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9.5.1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状况
国内学者较早系统探讨金融生态问题的是周小川2004,他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作了题为《完美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的演讲,分析了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并对金融生态进行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分析。之后,张鹏、姜玉东2005将金融生态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叶德磊2006认为金融生态圈与金融生态环境不应被混淆,前者能更深刻地揭示和刻画金融体系中各构成部分之间彼此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并指出我国目前的金融生态圈存在系统性缺陷,金融种类不符合现代金融良性循环的要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子体系,共设计了127项指标。定量指标设计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3个目标层、14个准则层,计90项指标;定性评价包括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状况等四项标准,计37项指标。借鉴课题组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考虑到所列出的指标较多,这里则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指标进行衡量描述,它们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中的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率、金融资源水平指标中的金融机构利润率,以及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指标中的银行不良贷款率。
1、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率
通常,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是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包括定期增长率、环比增长率、总量增长率、人均产出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等。这里,我们使用历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进行说明。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6元增长到2007年的13786.0元,增长了39.1倍;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4元,增长了30.0倍。但是,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速表现的更为显著,近30年中只有10年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主要还是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事实上,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这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滞后于城镇地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支农措施,这种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
2、金融机构利润率
金融机构的利润率可以反映一个金融机构的总体盈利水平。作为银行的三大目标之一,盈利性的高低是各银行的最终追求目的。2002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为0.34和28.97亿元,均远远低于同年的中国工商银行(61.74亿元)和中国银行(95.09亿元)的净利润。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的181.6和2.13倍,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二者的279.7倍和3.28倍。2008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上升至12.01和515.91亿元,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上升到1115.51和771.82亿元。同时,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的92.9倍和2.2倍,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是二者的64.3倍和1.5倍。
此外,从历年各银行净利润率来看,2002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为万分之0.45和万分之9.73,也远远落后于同年的中国工商银行(万分之13.04)和中国银行(万分之33.32)的净利润率。2008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上升至万分之12.01和万分之73.57,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率分别高达万分之114.32和万分之127.07。
3、银行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银行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反之,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5.12%,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92%,工商银行的为21.16%,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5%和26.73%,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五大银行中最高的;2005年,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有效运行下,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4.62%,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84%,工商银行的为4.69%,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分别为10.2%和26.17%。2006和2007年,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有效运行下,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79%和2.74%,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分别为7.65%和6.29%。
9.5.2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建议
1、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经济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和依托,没有好的经济水平,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首要之举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可以从加大农业补贴、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加强针对性职业培训和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农业补贴。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工业和其他产业腾飞的重要根基。过去,我们以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大力发展了工业。如今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补助力度,包括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与服务支持政策等。
第二,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城乡劳动生产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均取得了很大的提高。计算结果显示216,1978年的农村劳动生产率为0.043万元/人,2007年农村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到1.945万元/人,是1978年的45倍。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劳动生产率也取得长足的进步。1978年的城镇劳动生产率为0.244万元/人,而到了2007年提高到了5.345万元/人,是1978年的近22倍。但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却由1978年的0.201万元/人增加到2007年的3.400万元/人217。
第三,加强针对性职业培训。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其目的主要是将“60后-90后”四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工进行有效地分层,这就要求在给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背景、不同技术水平的个性化的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培训工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只有一份教材、一个模式。要大力发展民办职教,加大对各种渠道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其次,开展培训的乡村和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培训过程的协调、服务和监管,深入了解和指导培训开展的情况,并及时记录参训人员的反馈意见、跟踪受训效果。按照财政监督、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经办部门使用的原则,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制度。
第四,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条件。由于各地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园区和乡镇企业逐步崛起,已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本地自我吸收的态势。同时原来流出的打工农民积累了一定资本和经验,产生了返乡创业、就业的愿望。相关政府部门要出台扶持政策从创业培训和后续扶持、收费减免、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几方面入手,积极为农民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服务,不断提升农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实现从输出农民到输出岗位的跨越,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现代金融服务离不开通讯、电子、网上支付等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设施,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同时,借助这样的系统,还可以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信息成本,使金融机构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扩大服务范围。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3%),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西部地区2367个,中部地区287个,东部地区291个。其中有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分布在20个省(区、市)。针对农村存贷款户数杂、笔数多,农户数据收集、信贷档案建立和贷款跟踪等管理工作复杂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农村市场征信系统,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加快农村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进程,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218。
3、加强城乡金融市场互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金融活动没能形成市场,银行只不过是一个政府有计划分配资金的工具,政府在利用这个工具的同时,还不断地对其进行了组织上的改造。1979年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虽然逐渐形成,但直到1997年底,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采取了约束和抑制政策。政府在扶持农业的意识下,实行信贷配给和信贷补贴制度。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不但没能形成农村金融需求群体的资金自我良性循环机制,还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中国农业银行多年亏损,50-60%的农村信用社亏损,30-40%的农村信用社甚至出现资不抵债。219城乡金融市场的分割使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严重缺乏,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工作基本没有得到开展。可见,城乡金融市场的分割弱化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使农村经济主体无法享受与城市经济主体平等的融资机会。笔者认为,当前应该逐步加大城乡金融市场的互动,鼓励城市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信贷市场,及时缓解农村信贷支持的“贫血症”,为满足农民消费升级、扩大消费信贷客户群体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