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妖股
3415300000007

第7章 那些与“妖”共舞的财富玩家(3)

2010年5月初,*ST威达复牌,短短一个月内,已连续走出15个涨停板。[12]在这只ST股票的奇迹暴涨中,沪深两地的多家营业部平均每天都卖出上千万,窥探背后的买家,多为私募基金或手持大型资金的散户联盟。大的散户如刘芳也曾短暂现身,如此大量的交易,即便勇猛如刘芳,亦无心应战。由于流通盘小、题材丰富、少有机构介入,ST类股票最受敢死队青睐。

敢死队的运作方式也颇有江湖帮派之风。在深圳的某家大型营业部内,有多个分析师团队,着重“看护”资金量上亿的大客户,分析师们选好题材就集中荐股。巧合的是,这些大客户往往也是在营业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结识,于是私底下结成同盟,联手“狙击”某只股票。

手握重金的客户,也许只要两三个人,其所持资金就会超过几十个亿,他们撬动股市,拉到涨停几乎易如反掌。此外,地下私募的独闯龙潭更带着枭雄之气。据业内人士透露,此类私募颇似秘密社团,表面看来,是咨询公司或者投资企业,实际业务则是通过募集巨量资金代客户操作。具体形式上,也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手握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选定股票之后,不动声色地买进,然后不同小组轮流入主,不断拉升,直至涨停。

买入和出手的时机由他们掌控,如有散户不明就里,光靠盘面信息贸然进入,最终殒身几成定局。在这块潜规则深深隐没的黑潭中,流传着“18个涨停敢死队大本营”名单,最富盛名的当属宁波敢死队。

2008年冬,位于宁波和义路的银河证券营业部买入1000余万元的ST中房,次日这只股票涨停,五天后,ST中房高价开盘。随后戏剧性的一幕上演,高价出货者众多,股票一路暴跌。之后的公开报道中虽不曾提及此事,然而知情者心知肚明,如此高山流水的剧情,除了大资金抛盘,别无他解。借用媒体的评论就是“宁波敢死队,轻松告捷”。[13]

2008年的戏剧一幕就此结束,次年元月,还是这家营业部,选中ST方源,一举买入300余万,当天涨停,接下去走出两个涨停板,一周后悉数卖出,获利数十万元;ST幸福和*ST夏新接着上演涨停好戏,大资金退出之后又迅猛跌停。犹如推杯换盏,敢死队狂掠获利,ST形同玩物,而蒙在鼓里的则是不知深浅、跟风入局的小散户们。

如此明显的操作,很容易被曝光,然而媒体的力量似乎很有限,手持重金的巨型联盟,快速游走在ST之间,极为低调,即使被曝光也难以挖出背后隐藏的奥妙。也许,ST本身易于操作,是他们屡进屡出的唯一理由。

ST股通常是陷于经营困难的企业股票,大型机构普遍无心操作这类股票,由于缺乏业绩支持,流通市值相对较小,ST先天就具有地下私募和大型游资喜爱的特点。那些大户游资,提前通过手眼通天的渠道获得信息,先入为主。对于一石激起千层浪的ST股,当更多散户获知利好消息时,大户早已布局成功。这样一个关系复杂的利益链条,则渐渐形成了预知的利好消息外加恰当的资金投入,最终获得高额回报的三部曲。

这些由众多神秘人物组成的敢死队中,又以徐翔名气最大。现今成功转型为阳光私募的徐翔,此前一直潜伏于宁波的宝庆路,这里是东方证券营业部所在地。作为这家营业部的超级大户,关于他出道的传闻有诸多版本,最常见的说法是,怀揣3万或者20万进入股市,几年后,身价达到20亿或50亿。

尽管说法不一,但其人操作手法却众所周知。

两段内幕人士的爆料堪称经典,第一段是讲他与宁波敢死队的往事:“当时徐翔是宁波敢死队三大头目之一,当年的‘五朵金花’就是徐翔带头打起来的。他之后转战上海,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营业部、国泰君安上海杨树浦路那几个营业部都去过,后来主要待在东方证券肇家浜营业部,到现在宁波还有一波资金跟着他做。”第二段是关于他的身价:“徐翔当时由营业部总经理亲自对接,现在已经在营业部销户。之前他会参与一些热门板块,快进快出,市场敏感度很高,善于对倒。在东方证券是有名的客户,也是资金量最大的客户,大概在20亿左右,以至于高管们在饭桌上还会感叹,徐翔一个人的资金量顶了东方证券一个一般规模的营业部。”[14]

敢死队的前世今生,很少有详细介绍。从见诸报端的只言片语,只能略知一二。就是这仅有的几篇报道,已经显露出这批神秘操作者的剽悍杀气。

在宁波的银河证券解放路营业部和光大证券解放路营业部门口,时常能见到宾利、奔驰等名车,有好事者前往打听得知,主人皆为敢死队成员。然而想进一步窥视,却一无所获。在股市上翻江倒海的敢死队成员,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刻意回避。除了徐翔,声名在外的敢死队成员还有徐海鸥、舒逸民、朱春平、马信琪等人。无一例外,他们都像大隐于市的股海大佬,不出门而知江湖事,江湖人愿闻其详,却难于登天。

刺客玩家吴鸣霄,一年狂赚1.6亿

高山仰止,四海苍茫,暴涨的游戏激荡人心。走过20年历程的中国证券市场,如同一片滩涂,有人马革裹尸,有人相逢一笑。相比那些早已化作往事的名字,如今依旧活跃的超级玩家们还在受人瞻仰与遭人捧杀之间轮回。

2010年的一份报道显示,吴鸣霄这位“ST专业户”在8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名单中游走,而每只股票都与ST有关。在退市的悬崖边小心翼翼,可见这个游戏危险十足。

2010年的春天还未过去,包括ST中房、ST夏新、ST昌鱼等股票在内的8只股票,吴鸣霄每只至少持有千万股,粗略算一下,这些股票可流通市值近3亿元,这个数字令人咋舌。[15]

一边是声名鹊起,一边是万丈悬崖。吴鸣霄在不健全的市场中,选择了敏感的ST,就注定逃不过“内幕”的质疑。一样的质疑,一样的对策,吴鸣霄也通过媒体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他声称自己投入ST的资金只占股市运作的10%,如此推算,此人在股市中的资金接近30亿元。

如此庞大数量的资金,当然并非一日之功。2001年春,吴鸣霄通过名下控股的华鸣投资,以1500万元购得ST幸福1300余万股,单股价格为1.09元,之后华远地产借壳ST幸福,股价涨至9元,这笔投资,回报率翻了3倍;2000年至2002年,吴鸣霄持有ST永久、ST钢管,而后ST永久重组为中路股份,ST钢管重组为宝信软件;2006年,他持有包钢权证4500余万股,且位列当年万科A前二十名流通股股东。令人惊讶的是,他入手的每只股票,都数以百万股计;2007年和2008年,吴鸣霄再次通过拍卖,以3042万元拍下了ST沪科1049万股、7400万元拍得ST北生1400万股;2009年,吴鸣霄直接通过二级市场斥资2400万元买入ST昌鱼1001万股,以3.02%的股权成为流通股第一大股东。类似的手法在ST中房(1000万股)、ST夏新(500万股)中再次上演……[16]

尽管个别股票有所亏损,但总体而言,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手中的ST还是为他盈利过亿元。

其中,ST昌鱼的例子显得非常蹊跷,却也符合ST股票虚虚实实的特征。

这家位于湖北武昌的企业主营渔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开发等,早在2002年,当时名为武昌鱼的公司还未戴上ST的帽子,事情从华普集团的入主起了变化。当时,华普集团联合另一家企业共同受让武昌鱼40%的股权;其后,武昌鱼又以近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华普旗下的中地公司51%的股权,从而进入房地产领域。

如此一番折腾过后,华普集团成为控股昌鱼的实际主角。而中地公司又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充当了华普重组武昌鱼的王牌。五年之后,武昌鱼最终全部接过了华普递过来的中地股权,经过观察者的仔细核算,这笔买卖,武昌鱼多掏了1.11亿元。[17]

这些频繁而奇怪的资产动作被华普称之为重组,然而武昌鱼的经营却每况愈下。直到2008年夏天,公司股票被更名为“ST昌鱼”。雪上加霜的是,其接过的中地公司,虽然戴着炫目的光环,实则败絮其中。华普集团用某种巧妙的手段让武昌鱼相信能够从中地公司获利,但事实证明,这是个美丽的谎言。

到了2009年,ST昌鱼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将中地公司的大部分股权重新卖给华普。这个动作令人迷惑不解,唯一的利好在于,消息传出之后,ST昌鱼的股价突然暴涨。原因何在?之前因为中地公司,武昌鱼放弃了主业,股价持续低迷;此时出售中地公司的动作无异于声明,武昌鱼将回归主业。

此时,吴鸣霄已经大量买入ST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