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妖股
3415300000006

第6章 那些与“妖”共舞的财富玩家(2)

如若报道属实,任淮秀罪责难逃。然而,大人物敢于做出选择,就必然有应对之道。在巨大的媒体压力下,企业出面澄清,称这则报道纯属子虚乌有。盐湖进行改组时根本没有与任何一名流通股东接触过。

激烈辩论中,又有消息说证监会介入调查,然而这个传言中的调查最终没能给出任何结果。对于这位人大教授的影响却是比较大的,接下去的校内换届中,任淮秀卸任副院长职务,突然消失了。

没有结局的故事,总会引发出无限的遐想。这也让观察者普遍把目光转移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任淮秀的妻子,陈蓁蓁身上。

也许因为身份特殊,关于陈蓁蓁的报道几乎没有,而面对记者的提问,她也一概以不知道作答。事情过去了数月,最终烟消云散,再也无人提起。?

“基金一哥”王亚伟,冷门为何总暴涨

名震江湖的王亚伟,2011年也不过40岁而已。了解他的人习惯将其职业生涯以2005年为界,截然两分。这位一直默默无闻的基金经理,在2005年突然一夜成名。

“先知先觉”,传奇经理人

2005年春,王亚伟暂别华夏基金,前往美国深造。到2005年年底回国,其后大展拳脚。关于他在美国的经历无人知晓,回归华夏之后,中国证券市场恰逢其时,他也迎来了一段传奇时光。

此后的两年,王亚伟率领的华夏基金成为国人瞩目的“牛基”,更因其226%的净值增长率名列榜首。探究王亚伟的故事,其实就是一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冒险旅程,他与ST股票的关联,十分具有冒险性——持股比重之大、持有时间之长均无人可比,但与之对应的却是稳定而惊人的获利。

2010年9月,王亚伟持有一年之久的ST昌河宣布重组,股价狂飙。作为流通股前十名之内唯一的机构股东,在一天之内,王亚伟的华夏基金账面收益猛增1.4亿余元。[7]

从2006年开始,昌河连续三年亏损,最终停牌。然而停牌之后,资产重组却不似其他企业那般困难重重,反倒风生水起。停牌仅一个月,两家航空企业同时入主昌河,重组就此展开。半年后,开始扭亏为盈,股票也成功复牌。

复牌首日的暴涨却不得不归功于王亚伟此前的大举买入。将时间倒回到2009年,身陷困境的昌河停牌在即,王亚伟旗下的两只基金却放量购买。

这种“先知先觉”的举动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切入时间精确,王亚伟自然倍受质疑。身为机构投资者、声誉在外的基金经理,他所受质疑甚至比自然人更大。机构深入ST,也让热衷ST股的小散户们深感安全。有些媒体发现,在ST昌河十大流通股东中,有一位名叫周后达的客户,手持200余万股;而位于上海的两家企业共持有300余万股,蹊跷的是,两家公司的法人都是周后达。此外,还有其他关联账户与周后达关系密切,如若属实,则其共计持有640余万股。

显然,在资本市场上,明星经理人王亚伟具有示范作用,众多散户跟风买入。随后,昌河停牌,企业重组。属于王亚伟的春天再次来临。

前面提到的,入主昌河的两家航空企业,其母公司正是中航工业集团,而其通过旗下上市公司与昌河进行重大资产运作项目,尚属首次。在获批资产重组之后,昌河将资产作价4亿余元,与中航工业的两家上市公司股权进行置换;中航持有上市公司股权作价近8亿元,资产置换的差额,则通过置换后增发数千万新股补足。重组完成后,昌河不再主营汽车,而转向航空用品制造。

昌河停牌在即,却资产动作频发。中航旗下的其他几家上市公司,纷纷成为增发股票购买股权的对象,通过一系列大胆举措,达到资产总额近30亿元。也正因如此,ST昌河由万劫不复走向了绝地重生。

此时的王亚伟,手中持有的ST昌河已盈利1.5亿余元。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他并未选择离场,而是继续持有,共计900万股。[8]

剑走偏锋却引追随者无数

似乎在ST股票上找到了灵感,尽管经历反复跌荡,王亚伟依然把ST作为投资的主要方向。

2010年初夏,连续亏损的*ST山焦已经降到一年以来的最低点。然而此后的一个月内,这只处境尴尬的股票却表现抢眼,稳步上涨。到2010年秋天,股价已连翻两番。观察者发现,背后推手,多为资金雄厚的机构,而王亚伟的华夏基金也赫然在目。

数据显示,华夏所属的三只基金合计持有山焦股份1199.85万股,占流通股本的2.63%。其中,王亚伟管理的两只基金就持有超过700万股。[9]

说来蹊跷,当时的形势并不明朗。分析人士也未发现山焦有丝毫改组迹象。*ST山焦在2010年秋季相继发布异常报告,声称未来三个月内不会进行重大的资产重组。即使如此,王亚伟的入手还是增加了人们对这只ST股票狂涨的预期。

事实上,*ST山焦的实际控股企业山西焦煤集团拥有的焦煤资源令人艳羡,这样的企业又为何会陷入亏损?即使经营不善,只需一定规模的资产注入,大可避免退市风险。也许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王亚伟买入山焦的步伐从未停止。

细算起来,从最开始以最低价4.54元买入,到四个月后,最高涨到了9.72元。按此计算,700万股的持有量让王亚伟管理的两只“牛基”至少赚到了3500余万元。

除了*ST山焦,王亚伟关注的其他股票也都是清一色的冷门。在他人眼里没有投资价值的股票都成了他收入囊中的宝贝。操作手法也基本类似,先是长期持有,然后寻找机遇拉升,机遇就是各种各样的“题材”。世人皆知,炒作冷门股需要的就是故事,一般人避而走之,并非不明所以,只是想做王亚伟这般的“潜伏”主角,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超常的分析思维,也许还要有一定的运气。由此可见,王亚伟作为公募基金的形象代言人,其影响力非比寻常。

王亚伟的灵感,本质上讲是剑走偏锋,难免会有失算的时候。长春经开即为典型。2008年的前三个月内,这只股票的十大流通股东里,盘踞着王亚伟的华夏基金,且不断加仓。这当然又是典型的王亚伟式手法。

苦苦一年的追随,人们始终摸不透王亚伟的心思。直到后来,一纸公告大白天下。大股东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长春经开公司签订的一块土地开发协议宣告无效,长春城南核心区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与这家企业毫无干系。

众人恍然大悟,王亚伟的坚持原来在于这块价值近19亿元的地产项目。最终协议宣告无效,长春经开回天无力,王亚伟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失败并不能阻挡前进的脚步,这正是王亚伟被奉为公募一哥的理由。ST昌河与ST山焦的故事不再赘述,另一只冷门股票“广钢股份”的操作,更显王亚伟对“题材”的精准把握。

早在2007年,广钢股份就被人视作垃圾股,偶有散户试水,胜算寥寥,更鲜被机构垂青。还是在这一年,华夏却猛然加仓进入,到了2007年年底,1300余万股的持有量令华夏成为唯一一家名列广钢股份流通股东前十位的机构。

谜底的揭开是在2008年的春天,国家发改委发文,批准宝钢兼并重组韶钢与广钢。消息传开之后,广钢股价飞入云霄。五天之内走出三个涨停,累积涨幅超过30%。[10]

王亚伟的举措深得人心,知情者道破天机:“不外乎消息、资金和好人缘。要买哪家公司的股票,往往都会和一些公司的信息发布作配合,这就好像开赌之前先翻看了底牌。如果单靠公开信息,没有理由只只股票都那么精准。”

这似乎是行内人士心照不宣的秘密,如果王亚伟果真如其所言,也就不难解释,散户以王亚伟作为风向标,苦苦追随,正是因为他能掌握内幕消息。学院派分析者则对于王亚伟的手法并不看好,认为在半封闭的A股市场上,单凭过人的分析技巧无法做到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所谓的精准操作说到底必然与政策、内幕消息等有关。

追随者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眼里,既然市场缺失,改变则非一日之功,那索性跟定最牛之人。殊不知,这位公募一哥所走的每一步,都刻有整个时代发展的烙印。其中,种种不可预知的因素,令人应接不暇。与其盲目追随,不如先了解一下他的成长经历。

“基金一哥”的秘密

和之前我们提到的玩家不同,王亚伟不是以个人身份驰骋股市的,他代表的是华夏基金。作为国内最会赚钱的公募基金经理,他也有自己的无奈:赚钱再多,也不是自己的。此外,他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投资个性,也引来无数人的猜忌——王亚伟究竟拥有何种秘密武器?

伴随成名而来的流言,神一般的地位终要归于平淡。就在此时,一则带有明显炒作嫌疑的“桃色揭秘”让他的处境更不好过。

2009年初,基金圈里流传着一则关于王亚伟的传说。有人匿名发帖说,王亚伟的妻子曾跑去华夏基金办公地,向副总裁张后奇声泪俱下地控诉丈夫负心出轨,随后公司召开会议,专门解决此事。一个不足五百字的帖子,瞬间引爆基金界。圈内人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津津乐道,仔细分析,皆因王亚伟名声在外。此后,帖子再次升级,闹事者并非王亚伟的妻子,而是一个自称是第三者的女子,并说如果结局不能令自己满意,将公开王亚伟的操作秘密。

至此,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件事被联系起来了。王亚伟的桃色新闻似乎让人看清了其本来面目,也让人对他始终保持神秘的股票操作浮想联翩。有人甚至猜测,王亚伟除了公募的身份,很可能还涉足私募江湖。

然而一切只是传言,并没有结局。关于王亚伟本人的经历,却值得仔细回味,他的故事见证了一批机构的成败史。

这位1989年的安徽省理科高考状元,成功考入清华之后便开始关注股票。1998年春,年轻的王亚伟进入当时国内最大的证券营业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三年后,在营业部总经理范勇宏的带领下,共同创建了华夏基金。

正是这段经历,令王亚伟获得了很多公募投资者艳羡的自由。然而随后数年的操作,并不见风起云涌。其职业生涯的轨迹,极少见诸媒体,一直保持着神秘。

如前文所述,2005年王亚伟留学美国,归来即创造了神话。出手不凡的操作,令人不由好奇,此前籍籍无名的王亚伟,缘何突飞猛进?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王亚伟确立江湖地位的一场战役在2008年的大熊市上演了。

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王亚伟旗下的股票并未大跌,这就是他的成名之处。一片惨绿令人叫苦不迭,而王亚伟却能独善其身。分析他的手法,难以用对错说明。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公募基金与明星经理人历来无缘,但王亚伟却从此成为异数。选股剑走偏锋,业绩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这也是华夏基金不同于其他公募基金之处,是华夏成就了王亚伟,还是王亚伟成就了华夏?无人能下定论。

习惯“非主流”的路数,王亚伟遭受的质疑不胜枚举。有财经媒体曾连发数文,对王亚伟进行追踪报道。[11]根据文章所述,王亚伟的投资逻辑疑窦丛生,不同于股神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的是,王亚伟持有的很多股票都没有明显的暴涨的可能性;如此推断,除非其背后另有玄机,否则无法解释清楚。对此,王亚伟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回应。

王亚伟之所以如此低调,大概与自己的公募基金经理人身份相关。几年之内,由公募转投私募成为明星经理人的有许多,而王亚伟则坚守华夏。其间也曾有传言称,王亚伟将离开华夏,但事后证明并不属实。

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公募基金并不完美,制度性缺陷在所难免。如果转去做私募,有可能会获得更高的报酬,但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基金经理不是为了钱而去做,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言之恳切,令人动容,对于未来的打算,他也直言不讳:“如果我的投资风格确实无法再适应公募基金发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虑其他的发展路径。”

无论走哪条路,他的风格已经形成,要改变恐怕很难。在股市中翻云覆雨的王亚伟,留给人们的印象,除了暴涨和冷门,似乎并无其他。

暴涨大亨:那些深藏不露的玩家们

曾经一时无两的大庄家吕梁,东窗事发之后这样写道:“这是大家宠庄爱庄的年代。无股不庄,无庄不股,中国股市赌性十足,换手率堪称世界第一。中国股市违规操纵比比皆是,黑幕重重,人称上市圈钱,公司偷钱,庄家抢钱。”

时为2001年,距今已过去10年。庄家烟消云散,大玩家依旧深藏不露。

神秘敢死队,翻江倒海团队作战

股市中似乎有这样的定理:操控翻飞的赢家,只是少数。在任何时候皆如此,除去极特别的年份。若干年前的大牛市中,人们结队选股,热闹非凡。尽管他们有赚也有赔,却也给大多数人带来了希望。即便如此,大赢家仍是少数。

在这段摸索着前进的岁月里,有很多令人半信半疑的传说,它们一半是秘密,一半是公开。单个玩家是分享暴涨盛宴的寡头大亨,而“敢死队”则是翻江倒海的巨型联盟。

所谓“敢死队”,指的是证券营业部出现的大量游资,这些资金环环相扣,协作选股;而另外一类组团型的资金则是地下私募基金。敢死队最大特点是“猛赚一笔就出货”,动作迅速,资金量大。在当时制度还不健全的市场上,此类神秘群体的故事不胜枚举,ST这种备受争议的题材天生“暴涨暴跌”,于是,ST与敢死队的结合几乎是与生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