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
3418800000006

第6章 给上班族做个心理CT——工作心理学(1)

新人为何像蘑菇一样受冷落还被浇大粪?

【生活广角】

上班第一天,对每个职场新人来说都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刻。但是,上班第一天会遭遇怎么样的情况呢?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有个心理咨询机构有一次举办了一次公益活动,专门为刚入职场的新人免费提供咨询。结果,一上午,热线就打进来不少,看看几位新人的讲述或许很多人都能找到共鸣。

“因为是第一天上班,我早上6.30就起床了,在衣柜里挑来选去,最后才选中了一套最正式的职业装,我精神抖擞地来到了公司。可是,到人力资源部门报道后,人力资源经理把我领到了广告部,就再也没搭理过我,广告部的同事也没有人抬头看我一眼,没有一个人主动和我说话。最后,还是广告部的经理第一个和我说话:‘你能不能帮大家定一下盒饭?大家太忙了,另外,把这些资料帮我复印一下。’第一天上班回来,我觉得很失落,感觉自己像是个可有可无的人。”

“刚上班,我觉得自己应该表现出对工作的积极主动精神。因此,经常向同事请教问题,‘中午吃饭最近的饭店在哪里?’、‘我们部门有多少人’、‘你来公司多长时间了?’,但是我发现,有很多同事都对我特别冷淡,爱理不理的,领导也总是对我说:‘别什么事情都问别人,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同事和领导的态度打击了我的热情,我本来是个很开朗的性格,现在也不爱说话了,默默地做事,领导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除此之外,我其他的话都不讲了。”

“刚工作,我想谦虚谨慎点总不该是错吧,再说,公司里的员工都比我经验多,理应当是我的前辈。于是,我见到谁都喊‘老师’,没想到,第一天我的经理就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就此事特意和我强调:‘员工手册你不是看了吗?里面规定在我们公司,一律直呼名字,明白了吗?’明白是明白了,可是对着比我大那么多的人直接喊名字我怎么也张不开嘴,或许是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与这个很西化的公司文化很不适应。我努力了很久,也开不了口。为此,还遭到了同事们的取笑,我更加尴尬了,恨不得第二天就不来这个公司上班了。”

很多刚入职场的新人,就如以上几位一样,对工作都抱着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应该受到大家的关注,得到同事的热情帮助。但实际上,事实往往没有那么乐观。

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呢?读读下面的故事,就会受到启示。

湖边有两棵树,一棵很粗,一个人都抱不拢,另一棵如手臂一般粗细。当一些工人给湖底清淤泥时,这两棵树被锯掉了。于是,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一天,来了一个园林工人,要挖掉它们重新植树。这时一个散步的老人走过来,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园林工人看了看树桩,没有动,便收起工具走了。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了一丛灌木。园林工人很希望大树桩上的嫩芽也长出粗壮的枝条来,他砍去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一点都没有用。三年后,这根抽过多次芽的大树桩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地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人又来这儿,园林工人遇见了他,很想解开心中的迷惑。老人说,树和人一样,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可以鼓起勇气来不忧不惧地学一门技能,最后成为有用之材。到了四五十岁才灾祸临头,就真正可怜了,他已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了。

这个故事对于很多职场上的新人有借鉴意义,在成长之初受点苦难真的没什么,这会更加磨炼你的意志。虽然被处于阴暗的角落,无人重视,有时候还受到无端的指责和代人受过,但是你知道吗?这是很多公司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遵从的便是蘑菇定律。

【心理解读】

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蘑菇定律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编写的。当时,美国一批电脑程序员意外发现,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参加了工作,这些人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电脑程序员经过探索,便发现了“蘑菇定律”。这个定律虽多少有些偏激和绝对化,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却不乏深刻。

“蘑菇”经历对成长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能消除年轻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年轻人刚走出校园都很自傲,尤其一直在校园里受人关注的年轻人,认为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也缺乏担当重任的能力,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消除不现实的幻想,才能慢慢成长起来。另外,能避免年轻人产生沾沾自喜的骄傲情绪。对于初出茅庐者来说,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绩之后,总是希望上司和同事会注意自己,并得到承认和赞扬。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点成绩都会被别人看在眼里,因此,避免沾沾自喜的心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能加快年轻人适应社会的步伐。要想在职场上游刃有余,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要有各种社交能力。那些办事能力强、工作积极的人,都有某些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思考模式。而职场新人能否适应职场中的行为模式和游戏规则,往往决定于在最初一段时间的“蘑菇进程”,因而“蘑菇经历”能加速职场新人适应社会。

【幸福驿站】

对于新人来说,有段“蘑菇”经历不是什么坏事,很多机会都是在单调的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如果你不能接受刚开始的简单、枯燥的工作,那么你可能永远得不到提升的机会。每个年轻人只有端正心态,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从中多汲取经验,让自己尽快成熟起来,才能最终由“蘑菇”成长为“灵芝”。

那么,“蘑菇”如何才能尽快成长呢?

首先,你要注意转变形象,那些休闲运动服之类的衣服最好收起来,换上一套职业装,你要强化自己的职业气质。如果由外表让人感觉你还很小,就意味着你可能不承担责任。另外,人在单位里,会有归属感,万一和群体不同时,也会产生不安的感觉,外在的融合可能会影响到内在的心情。所以,即使你还不能习惯组织内的穿着风格,也请把自己喜欢的服装保留在假日穿。到公司上班时,还是穿着适合组织环境的服饰,在外表上给自己一些规范比较好。

刚上班要沉稳些,千万不要急于表现,多听少说,有本事以后的机会还很多呢,不要一开始就表现出太聪明或急功近利,让同事把你当成敌人或者竞争对象就麻烦了。刚上班,不了解公司内部的人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千万不要乱讲话,一定要多听多看,细心观察。

注意礼貌。要经常面带微笑。在刚进公司时,要注意学习对待顾客的方式、交换名片、自我介绍的方法,接电话、打电话和交谈的方式等应对的礼貌。这些都是基本的职业规范,触犯它们不但会让你成为众人侧目的异类,也可能给组织造成损失。另外,对人要谦虚谨慎,要不卑不亢,又不要唯唯诺诺,。不要看不起公司内外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勤杂工、保安等。

如果你当“蘑菇”的时间过长,你就可能成为众人眼中的无能者。所以在公司里,一定要做足功课,善于表现自己,才有机会脱颖而出。要充分利用公司会议发表意见;主动亮出你的成绩;坦然面对变化;敢于冒险;尽量避免承担那些你不能直接控制的工作,养成及时汇报的习惯等等。

如果一个人当了太长时间的“蘑菇”,就应该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进行重新定位了。世界上没有全能奇才,你充其量只能在一两个方面取得成功。你只能聚集全身的能量,朝着最适合你的方向,专注地投入,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你,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为了尽早摆脱“蘑菇”的命运,可以简化为如下规则:

不要担心,别人会很注意你;

别忘了多激励自己;

适当的场合适时地表现自己;

总结经验,尽快地使自己成熟起来;

找好定位;

不放弃学习;

多做事,少抱怨;

自动自发。

工作狂,不带耻辱色彩的上瘾行为

【生活广角】

虽然某某年轻才俊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猝死的新闻时有见诸报端,但是那些通宵达旦加班工作的人还是大有人在。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工作狂的文化中,工作狂也许是唯一一种不带耻辱色彩的上瘾行为。

以前,在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的词典中,“工作狂”均被列为褒义词,或至少不算是贬义词。不少人企业老板、单位领导还觉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为本企业或本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而且为同事们树立了模范的榜样,故多数“工作狂”往往被评为“先进典型”,成了“骨干”或“红人”。事实上,“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考核显示,尽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同一个小区里的小雪与丈夫经营两家零售店,她的孩子已经5岁了,可是很少能见到妈妈。小雪每天总是有没完没了的事情做。听说她的口头禅是:“我的生活每15分钟就是一个单元,我喜欢分秒必争的感觉。”

孩子的奶奶在楼下带孩子玩的时候也常常抱怨说:“她回到家里,也总是不开门,说是有很多工作还要上网处理完。孩子都想她了。”

提到孩子,小雪也很难过:“当有人提醒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时,我也很难受。但是我没有办法,生意没有我就没法运转,有些工作别人做,我也不放心。”

工作狂有以下几种类型:

没事可干型

没有营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要么因为客观原因家人不在身边,要么缺少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不得不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不要以为那些下班不走的人就一定对工作多有热情,没准他们回家还不如呆在公司里有点意思呢。

逃避生活型

把工作当作逃避手段。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种苦恼、不满或自卑,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些令人伤神的事,只好疯狂地投入工作,他们只有在忘我工作时才能体会到自信和快感。刚刚失恋的人也很容易成为这样的工作狂。

事必躬亲型

不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这些人事无大小都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必须超时工作。所以,这些人永远都不能够放假,因为他一直会担心公司如果没有他,这些工作怎么办?上面提到的小雪就是这样的人。

渴望认同型

以不停的工作建立自信者。所有类型的工作狂,不管是本身有自信,或是高度自信,还是缺乏信心的人,都存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人都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才干,想满足自己对于荣誉成就感的需求,强烈希望自己被认同。所以,他们把生命的价值完完全全只寄托在工作上。对他而言,生命的唯一价值就是工作的成就(这也是他生命的支持点),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事物,包括他的个人生活。

无可奈何型

还有一个原因让人变成工作狂,这种工作狂并非属于自愿性质,而受到整个环境的气候影响,要么整个公司的文化就强调“勤劳”,老板带头天天晚上9点以后下班,作为下属,你好意思6点就打卡离开?在这大环境之下,到了下班的点儿,即使想离开,也只能再继续耗一会儿。

童年影响型

专家们的另一新发现是,“工作狂”的“生成”还可能与其童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实际上在“工作狂”中,有占8-9成的人在孩提时代受到来自望子成龙的父母亲的过分严厉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甚至高得“离谱”,可怜的孩子一旦稍有闪失便会遭到批评乃至重罚,最后孩子心理上可能出现障碍,长此下去,孩子长大了极可能成为“工作狂”。

有个广告总监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狂状态:“就好像我身体里有一个黑洞,我用工作来填充它。而由于黑洞本身的特性,它不断地从我这里吸走越来越多的东西。”

工作狂并不是从小就喜欢工作,而是因为这些人心理出现了问题。在家庭中,即使是一个懒惰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进工作中,继而成为工作狂。对未来忧虑者、孤独者,如果经常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就能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拒绝感情这一方面来说,工作变成了他的保护伞。所以,“醉心于工作”不仅让爱人感到失望,也有可能加大与孩子们的生疏感,最严重的能导致夫妻双方关系破裂,直至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