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的金融霸权和银行的国际化
1、美国政府对本国银行国际化的帮助
20世纪初,以花旗银行为首的美国银行业开始从事跨国经营活动。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跨国国民银行,花旗银行的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政策的支持。从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立法和法规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政府力图促进美国银行向国际方面扩张的意图。正是以强大的母国为依托,花旗银行才能开拓国际更大的发展空间。“门户开放”是花旗银行走出国内的重要诱因。凭借美国以资本输出为目的的新殖民主义政策,花旗银行抓住契机,陆续在海外设立分行。“马歇尔计划”又促使花旗银行在西欧大展拳脚。到了60年代,花旗银行已经在全世界跨国银行业拥有明显优势。为了加强美国银行的国际地位,1970年,美国修改了《银行持股公司法》,规定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可从事国际活动。1978年又通过了《国际银行法》。美国政府的这些银行立法,是花旗银行能在20世纪末荣登全球金融霸主地位的必要条件。
2、美国的金融霸权和花旗银行国际化
当代国际关系领域,除了军事和经济霸权外,金融霸权越来越成为诸多国家所追求的目标。20世纪末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及亚洲金融危机给人们巨大震惊,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霸权成为必须面对的国际问题。金融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是目前唯一的金融霸权国。正如列宁在《战争与革命》中曾深刻的预见到,美国要想称霸世界需要两样东西——美元和银行。跨国银行与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的核优势一道,共同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础。
在美国极力角逐金融霸权的过程中,作为历史悠久的跨国银行,花旗银行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执行者、代言人。花旗银行的发展与美国金融霸权地位的确立是相辅相成的。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通过控制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条件,对国际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以牟取暴利或实现其他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
从金融霸权的时代特征分析,金融霸权是构建在军事、经济霸权上的,并以后二者的发展作为基础条件。在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英国曾占据着金融霸权地位。作为当时最大的工业强国、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以及凭借着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英国支配着国际货币秩序,操纵着弱小国家的金融命脉。一战后,由于英国的日渐衰落,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形成了一个金融霸权真空,出现了30年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和经济大萧条。二战后,美国凭借战后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来看,美国从稳定汇率、对外援助和自由贸易三个角度勾勒了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框架。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中,美国可以充分享受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成了关键的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美国跨国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凭借着“美元”这一争霸世界的有力武器,美国的银行界发展势头迅猛。20世纪50年代,花旗银行业已发展成为美国重要财团之一,是战后兴起的东部大财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加速了花旗银行在金融领域的扩张。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国20世纪金融霸权的转折点。面临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为了赢取新的世界金融霸权地位,于90年代初开展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并购活动。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的金融机构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又重新夺得了世界金融霸权的地位,其标志就是美国的花旗银行重新在国际跨国银行业登上了霸主地位。花旗银行成为世界金融实力最强的跨国银行,打破了欧洲和日本控制下的两极格局,又一次在美国确立金融霸权之路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20世纪后半期,花旗银行的拓展空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全球政治、经济新的发展趋势,花旗银行充当美国金融霸权的工具,主要包括: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性活动,牵头银团贷款,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渗透。
综上,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地位为美国银行包括花旗在全球拓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跨国银行也成为美国角逐金融霸权的急先锋,成为美国金融霸权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它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第六节我国银行国际化分析
(一)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的必要性
国际化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有利选择,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市场现状,中国商业银行更应将国际化发展作为未来的重要战略目标。
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国内经营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盈利增长空间面临收缩。中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也逐渐侵入传统商业银行领域,市场竞争渐趋激烈。此外,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性脱媒、技术性脱媒的加重,使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依赖的传统存贷款业务面临着不断收缩的趋势。第二,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海外发展势在必行。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大量跨国业务的开展,使得中国各商业银行都在加紧对外扩张,再加上全球银行业的开放格局以及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全方位竞争,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第三,“走出去”的国内企业迅速发展,需要国内商业银行的鼎力相助。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余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步伐远远赶不上国内企业。
中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化发展条件,但同样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寻求一条不同以往,不同于国外商业银行传统海外发展模式的独特发展路径。
(二)我国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由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固有的阶段性,同时根据区位优势和当前的实际,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可采取以下目标市场选择:第一步是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抓住这些国家和地区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有利时机率先进入这些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以获得竞争优势。第二步是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制宽松,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都较低,并且能够及时把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脉搏。第三步是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政治经济尚不稳定或者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地区正处在调整和改革中,短期内中国不可能在这些地区广泛扩展银行分支机构,但是,应该选择有利的时机,选择政治相对稳定、同中国经贸关系密切、转轨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的国家或地区的一些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第一,将香港作为迈向国际市场的跳板。目前不少国内大型已经开始了这一步的实行。香港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拥有相当成熟的金融市场,而且市场规范、法规完备、监管严格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目前我国银行在香港市场的发展已取得相当进展,其中,中国银行旗下于2001年重组上市的中银香港已成为香港市场的主流银行。总体来看,香港市场是目前我国银行海外业务发展规模最大也最具潜力的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将香港作为并购的练兵场,并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扩大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
第二,将东南亚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地区。首先,东南亚地区是华人密集的儒家文化辐射地区,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及阻力较小,并购成本较低,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当地进行并购和整合。其次,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为相互间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发展在东南亚的国际化经营能更好地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服务,更好地实现“客户追随”策略。此外,中国国际影响力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也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东南亚进行国际化经营有利。
第三,试探进入欧、美、日、澳市场。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我国经贸和投资关系密切,但其市场法律法规健全,进入门槛较高,加之市场已趋于饱和状态,因而要在现阶段在这些市场获取一席之地实属不易。但是,伦敦、纽约这些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提供许多灵活的政策,以及丰富的银行信息和学习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因此,可考虑实行“客户追随”策略,以服务我国对外投资企业为主,小规模进入当地市场,做好前期市场观察工作,为后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
第四,适当考虑巴哈马、巴林、巴拿马、东欧等新兴国际金融市场。这些金融市场不仅提供了许多优惠灵活的政策,有利于银行降低成本,扩大盈利,而且还为银行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