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全集)
3407500000082

第82章 黄海血战(3)

成也股票,败也股票

当帝国的子民们为股票而疯狂的时候,有人开始浑水摸鱼。骗子公司大行其道,业绩造假肆无忌惮:“夫招股开矿,未始非生意之一道,乃有假开矿为名。以招股为利。矿苗之旺盛与否犹未可知,而股票已遍行于沪上。指一矿地,延一矿师,乌有子虚,毫无实际,虽甚慧黠,亦多有受其欺而被其害者。卒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而公司股份之法遂不复行。”[33]

报刊舆论曾经鼓动中国商人通过发行股票招募资本,现在又开始唱空大清股市,极尽嘲讽之能事:“西人实事求是,欲集一股分,必先度其事之可以有成,业之可以获利,而后举行。虽或时事不齐,亦有未尽得法之处,然断不至全系脱空,一无影响。华人则不然,竟有所创之业一无头绪,绝少依傍,而预先张大其词,广集股本,以为即日可以创成大业,而其实则全属空谈。”

西方将股票当成强国之利器,可大清帝国的股票却成了骗子的工具。西方公司发行股票是“西人之集公司也,专志于公司”,股票的涨跌“全以公司之盛衰为转移”。可中国股民的炒股行为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卖买股票,无异乎卖空买空,并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分,则无论何如竞往附股,至于该公司之情形若何,则竟有茫然不知者,抑何可笑之甚也。”

“一公司甫集,不问其事业成否何如,一鼓作气,争投股挂号。俄而号额已满,欲购不得,则先放盘以求必得。一人增价,走其后者更不乏人。风声一出,而股票因之而飞涨。”但是,很多商人发现那些招募商股的公司根本就没有商业项目,有的公司连个办公室都没有,“深恐该公司之或有不妙,而急欲推而出之,情愿减价以售于人”,钱庄一抛售,民众立即跟着恐慌性抛售,“遂致减价而亦无人承受”。[34]

金桐万万没有想到,股市只是洋商操纵大清帝国经济的一个道具。

1882年,胡雪岩在江浙搞生丝联盟对抗洋商,洋商加价都拒绝出售,因为他得到一个重要的气象情报,欧洲主要的生丝生产国意大利干旱严重,1882年面临生丝歉收的局面。欧美纺织业主对中国生丝已经情有独钟三百年,胡雪岩坚信欧美商人会在1883年的春天高价购买中国生丝。

胡雪岩囤积生丝后,生丝价格不断上涨,最高达到每磅生丝价格高达17先令4便士。当时上海生丝在伦敦的交易价格只有16先令6便士。

欧美商人不远万里到中国做生意,大宗交易主要为生丝、茶叶、瓷器,其中生丝为最大宗生意,是洋商在中国的利益核心。1876年,胡雪岩利用欧洲的商业情报囤积生丝,已经让洋商吃尽苦头,因此他对1882年的豪赌依然信心十足。有红顶子在头上,有两江总督左宗棠为靠山,洋商对胡雪岩只有咬牙切齿的份儿。不过,他们很快就抓住了胡雪岩的七寸:金融。

西征军的贷款是以胡雪岩的名义进行的,用大清帝国的海关关票抵押,这意味着以汇丰为首的外资银行必须从胡雪岩手上收回战争贷款。西征军的战争贷款一度为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提供流动性支持,阜康钱庄在战争中迅速扩张,现在跟全国各地的商家、钱庄、票号均有资金往来。洋商如果单纯通过收缩战争贷款来胁迫胡雪岩放弃生丝联盟,这显然不太可行。胡雪岩欲通过组建轮船公司和长江电报来垄断长江沿线生意,生丝联盟是他垄断生意的演习,岂能轻易放弃?

洋商的第一招:拒绝买入胡雪岩的高价生丝。对,让胡雪岩的生丝砸在自己的手中,一时半会儿难以变现,如此一来,势必绷紧胡雪岩的现金流。第二招,炒高房地产。没错,上海县令莫祥芝的土地测量,使上海滩的土地价格犹如坐上火箭,顾林爵士的一番高谈阔论,更使最富有的房地产商徐润将百万银子砸入房地产,还同时向22家钱庄拆借了百万资金,一时难以套现。这些都是洋商所希望看到的。第三招:股票杀招。大清帝国股市疯狂的背后,《申报》的舆论鼓吹功不可没。1882年的股市疯狂,《申报》一开始鼓动民众炒股,将股票问题推到国家复兴的政治高度。股市虽有臭虫,但真正的支柱却是以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为首的大盘蓝筹。《申报》先是鼓噪民众炒股,之后又不断发文章嘲笑民众的愚蠢,唱衰中国股市的未来。舆论的悲观犹如一针毒药,迅速地将发烫的股市推向了恐慌的泥潭。

《申报》在鼓吹与唱衰股票的同时,欧洲资本也在不停地向中国股市添薪。

怡和洋行驻上海负责人威廉·帕特森(William Patterson)想方设法搞到了3000股开平煤矿的股票,将其质押融得一大笔资金,在每股100两多一点的价位,不断地收购中国人持有的开平煤矿股票,很快将其拉升到每股120两的高位。开平煤矿作为大盘蓝筹,只有不断地收集筹码才能拉升股价,帕特森委托他人继续代为买进开平煤矿,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开平煤矿的股价就炒高到每股260两。在《申报》唱衰股市时,帕特森已经将其全部抛空。

帕特森抛空开平煤矿股票时,英国的情况相当糟糕。

187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在南北战争中获胜的美国北方工业集团进一步提高了关税,英国商品对美国的倾销能力大大削弱。德国首相俾斯麦希望用高关税来增加本国税收,增强帝国财政和军事力量。俾斯麦的想法得到工商界的拥护,高关税就成为德国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德国跟美国的贸易保护削弱了英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成为大英帝国衰落的转折点。

摆脱英国经济操控的美国进入铁路建设的高潮期,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美国在本土建造了两倍于实际需要的铁路,于是铁路同行之间开始恶性竞争,竞相削减运费,导致铁路经营入不敷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1883年伦敦市场上美国的铁路股票价格已经跌至面值以下。

美国铁路泡沫破裂后,机车、煤炭、生铁、棉花、钢铁产量跟出口迅速下降。投资美国铁路的英国资本亏损严重,对美投资失利的恐慌迅速蔓延到英国国内,英国本国的钢产量下降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62.8%。令伦敦方面头大的是,本国失业率不断上升,整个国家陷入恐慌性的不稳定状态。

胡雪岩对欧美的经济危机还一无所知,他跟欧美商人豪赌生丝,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欧美国家进口生丝的成本,对于身处经济危机之中的欧美国家来说,胡雪岩的对抗就是在往他们伤口上撒盐。于是欧美商人以牙还牙,抛空中国股票,制造股市恐慌。大清帝国的钱庄、票号资金会在股市中快速蒸发,挤兑破产只是时间问题,同胡雪岩的钱庄进行大量拆借的生意伙伴都将成为“毒丸”。

帕特森已经截获了唐廷枢从伦敦发回上海的电报内容,唐廷枢在电报中希望国内的朋友代为买入开平煤矿股票,以此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帕特森在写给怡和洋行香港经理约翰逊(F.B.Johnson)的信中说:“中国钱庄有几家倒闭了,未来还会有继而倒闭者”,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这样的大盘蓝筹股将跌破面值。[35]在洋商看来,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垃圾场,股票“简直一文不值”[36]。

股市的恐慌性暴跌立即让商人们的财富灰飞烟灭。

金嘉记源号——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1883年1月12日,那是寒冷的一天,金桐被钱庄的老板们团团包围。那一天,金桐当着四十家钱庄老板的面泣不成声,丝栈有五十多万两的亏空难以填补。

金桐已经没钱了,金嘉记源号丝栈的仓库里现在全是生丝。钱庄票号的老板们都知道金桐的老婆出生在北京城官宦之家,金桐的亲家是南浔首富刘镛,家资两千万两白银。金桐非常无奈地告诉钱庄的老板们,夫人早亡,娘家只是一个翰林院典簿,官职卑微,难以拯救金家。刘镛家资千万,可是他也囤积了大量的生丝,现金流同样吃紧。

金嘉记源号丝栈破产了,四十家钱庄跟着倒闭。消息迅速传遍上海滩,接下来的一个月,破产的商号超过二十家,资金窟窿高达一百五六十万两,上海滩99家钱庄有44家停业。[37]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外资银行也开始不断催收钱庄的拆借资金,难以从股市中套现的钱庄只有不断地向生丝、茶叶、盐业的贸易商们逼债,整个上海商界陷入“三角债”泥潭,大量的呆坏账犹如毒液一般在整个金融界蔓延。

商号、钱庄倒闭风潮一起,不少投机者借口无法还账,纷纷卷铺盖逃跑。上海道台邵友廉立即发布政府令:“破产后闭门逃债者,立即监禁,家产查封,仍照诓骗财物律计赃、准盗窃论罪,120两以上充军,1000两以上发黑龙江安置当差,一万两以上拟绞监候,均勒限追赔,不完治罪。”[38]

政府令还警告:“银货往来,全凭信义,诈倒取材,大干法纪。自示之后,凡已倒者,务将钱款赶紧全数还清,不准折减图让;其安分贸易者,不得饰辞亏本,有心干没。倘敢执迷不悟,仍蹈前辙,则国法森严,断难曲宥,身临三尺,虽悔已迟,勿谓言之不预也。其各凛尊,毋违特示。”

政府令一出,上海滩陷入极度恐慌之中。

股票风潮也与国际形势有关,当时,法国舰队已经封锁了上海黄浦江,扬言要炮击淮军集团的军事工业重地——江南制造总局,这是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面临的最糟糕的一次外交危机。

1883年8月25日,法国北约舰队直逼越南都城顺化,越南阮氏朝廷跟法国订立城下之盟,签署了《顺化条约》。法国终于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顺化条约》送抵北京,清政府执政精英们顿感脸上蒙羞,于是北京方面拒绝承认《顺化条约》。

法国人拒绝越南政府再跟北京方面往来,并驱逐了中国驻越南的军队。法国要求北京方面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并开放云南的蛮耗为商埠,为法国打开云南门户。法国驻华公使向北京方面提交了外交照会后,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执政集团跟汉族武装集团的分化。

在签署《顺化条约》之前,湘军集团的左宗棠、曾纪泽主张武力解决越南问题,清流派张之洞站到了湘军集团一边。而淮军集团领袖李鸿章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中国海军舰队目前还没有成形,而法国的舰队已经游弋在黄浦江,他们的大炮对准了军事工业旗舰江南制造总局,所以在越南问题上可以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

汉族武装集团的分裂令北京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举棋不定。恭亲王奕决定召开军事会议,但以清流派李鸿藻为首的文人士大夫只会纸上谈兵。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北京方面最终作出了一个滑稽的决定:军事上,一面派遣远征军出镇南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训令远征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外交方面,一面抗议法国侵略越南,一面作出通过谈判或第三国调停解决越南问题的准备。

上海滩的商人们很快就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1882年10月25日,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受命为北越法军统帅。法国在上海的军舰封锁了黄浦江,他们扬言,在炮击江南制造总局后,将北上天津,沿着英法联军当年的进军路线行进,目标是配合孤拔的远征军拿下北京城。

法国人的行动令清政府执政精英心惊胆战,以奕为首的政府内阁被推向了战争的最前沿,两国在西南的战争一触即发。胡雪岩立即意识到,问题越来越严峻,此时欧洲的商业情报突然又改变了口径,说是意大利生丝丰收。更为重要的是股市崩盘后,生丝联盟的商人们纷纷抛售生丝归还钱庄借款,“9月初最好的4号辑里(浙江湖州的一个地名)丝的市价为427.5两~428.3两,一个月后下降为382.5两~386.3两”。[39]

生丝泡沫破灭了

胡雪岩现在悔恨交加。

1883年4月,怡和洋行的上海负责人帕特森跟胡雪岩接触,当时怡和洋行旗下的怡和丝厂生丝紧缺,帕特森想向胡雪岩购买生丝,可胡雪岩没有搭理帕特森。时隔4个月,帕特森再度找到胡雪岩,当时的股票市场已经到了癫狂的地步,胡雪岩再次拒绝了帕特森。帕特森在怡和洋行的内部通信中谈到了胡雪岩的傲慢,“自信心甚强,因为本季丝收极歉”。[40]

战争的硝烟味儿越来越浓烈,整个上海因股票暴跌而倒闭的钱庄越来越多,“三角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上海地方政府对钱庄商号的破产进行强烈干预之后,商人们担心会被充军杀头,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套现还债,那些跟胡雪岩结盟的生丝商人也开始公开抛售生丝。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许士爵士(Sir Patrick Joseph Hughes)向伦敦方面报告,上海的生丝联盟获取了错误的商业情报,以为意大利生丝歉收,所以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豪赌生丝,现“已证实意大利生丝丰收”,“外国商人由此断定生丝的需要量已经足够,不收买胡光墉手中量达14000包的存货。在三个月之间,胡光墉不肯降价,外国商人又观望不买,以致市面呆滞”。[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