高科技影响时代的新一代消费群体已经步入社会,这部分消费群体的习惯和期望将大大地不同于他们的上一辈,他们习惯于高科技、高效率的产品,他们对金融服务有更高的期望,比如即时、快速、可靠、无处无时不在等。第二、科技进步。客户群体对高科技高效率的期望和需求为银行的高科技化提供了动力,而科技进步本身则为银行的高科技化提供了条件。当然,国内银行业经营也呈现一定的这种特征,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发展,但是美国银行业走的更久和更深入,纯粹的无实体网点的网络银行早已在美国出现,美国银行业的更长远打算是成为世界性的数字型银行和全球领先的信息资源库。

4.资产证券化

这里所说的是狭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即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传统的证券发行是以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特定的资产池和现金流为基础发行证券。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MBS)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ABS)。

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在美国银行业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银行逐步成为贷款发行人的角色。即银行发放贷款后,能够以贷款资产池发行证券,使得放贷资金最终来源于购买该证券的投资人,而非来源于银行资金,实质上银行仅为贷款的发行人。

资产证券化实为天才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一方面,银行对于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处理,能将其转化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增加资金来源,加快银行资金周转,提高资产流动性。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的高度发达,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银行在流动性短缺时获得除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之外的救助手段,为整个金融体系增加一种新的流动性机制,提高了流动性水平;第二、获得低成本融资。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筹资比通过其他资本市场筹资的成本要低许多,这主要是因为发起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具有比其他长期信用工具更高的信用等级,等级越高,则所需付给投资者的利息就越低,从而降低筹资成本;第三、减少风险资产。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出去,从而改善各种财务比率,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满足风险资本指标的要求;第四、便于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证券化还为银行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更好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取得精确、有效的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借短贷长的特点使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承担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商业银行即可以出售部分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将所得投资于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将长期贷款的短期资金来源置换为通过发行债券获得的长期资金来源,从而实现了风险合理配置,改善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当然,资产证券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银行对借款主体的信用和还款能力的重视程度下降。事实也证明,美国银行在金融危机前,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为次贷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5.适应新的监管和重建银行体系稳定

金融危机后,美国银行业遭受重创,应该说现在还在收拾残局和重建银行体系稳定阶段。收拾残局的重点当然主要在于房地产抵押贷款方面。例如美洲银行成立了专门的遗留资产服务公司,自2008年1月到2010年底,已经完成775,000户抵押贷款条款修改,使得这部分贷款客户得以保留房产。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各家银行必须尽快并细致地完成贷款条款的修改或者抵押品的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