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松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陈雨露、马勇:《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年。
[6]宫希魁:《劳动生产率问题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
[7]郭家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8]韩红:《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及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9]蒋定之等人:《中小金融机构案例风险防控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10]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1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12]李镇西:《微型金融: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13]廖星成:《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报告》,新华出版社,2005年。
[14]刘鸿儒:《简明金融词典》,改革出版社,1996年。
[15]刘进宝、何广文:《中国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风险度量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16]罗伯特,莫顿:《金融学》,欧阳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二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18]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王国良、褚利明:《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20]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1]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
[22]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3]吴晓灵、焦瑾璞:《中国小额信贷蓝皮书2009-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24]谢玉梅:《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5]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26]杨德勇:《金融效率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
[27]尹希果:《计量经济学原理与操作》,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应寅锋、赵岩青:《国外的农村金融》,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29]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30]张伟:《微型金融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31]张元红等:《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32]赵崇生:《基于金融效率理论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2006信贷政策调研与金融市场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34]周晔:《金融风险度量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
[35]朱乾宇:《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影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6]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经济问题,2005(10):第49-51页。
[37]百度文库:《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市场分割的制度分析》。
[38]包群等:《关于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偏低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4(3)第35-42页。
[39]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6):第99-110页。
[40]陈明、安虎森:《从城乡金融市场二元分割看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改革》,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7):第32-35页。
[41]陈秋玲等:《金融风险预警:评价指标、预警机制与实证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第127-144页。
[42]陈守东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第36-48页。
[43]陈松林:《金融风险生成机理与化解》,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4):第26-30页。
[44]《村镇银行发展动态》,2012(2)。
[45]丁忠民:《村镇银行发展与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研究——以城乡统筹试验区重庆市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7):第49-53页。
[46]杜朝运、范玲玲、毕柳:《我国小额信贷利率问题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5):第33-37页。
[47]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中国农村经济,2004(8):第12-19页。
[48]杜晓山:《印度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借鉴》,现代经济探讨,2005(5):第37-41页。
[49]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财贸经济,2000(7):第32-37页。
[50]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5):第17-29页。
[51]傅强、刘远举:《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与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率》,金融论坛,2007(3):第33-37页。
[52]傅铭深、米运生:《金融自由化、非对称调整与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当代经济科学,2010(2):第38-44页。
[53]顾海峰、奚君羊:《金融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4):第49-58页。
[54]何大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7):第59-67页。
[55]何广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全面推进》,银行家,2008(1):第24-25页。
[56]贺思辉、王茂:《小样本下的金融风险测度的技术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5):第341-345页。
[57]滑冬玲:《转轨国家制度与金融自由化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6(1):第109-117页。
[58]黄达:《由讨论金融与金融学引出的“方法论”思考》,经济评论,2001(3):第56-60页。
[59]贾立、王红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0(10):第40-49页。
[60]江涛:《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实证研究》,财会研究,2006(3):第9-10页。
[61]焦瑾璞:《创造微型金融规范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金融,2010(3):第73-74页。
[62]黎翠梅、武蔷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财经论丛,2010(6):第42-49页。
[63]李波:《对微型金融的认识及发展建议》,武汉金融,2009(3):第47-48页。
[64]李明贤、周孟亮:《我国小额信贷公司的扩张与目标偏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12):第58-64页。
[65]李晓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研究》,学术论坛,2009(8):第96-100页。
[66]李新生、谢元态:《关于农村资金流失的实证分析及理论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6):第27-30页。
[67]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第44-49页。
[68]刘淑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困境与破解——以青海省大通国开村镇银行为例》,青海金融,2010(10):第17-19页。
[69]刘文璞,张保民:《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在中国扶贫中的实践》,中国贫困地区,1997(1):第41-44页。
[70]刘锡良,洪正:《多机构共存下的小额信贷市场均衡》,金融研究,2005(3):第68-79页。
[71]柳松、邹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与防范化解》,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第168-172页。
[72]罗荷花、李明贤:《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中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第40-42页。
[73]罗建华、申韬的《印度微型金融机构(MFIs)灾害风险管理经验与启示》,东南亚纵横,2009(7):第80-84页。
[74]绵阳市金融学会课题组:《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初探——基于绵阳富民村镇银行的案例剖析》,西南金融,2008(3):第34-36页。
[75]秦池江:《把握政策不离方向抓住机遇开辟市场》,第三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76]史建平、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绩效与出路》,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第21-26页。
[77]石俊志:《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7(10):第4-9页。
[78]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79]孙琳:《关于发展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思考》,世界经济情况,2006(14):第5-8页。
[80]孙玲:《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与传导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0(1):第69-71页。
[81]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软科学,2010(3):第69-74页。
[82]汪三贵、李莹星:《印尼小额信贷的商业运作》,银行家,2006(3):第110-113页。
[83]王家传、冯林:《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营运成效与发展方略:以山东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1(7):第54-61页。
[84]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第60-65页。
[85]王婷:《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研究——基于2000-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经济问题,2010(10):第22-28页。
[86]王修华、谢朝华:《西方金融结构理论的演进与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8(4):第38-41页。
[87]王燕、杨文瀚:《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进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第194-196页。
[88]王毅:《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金融研究,2002(1):第82-92页。
[89]王永仕、刘华:《发展我国农协组织的现实意义及实践要求》,农业经济,2003(7):第2-3页。
[90]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3(7):第13-20页。
[91]温红梅、韩晓翠:《基于VaR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的度量与实证》,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第3-9页。
[92]温涛:《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93]温涛:《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前理论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第3-7页。
[94]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9):第30-43页。
[95]吴国宝:《农村小额信贷扶贫试验及其启示》,改革,1998(4):第87-94页。
[96]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金融研究,2010(5):第58-68页。
[97]吴少新等:《基于DEA超效率模型的村镇银行经营效率研究》,财贸经济,2009(12):第45-49页。
[98]吴言林、陈崇:《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来自于江苏省的实际样本数据分析》,学海,2010(4):第96-102页。
[99]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第1-13页。
[100]谢升峰:《微型金融与低收入群体信贷——理论及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解析》,宏观经济研究,2010(9):第49-53页。
[101]谢升峰:《微型金融与低收入群体信贷》,宏观经济研究,2010(9):第49-53页。
[102]谢欣:《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草尖金融》,银行家,2008(6):第110-113页。
[103]辛德树等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金融风险防范研究》,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9):第30-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