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美银行的较量:中美银行经营管理比较
3387300000026

第26章 中美银行公司金融业务(1)

第一节公司业务概述及我国银行公司业务发展情况

1、公司业务概述

银行的公司业务是指向公司类客户、政府机关和金融机构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银行业务,包括各类贷款、贸易融资、存款理财、结算与现金管理等多项业务,是相对于个人银行业务而言的,随着业务的进一步细分,现代银行一般将中小企业业务从公司业务中分离出来。在我国,公司业务一般分为:第一、公司资产业务。是银行为公司客户办理的融资性业务,资产类产品主要涉及各类公司贷款,所以公司业务资产类产品也可以称作贷款类产品;第二、公司负债业务。是银行对公司客户的主动和被动的负债的总和,是资产负债表中涉及公司客户的负债项目部分。负债类产品主要涉及各类公司存款,因此公司负债类产品又可以称为存款类产品;第三、中间业务产品。指不运用或者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利用银行在资金、技术、信息、机构网络和信誊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2、我国银行公司业务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商业银行的改革,银行的公司业务已从原来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发展到了综合性的公司金融服务。目前公司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贡献来源。我国银行公司业务特征主要体现在:

(1)公司业务在我国银行经营中占主导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银行改革刚刚开始时储蓄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目前随着对公存款迅速增长,对公存款已成为我国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07年起,对公存款已经超过储蓄存款。另外个人贷款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个人贷款的总额仍然远远低于公司贷款。从五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2009年的数据看,公司贷款收益率高于个人贷款,而公司存款成本率低于个人存款,反映了公司存贷款的盈利能力要强于个人存贷款。目前,公司业务已成为我国银行最主要利润贡献来源。例如,2009年中国银行公司业务利润占总利润比为60.95%,建设银行为60.6%,交通银行更是达到了73.2%。

(2)公司业务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当前,我国公司业务的产品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公司存款和公司贷款的范畴,覆盖了公司客户需求的方方面面。五大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基本上包括了公司贷款、公司存款、国际结算、国内结算、对公理财、托管服务、企业电子银行等产品线。而不同的产品线内部又再细分为诸多子产品线,每个子产品线又有多个不同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产品日益丰富。

3、我国银行公司业务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公司业务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公司业务已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目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短期内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受到挑战

第一、利差持续收窄影响盈利能力。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数量扩张型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16日起,央行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此次降息标志着存贷利差正式进入下行通道,严重削弱了大型商业银行公司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2009年各大型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显示,由于息差收窄,贷款类利息收入同比显著下降,例如工商银行下降807.44亿元,建设银行下降709.48亿元。

第二、存贷利率调整的非对称性进一步约束了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国内消费不足、国外需求乏力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对此,央行在2010年10月20日调整了存贷款利率,除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实施对称性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利率均实施了非对性行调整。这一政策使得公司业务存贷利差在未来可能面临维持逐渐收窄的趋势。

(2)长期看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难以维持

第一、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金融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政策性利差将逐步过渡到市场化利差。国外银行业发展历程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差收窄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可预期的利率市场化将对大型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金融脱媒使得企业议价能力发生变化。融资结构的多元化使得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因此,为了应对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只能维持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高的存款利率来争取客户,这也会削弱传统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

第三、信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银行业的寡头垄断竞争已发生显著改变,越来越多的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进入到信贷市场,这使得各家银行面临两难选择:既要维持高存款利率,又要保持低贷款利率,这样才能维护市场竞争力,但与此同时盈利能力却受到削弱。

(3)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

2004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2007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计量、内部评级、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中国银监会也针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核心指标设计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受监管制度的影响,传统信贷业务的规模扩张空间受到了挤压:一方面,银行资本难以支撑信贷业务大规模的扩张,从而影响了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单纯追求信贷业务规模扩张作为主要盈利来源也难以提升银行资本回报水平。这都要求商业银行要转变传统的以信贷为核心的公司业务,开拓低资本消耗的新业务领域。

(4)来自直接融资市场的挑战

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冲击了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越来越多的存款从银行流出进入股市、债市、基金等;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直接融资的发展冲击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

(5)客户需求变化的挑战

从市场趋势看,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型优质企业“融资脱媒”现象加剧。这种趋势必然对商业银行传统公司银行业务形成冲击。从大中型优质客户的财务管理体制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内部市场化运作将使大中型优质客户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选择范围扩大,对银行服务功能、效率、价格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看,许多大中型优质企业客户将从单纯的存、贷、汇需求发展到层次更高的投资银行和理财等方面的需求,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加大使客户除了要求银行帮助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外,更希望得到银行在资金运用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客户需求的这种变化对我国银行的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节美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发展特征

同样的,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监管环境的不同,导致两国银行在公司金融业务经营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目前的趋势看,目前美国银行公司业务的特征很有可能是未来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的模板。美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传统工商业信贷业务占比不高

美国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由于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上进行资金融通,而不用借助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2000年以来,美国公司债券的融资额远远超出银行信贷融资额,银行对公贷款的市场份额呈下滑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人通过直接融资方式的渠道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看,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金融脱媒程度较高,美国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较低。

在个人和对公贷款中,公司贷款同样占比不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商业银行的工商业贷款发放额和房地产贷款发放额差别已经较大,分别维持在总贷款发放额的28%和40%左右。这里的房地产贷款主要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和房屋商业抵押贷款。2000年后,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发生了明显变化,房地产贷款比重越来越高,2003年其占比超过50%,2004年-2006年工商业贷款比重甚至降低到20%以下。

(二)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1980年以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美国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管制,特别是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通过,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推进,拓宽了美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源。2007年以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利息收入占比略有下降,可见非利息收入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三)全面综合的公司金融产品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形成了全面、综合、立体的公司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美国公司对提高资金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的需求较高,迫使商业银行业务不能仅局限于提供信贷和支付清算服务,而必须涵盖账户管理,集中支付,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和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等。

鉴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公司信贷业务的不断侵蚀,美国商业银行不得不对公司类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通过提供综合化、个性化和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弥补对公贷款下降带来的利息收入减少。另外,美国银行还通过不断收购投资银行、保险、信托公司,实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业务的综合化。

目前美国银行的公司业务主要有三个主要条线:

第一、商品流动条线,主要从提供贸易融资和结算,全面介入商品交易的全部环节,如包括保理和物流管理等;

第二、资金流动服务条线。从最基础的支付清算服务出发,还提供现金管理服务、流动性管理服务和货币市场业务等,反映出为企业提供全面理财的全新理念。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掌握客户的现金流动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商品流动服务和资金流动相关服务,如外汇交易、票据买卖等,为客户设计和提供相应的现金管理产品。此外,许多银行正向更高层次公司财务管理服务过渡,逐渐实现企业财务服务为主的业务模式,并以此作为维护客户关系的主要手段;

第三、资金流动服务。目前其在美国银行对公业务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反映美国银行已完成从提供信贷服务向提供非信贷服务转变的完成,从提供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向资本市场业务转变的完成。资金流动服务主要包括资产托管、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从而将公司业务推向了更高层次。

第三节美国银行公司业务中间收入发展经验与启示

公司业务结构转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一直以来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点之一。与历来奉行全能银行制度的欧洲不同,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经历了从管制到放松,从分业到混业的变化,其中间业务是一步一步中间摆脱种种束缚,最后不断深化,到最后的高度发达,从规模总量、产品功能、到服务质量和利润贡献均领跑全球银行业。总结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经验,能给当今的中国政府、中国的银行业监管部门以及中国各银行带来许多启示。

(一)利率市场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先决条件

利率市场化通过引起压缩存贷款利差,客观上迫使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统一了市场利率,沟通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不同市场的不同金融产品价值内涵可以进行比较,资金可以自由流动,银行有了更大空间去发挥自身在专有知识、信息、设备和资本方面的优势。同时,避险已经作为现代银行经营主题之一,银行需要在信贷市场以外的金融交易中寻求风险补偿和抵消,利率市场化开放了不同市场,银行的风险转移便成为可能,为银行风险类中间业务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在联动机制下,高等级的信贷类和风险类中间业务又反作用于传统型的收费类中间业务和其它业务,带动了新一轮业务增长。因此,利率市场化引致了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竞争结构的变化,如一只背后的推手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混业经营金融体制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充分条件

自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屡次颁布放松金融管制的法案,最终废止了自1933年起实行了长达三分之二个世纪的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跨界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整个金融市场的通道被打开,银行可以进行金融创新的空间急剧膨胀,衍生工具推陈出新,并以此为基础再次派生延续产品,中间业务的发展潜能获得极大释放。从金融管制放松到混业经营体制的确立,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法律上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