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美银行的较量:中美银行经营管理比较
3387300000003

第3章 中国和美国的金融体系(2)

(二)中国金融市场

总体上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成熟度比美国金融市场要低,因此在市场规模,交易工具等等方面都要落后于美国,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极快,许多指标都已达到全球前五的水平,尤其是经过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国金融市场的良好表现以及审慎稳健的态度,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金融市场可主要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第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监督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职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市场管理办法和规定,对市场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拟订市场发展规划和推动市场产品创新等。中央结算公司和同业中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债券托管、结算服务以及交易中介和信息服务,同时负责对债券交易、结算进行实时监测和监督。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法人及其授权分支机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基金等契约型资金等投资主体;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和中信公司等筹资主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人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截至2010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2.8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4.5%。第二、股票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道路,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投资者积极性不断提高,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股票市场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仍较为明显。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统计,截至2010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7165亿美元,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13114亿美元,沪深两所总市值为40279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3%。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44962亿美元,成交额为全球第三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35725亿美元,成交额全球第五位。第三、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是,许多品种交易量居世界前列,如2010年,上海期货交易所铜、铝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锌、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一,大连商品交易所豆油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豆粕、玉米和大豆期货的成交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保持世界第一,棉花和早籼稻期货的成交量跃居世界第一,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因参与者以国内为主,因此其国际影响力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符。第四、黄金市场,当今的黄金市场可分为商品性市场和金融性市场,商品实物黄金交易额不足总交易额的3%,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黄金金融衍生物。也就是说,黄金金融衍生物的交易才是市场的主流。而目前中国的黄金市场还停留在以实物商品交易为主的阶段,2010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6052吨,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4.4%。

第三节中国和美国的金融监管

金融是高风险的行业,这个行业的风险是由其自身的市场风险和体制性风险组成,而这些风险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周期性,社会影响很大。20世纪的后半叶,在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也有明显增加,这使得金融风险的产生更加容易。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他也会给各国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如此,各国仍在不遗余力地发展金融市场,获得更多金融资源。为了避免这把双刃剑的有害部分,它们都在努力制定调整金融市场的规则,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各国通过遵循这些法律规则行事,力图将金融市场中的不安定因素减少到最低,最终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

(一)美国金融监管体系

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这部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彻底终结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美国金融业开始走入混业经营、伞状监管模式的新纪元。与旧的金融监管体制作比较,这种模式很好地将原来机构监管转化为了功能性监管,即对于拥有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由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和州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其相应的业务或功能进行监管,包括制定各自的监管规章、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行使各自的裁决权等;同时,由美联储担任“牵头监管者”,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总体监管。目前美国主要金融监管机构是联邦储备体系、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州银行当局。美国法律制度对各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各机构之间只有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才可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安全。

第一、联邦储备体系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储备体系的这三个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使监管职责,同时相互间密切配合,做好沟通和协作工作,使联邦储备体系美国中央银行体系可以高效运行,促使美国金融业的安全运行;第二、货币监理署其职责主要是监管美国银行体系中的国家银行,行使对国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的权力。其具体监管工作还包括制定行政法规和条例,对国家银行的违法乱纪行为做出相应的行政处分,同时对有责任的国家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严重违法行为做出相应的处分;第三、州银行当局是负责监督管理州银行的金融活动,由于美国实行双重银行体系,因此对银行的监管也是两种监管体制,货币监理署主要对国家银行设立进行审批,各州的银行当局对本州辖内的银行进行审批,同时还负责监管本州辖内的其他金融机构;第四、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是美国国会建立的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通过为存款提供保险、检查和监督金融机构以及接管倒闭机构,来维持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公众信心。FDIC成立于1933年,监管对象是商业银行等储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银行的存款人提供最高额为10万美元的保险,检查被保险银行的账目,管制被保险银行拥有的各种资产。

美国实行伞状+功能型监管模式尤其特定的原因,是美国在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大背景下,为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所及时调整的金融监管体制。它一方面可以克服原来分业监管模式下导致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的问题,创建了一个更利于各部门沟通协作的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保持了伞状分业监管的形式,克服了统一监管模式的减少监管竞争导致权力膨胀、诱发道德风险等缺陷。伞状+功能型监管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它既克服了纯粹的分业机构监管所带来的问题,同时也克服纯粹的功能监管导致的监管分割、分割集团等问题。将两者的结合起来使他们有利的方面最大的程度发挥出来,同时又最大限度克服了他们单个实行所带来的弊端,在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之间求得平衡。比起分业监管模式来说,伞状加功能型监管模式更符合金融全球化的要求,与分业机构监管模式相比,后者由于法律规定得过于严格而显得僵化,面对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的今天,前者更适合今天的金融市场。伞形监管者可以向功能监管者提供指导,交流信息,使其尽量减少对法定监管对象之外的集团其他的检查,减少重复监管、降低集团的合规成本。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模式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即为了履行政府监管职能而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由不同的监管当局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实施监管的一种金融监管方式。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同时财政部、审计署也担负着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在监管体系中负有协调职责,起到主导作用,主要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使金融市场可以稳定健康的发展。中国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以大银行业为口径,银监会成立了监管一部、二部、三部、合作金融监管部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自上而下相应设立了省局,市分局、县(市)办事处体制。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负责证券、期货、基金和保险业的监管;内部设立了相应的监管部室,自上而下则建立了相应会、局(省、市、计划单列)的体制。银监会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着重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负责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这种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表明,除中央银行负责宏观调控外,其他几个监管机构都是集中于相对行业的微观规制层面。选择这种监管体制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并及时达到监管目标,有利于提高“机构监管”的效率。几个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促使金融市场的得到有效监管。我国法律还要求金融行业本身要实施自律监管,如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银行公会、证券公会、保险公会都是行业自律监管机构,他们分别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业进行自律监管,是政府金融监管的重要补充。

我国目前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在建立在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从其实际运行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在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它不仅统一了监管框架,加强了监管专业化,提高了监管效率,而且还有利于中央银行更加有效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但是,近几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迅猛,金融业开放加快,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