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仓警醒紫禁城
日本使团的欧美之行
1872年2月25日,华盛顿火车站炮声隆隆。
一帮黄皮肤的亚洲人走出车厢,踏上了美国人铺的红地毯。身穿笔挺军装,戴着白手套的美军仪仗队奏响了礼曲。一行美国外交部人员手捧鲜花,笑盈盈地跟亚洲人握手致意。一阵寒暄后,亚洲人在美国人的引领下直奔国务卿会客大厅。
美国国务卿汉密尔顿·菲什(Hamilton Fish)上前和走在最前面的亚洲人握手:“对岳君,欢迎你来到美利坚合众国。”对岳,全名叫岩仓具视,是日本明治天皇王政复古的核心人物,对岳是他的字号。岩仓具视此时是日本明治王朝右大臣,位列三公,这一次率领使团出访欧美,美国是第一站。
日本的皇权制度一直笼罩在幕府的阴影中,直到1868年岩仓具视联合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一干人马发动倒幕运动,才真正结束了长达700多年的幕府制度,日本天皇才真正恢复王政。身为倒幕运动功勋的岩仓具视迅速成为日本政府的执政大臣。
1869年6月,日本政府顾问、美籍传教士威尔贝克(Max Verbeck)找到了岩仓具视的部下大隈重信,建议日本政府派遣高级官吏亲赴欧美考察西方文明,学习西方发展模式。大隈重信将情况反映给岩仓具视,可当时幕府余孽活动猖獗,南方士族叛乱不断,岩仓具视只好将威尔贝克的建议搁置了。
1871年春,时任副部级干部、工部大辅的伊藤博文提议派出欧美考察团。那个时候大隈重信已经调任主抓财政的大藏省,担任分管财税改革的大辅,跟伊藤博文一样也是副部级,他向主管财政的大久保利通提议,1872年7月将是《日美友好通商条约》重新修订的期限,政府应该派出使团赴欧美修约,并考察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
岩仓具视将大藏省、工部等多个内阁大员的建议向明治天皇进行了汇报,新政府决定派出使团与西方列强谈判,重新缔结平等的新约,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岩仓具视还希望利用修约机会,考察西方经济发展模式,为日本新政寻求出路。
1871年11月20日,日本明治天皇决定派遣由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4人为特命全权副使,由大藏、工部、外务、文部、司法和宫内省的官员51人组成岩仓使团,出使欧美。岩仓使团还在华族和士族中选派了59名留学生随行。
岩仓具视跟汉密尔顿·菲什提出修约一事,汉密尔顿·菲什两手一摊,很无奈地告诉岩仓具视:“对不起,对岳君,很欢迎你的到来。但是修约事关两国外交,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你是修约大使,那需要日本天皇出具的国书跟全权委任状,但你现在只是日本考察使团的特命全权大使。”
汉密尔顿·菲什的说辞令岩仓具视很是尴尬,立即下令大久保利通跟伊藤博文回国取国书跟委任状。岩仓具视逗留美国期间,受到美国总统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在白宫的接见。
格兰特在白宫为日本使团举行了盛大的招待宴会,岩仓具视再度向格兰特交涉修约事宜,提出恢复关税自主权、废除领事裁判权等建议。格兰特马上将岩仓具视的问题推给了菲什。菲什之前曾退出政坛20年,是个极端的保守分子,他跟岩仓具视说,美国归还日本的关税自主权可以,先决条件是日本要开放内地。
当大久保利通手握国书跟新的授权书赶到华盛顿的时候,格兰特正身陷联合太平洋铁路股票受贿案旋涡。当时格兰特正在谋求1872年总统大选的连任,为了洗清贿赂案,根本没有时间跟日本人磨牙。大久保利通到达华盛顿当天,格兰特政府宣布终止跟日本的修约谈判。岩仓具视一行人眼睁睁看着美国人拂袖而去。大久保利通一行只能望着远去的美国人发呆。木户孝允在日记中沮丧地写道:“彼之所欲者尽与之,我之所欲者一未能得,此间苦心竟成遗憾,唯有饮泣而已。”[1]
格兰特政府的强权深深地刺激了岩仓使团:弱国无外交。岩仓使团转道欧洲,英国外交大臣格兰威尔得知日本人在美国的遭遇,对日本岩仓使团的态度更加强硬,不仅拒绝了日本提出的恢复关税自主权的要求,还变本加厉提出一大堆不平等的条件,令木户孝允再度悄然落泪。
格兰威尔的颐指气使令岩仓使团怆然涕下,不过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对使团一行倒是热情周到。岩仓使团抵达英国后,巴夏礼回到国内给使团当起了向导,带领日本人参观纽卡斯尔、谢菲尔德等新兴工业城市,向使团介绍英国在蒸汽机时代的现代化蜕变。
岩仓使团转道德国,当时整个德意志帝国处于亢奋状态,首相俾斯麦生擒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岩仓使团抵达德国后,德国外交部人员领着日本人参观克虏伯工厂跟西门子电机制造厂、兵营、学校、博物馆等。德国的克虏伯大炮让日本人大开眼界,日本的武士跟菊花刀在克虏伯大炮面前,那就是炮灰,有了这样的大炮还担心列强欺凌?
德国的工业产业令岩仓使团大开眼界,木户孝允给日本分管文化教育的文部省官员写信,信中对西方的学校和工厂是“痴笔难尽”,“如果对后人子弟的行为,不予以格外重视,那么日本国家的保安是没有指望的”。“为了防范10年后的弊病,只有兴办真正的学校”。因为“我国今日之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我国今日的开化不是真正的开化”,“日本人绝非与今日欧美之人有异,唯在学与不学”。
身为政治局委员的木户孝允观察得很仔细,他从踏入美国土地到进入欧洲大陆,就对西方人的开放感到很难接受,尤其是男男女女见面就拥抱,还在脸上亲吻,这简直就是淫秽不堪的举动。
岩仓使团的大久保利通跟木户孝允看问题不一样,他很关注西方的政治体制改革。弱小的普鲁士王国居然能够打败强大的法国,同样是君主制度,可是英国、法国跟德国大不一样。英国的女王可以发号施令,但是国家的管理权限在首相。拿破仑三世集权专制,最后成了阶下囚,巴黎公社一帮农民都能占领都城。德国皇帝一言九鼎,可是首相俾斯麦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决策者。
俾斯麦在柏林为岩仓使团举行了招待会,身为倒幕运动领袖之一的大久保利通,相当期待跟俾斯麦的会面。招待会上,俾斯麦侃侃而谈,从自己出使俄国到游历欧洲,从柏林拜相到大败拿破仑三世,从普鲁士扩张到德意志帝国大一统,听得大久保利通是热血沸腾。
大久保利通在招待会上问计俾斯麦,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强盛?到底是工业富国,还是政治制度决定?俾斯麦对大久保利通的问题很感兴趣,因为之前崇厚使团到欧洲访问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游山玩水,只是在参观工厂的时候总是问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几何,跟生意人一样,俨然不像治理国家的政治家。
“方今世界各国,虽皆声称以亲睦礼仪相交往,然此全系表面文章,实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之所谓公法虽号称保全列国权利之典章,然而一旦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变动;若与己不利,则翻然诉诸武力,固无常规也。”俾斯麦以普鲁士德国的自强之路现身说法,“小国孜孜省顾条文与公理,不敢越雷池一步,以期尽力保全自主之权,然遭其簸弄凌侮之政略,则每每几乎不能自立。是以(普鲁士德国)慷慨激奋,一度振兴国力,欲成为以国与国对等之权实施外交之国。乃振奋爱国心,积数十载,遂至近年始达成所望。”
大久保利通听得如痴如醉,日本的强国之路要在工业上以英国为榜样,在强兵上以德国为楷模,要实现内治以强国,以实力对抗强权,让那种礼仪邦交见鬼去吧。使团成员伊藤博文更是对德国之行用“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形容,他更是提出了开民智,齐心协力于国家公共事务,建设富强之国家的治国策略。
送走了中日两拨使团,俾斯麦一声长叹:“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岩仓使团回到日本陆续制定了《宪法建议书》、《殖产兴业建议书》、《振兴国外贸易建议书》三大政治经济改革方略。那个时候,宋晋挑起的工业改革兴废之争,令整个帝国官场剑拔弩张,日本人的欧美之行消息则令紫禁城震动。
日本对清政府的图谋
直隶总督府灯火通明,李鸿章静静地坐在书房。
一个官员在丫鬟的引领下,朝书房走来。李鸿章站起来将来客迎进书房:“敏斋,有什么动静?”李鸿章口中的敏斋是江苏分管司法的按察使应宝时,这位官员从1860年就开始在上海滩混,是被李鸿章搞下课的那位吴煦大人的门生,跟外国人混得很熟,乃大清帝国少有的国际外交人才。
日本倒幕运动成功后,也学着欧美列强修约,要跟大清帝国修订通商条约。应宝时从1862年开始就跟日本人打交道,是帝国官场的日本通。李鸿章在上海期间,应宝时就是李鸿章安插在洋人圈子里的一枚钉子。在日本修约问题上,应宝时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
“中堂大人,日本天皇派到美国去的使团,中途有两位回到日本了,一位叫大久保利通,一位叫伊藤博文。”应宝时看李鸿章一脸茫然,李鸿章并不知道大久保利通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宠臣,维新政府的大佬。李鸿章听完应宝时的情报,感到太不可思议了,不带国书就去跟美国总统谈修约,日本人怎么能那么荒唐呢?
李鸿章详细地询问了岩仓使团的情况,心里一怔,日本的美国之行看来不是修约那么简单,他们背后一定有一个更大的改革布局。这让李鸿章想起了当年自己带兵刚到上海滩,日本人的观摩团就急迫地要到上海参观。回想起那一次日本人观摩团的上海之行,李鸿章顿感如芒在背。
日本在19世纪40和50年代,跟大清帝国的命运一样糟糕,执掌日本中央大权的德川幕府无能,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强迫德川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甚至阻断了日本跟中国的贸易。幕府中的改革派希望打通同中国的贸易,直接获取中日贸易利益,以此来解决日本的经济困局。
1859年3月,箱馆(今函馆)最高行政长官“奉行”堀织部正等四人,联名向德川幕府提出了向大清帝国派遣使团。堀织部正提交的申请书提出两个重要路线,一条路线是黑龙江河口,另一条是上海与香港。黑龙江河口位于丹东市区沿鸭绿江溯流而上大约40余公里处,这个地方跟隔河的朝鲜青城郡仅有700米的距离。上海跟香港在当时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堀织部正的申请书犹如一枚石子,投在了暮气沉沉的幕府死水之中。德川幕府内部一阵骚动后,申请书石沉大海。到了1861年5月,德川幕府四大名臣之首的小栗忠顺、幕府外交部长冈部长常联合上书,建议派官船前往上海、香港调查贸易状况。
小栗忠顺在1860年曾出使美国,见识了美军的现代化装备,回到日本就立即鼓动德川幕府建立新军,提出了关于兵制、军备、武器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在横须贺建立了日本第一座现代化的兵工厂,试图通过改革改变幕府沉沦的现状。小栗忠顺很快成为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的宠臣。
宠臣的奏折立即得到了幕府的支持,因为小栗忠顺在奏折中强调,上海已经成为欧美列强在远东的商业、交通和军事据点,他们帮助爱新觉罗皇族围剿太平军,可以想象他们的利益之巨大。小栗忠顺希望通过上海这个窗口来近距离地考察欧美现代文明,以及日本邻家中国的真正实力。鉴于上海滩混乱的局势,小栗忠顺建议考察团全面观摩大清帝国情势,等情况调查清楚了再商讨跟中国缔结贸易协议。
1862年5月27日,德川幕府主管财政跟民政的大臣根立助七郎担任使团团长,率领日本政治家和军事家高杉晋作、萨摩藩的海军精英五代友厚和佐贺藩的中牟仓之助等51人,乘幕府官船“千岁丸”号从长崎出发,于6月2日到达黄浦。
高杉晋作在上海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军事情报,他看到上海港口外国商船林立,一队队水兵从军舰上下来执行任务,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只对外国人免费开放。这位当时还只是幕府侍从的年轻人感叹道:上海之势可谓大英属国矣,此次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
一直服役于日本海军的五代友厚,曾经被英国人俘虏,后到英国留学,遍访欧洲各国,回国后力主改革开国。他对高杉晋作说:“尽管太平军有超人之勇,但在少数英法军队面前遭到惨败,今后是新式大炮和军舰的时代。”两人一起去观看英国的新式大炮,看完后,这两位日后的倒幕骨干感叹中国既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因循苟且,空度岁月,不足效法。
五代友厚随后向日本政府提出了详细的改革方略:日本政府设立上下两政院,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强藩联合政权;在经济方面组织“商社”,与上海直接进行贸易;购买外国机械、武器;选派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等;实行军制改革,建立日本新军,按英制改组军队。五代友厚提出的改革方案意在增强经济和军事力量,此人迅速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高级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