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水世界:水族万象
3403600000002

第2章 美丽的海洋棘皮动物(1)

棘皮动物成体大都呈辐射状对称,具有内骨骼、体腔和特殊水管系统的海洋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因为表皮一般都有棘,故名棘皮动物。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从潮间带到万米深海沟均有其成员。大多数为典型的狭盐性动物,半咸水或低盐海水中很少见。体外无特殊的覆盖层,它们对水质的污染很敏感,被污染了的海水中棘皮动物很少。棘皮动物的再生力一般都很强,腕、盘或其他外部器官损伤或断落后均能再生。

色彩斑斓的海星

门:棘皮动物门

纲:海星纲

目:显带目

科:海星科

海星体扁,呈星形。现存1800种。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浅海底沙地或礁石上,以浮游生物为食物。

“足”最多的海洋生物

海星与海参、海胆同属棘皮动物,棘皮动物通常有五个腕,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四个或六个,最多的甚至可以多达40个腕,一般在这些腕下侧并排长有4列密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获猎物,又能让自己攀附岩礁,大个的海星有好几千个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体下侧中部,可与海星爬过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海星的体形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多的颜色是橘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

海星有一种特殊的再生能力,它们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都能够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因此,某些种类的海星通过这种超强的再生方式演变出了无性繁殖的能力,它们就更不需要交配了。不过大多数海星通常不会进行无性繁殖。

海星怎样捕食

据了解,由于特殊的身体构造,所以海星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偶尔它也会吃珊瑚和海胆。海星的消化能力很强,它能将胃从嘴里吐出来,直接选择食物,将自己要吃的部分卷住,然后连同胃一起缩进肚子里。为了更加精确地捕食到自己的“猎物”,海星常采取缓慢迂回的策略,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获物在其体外溶解并被其吸收。海星的食量很大,一只海星幼体一天吃的食物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一倍多。

聪明的蛇尾

门:棘皮动物门

纲:蛇尾纲

目:蛇尾目

科:蛇尾科

蛇尾一般有5个腕,与体盘区分明显,细而多棘,有的有分枝,易脱落,但能再生。蛇尾一般体盘较小,口在腹面,有5齿,无肛门。它的管足主要是用来感受光和气味。取食时,用一腕或数腕伸入水中或泥面,用其他腕固定身体。主要食腐肉和浮游生物,但有时也捕捉相当大的动物。蛇尾能作痉挛式运动,但通常停在海底或海绵、刺胞动物身上。

蛇尾如何进食

蛇尾的摄食器官主要是腕和口部的触手,它主要是靠吃一些有机物质的碎屑和一些小的底栖生物,如硅藻、有孔虫、小型蠕虫和甲壳动物等为生。蛇尾的运动主要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与海底的摩擦作用来完成的。常见的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遵循一个腕的方向前进,即一个腕向前进,其余4个腕向后倒退;另一种是两个腕向时向前进,其余3个腕向后退,蛇尾顺两个腕中间的合力方向前进。

蛇尾分布广泛,是现存棘皮动物大家族中成员最多的一支。据统计,全世界海洋中约有1800多种蛇尾类棘皮动物,我国沿海就有百余种。因为它们腕的形状和运动姿势很像蛇的尾巴,故得蛇尾一名。

蛇尾“自我防卫”的本领

和壁虎之类的动物一样,蛇尾的腕很容易断,人们在海边采集蛇尾时,稍有不慎就会把它的腕掐断。其实这并不是蛇尾脆弱,而是它有很强的“自切”和再生能力,尤其是腕很容易“自切”和再生,因此甚至有人将它称做“脆海星”。蛇尾的“自切”是御敌的巧妙办法,凭借断掉部分腕足来换取整体的生存。失掉的部分,不久又会重新再生出采,所以蛇尾类的“自切”和再生是它们得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它们的体盘损伤或失掉后也能够再生出来。

海洋中的稀世珍品

门:棘皮动物门

纲:海参纲

目:手目

科:海参科

海参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生存在地球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在海底中生存,多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它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地海洋中。

海参的特征

海参整个身体呈圆筒状,长度在10~20厘米,也有特别大的海参可以达到30厘米,它的颜色一般都比较偏暗,浑身长满肉刺。海参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许多种海参有从口到肛门的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的触手,用于捕食或掘穴。

对于海参生存的环境,是有一定讲究的,一般来说,它常生活在2~40m深的海底,一般适应水温为0℃~28℃,盐度为28‰~31‰,水温高于20℃时夏眠,饵料以泥沙中的动植物碎屑和底栖硅藻为主,繁殖期在6~7月,只要具备了以上条件,海参不但会很好地生存,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另外,海参具有能从肛门放出内部器官的特异功能,为了保护自己,它会引诱其他生物将其内脏吃掉然后趁机逃跑,过不了多久它还会再生出新的内脏。有许多海参能放出对小动物致命的毒素,但经调查,对人并无生命危险。

海参的分布

关于海参的分布,可以说是非常广泛,它在中国的多个海域均有分布,仅中国南海产的种类便有30多种,其中西沙群岛居多,在温带海区,海参的主产地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主。

海参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在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珊瑚礁内栖息的种类特别多。有的裸露,有的隐藏,有的钻在沙内,有的品种仅见于珊瑚礁内。摄食非常有规律。

海参的特异功能

有人做过实验:用针线或铁丝穿透海参肉体,打上死结。过了一段时间,海参就会将异物魔术般地排出体外,而肉体却不留任何痕迹。

除此之外,海参能预测天气,当风暴来临前,它会提前躲到石缝里。有经验的渔民利经常用这种现象来预测海上风暴的情况。

“参中之冠”的刺参

门:棘皮动物门

纲:海参纲

目:楯手目

科:刺参科

刺参是海参的一种。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刺参科的主要种类有绿刺参、花刺参、梅花参和刺参。在刺参种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当属黄海、渤海产的刺参,被称之为“参中之冠”。

初识刺参

刺参呈圆筒状,长度约在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

刺参的肛门偏于背面,皮肤粘滑,肌肉发达,身体可延伸或卷曲。体形大小、颜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喜欢栖息在水流平缓、无淡水注入、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昼伏夜出。刺参的再生能力很强,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

刺参的奇特功能

刺参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刺参,为棕色或淡蓝色;而当它们移居海藻、海草中时,则变为绿色。刺参的这种体色变化,可以有效地躲过天敌的伤害。除此之外,当刺参遇到天敌偷袭时,还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让对方吃掉,而自身则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得无影无踪。

当然,没有内脏的刺参不会死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一副新内脏。不仅如此,刺参的再生修复功能也是很强的,假如你将刺参切为数段投放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生成一个完整的刺参。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领,当条件适宜时,能将自身切为数段,过一段时间后,每段又会长成一个海参。刺参的这种再生修复功能一直是医学、生物学领域研究探讨的热门问题。

海参中的“极品”

刺参本身就比较珍贵,据说它是我国二十多种食用海参中质量最好的一种,烟台是刺参最重要的产地之一,最有名的是长岛的海参。关于“烟台海参”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清朝。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在《梅村集》卷十曾云:“海参,产登莱海中。”其著名的《海参》诗,诗云:“预使井汤洗,迟才入鼎铛。禁犹宽北海,馔可佐南烹。莫辨虫鱼族,休疑草木名。但将滋味补,勿药养余生。”进一步明确贡品出自现蓬莱以北海区,即现在的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