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反应综合症”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更与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有关。应激反应综合症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病症,直到近些年才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这种病不仅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更与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有关。如因怕解聘、怕被淘汰、怕不受重视不得不承受工作、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再加上家庭纠葛和自我期望过高。导致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安、爱发脾气、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对工作产生厌倦感等,则是应激反应综合症的先兆。
国外有关专家调查后认为,应激反应综合症在企业管理人员、大中学老师、驾驶员、具有A型血的人中比较多见,其中又以心理素质较差和不善于自我心理疏解的人更易罹患。白领人士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以及自身期望过高导致整天像机器人那样拼命;有些则由于情感纠葛多,婚外恋、家庭矛盾突出,也比较容易罹患此症。
再就是如上文中提到的蓉蓉一样,频繁跳槽,到新环境后不能马上融入的人群也容易为“应激反应综合症”所困扰。应激反应适当,对机体有益。一旦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病理性损害。
盲目跳槽会使人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总是用灰色的眼光看待外界的一切,凡事总易从悲观、消息的角度去思考。目前,像蓉蓉这样的症状正在白领阶层蔓延。
【心理解读】
应激反应
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增多,并引起一系列全身反应以抵抗有害刺激,成为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也可以理解为机体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经大脑皮层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只要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不但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对保护机体有益。但是,如果外界的刺激过度激烈(与本人承受能力比较而言),或者长期反复地出现,以致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病理性损害,出现诸如失眠、持续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下降、无名低热等症状,但又查不出任何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严重的有胃溃疡、心肌梗死等症,并导致内分泌、免疫功能和行为方面的负面变化,这便是应激反应综则可能合症了。
【幸福驿站】
很多上班族,尤其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往往抱着“下一个工作会更好”的心态,一旦遭遇挫折,就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在非理性状态下,很容易产生另谋高就的念头,于是,他们视跳槽为最好的解脱办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就像在地震前必有预兆一样,在染上心理疾病之前,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先兆症状。
例如,睡眠时间减少了,睡的质量也差了;话题总是围绕着工作情况,但言谈中充满着忧虑的语气;对于别人的规劝,虽然能暂时听从,但不一会儿又会恢复原状,整日的唠唠叨叨,使倾听的人由刚开始的同情转为厌烦;自感“恐怕我胜任不了此工作”,产生了跳槽的想法。
当这些先兆出现时,我们如果尽快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是可以缓解这个问题的。
1.先评估一下自己想跳槽是否出于理性
内心在升腾起“我不想在这里做了,我要换工作!”的时候,请试着让心跳放慢,冷静地思考一下跳槽的利弊得失,以及自己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不要逞一时之气,而盲目地、急躁地跳槽。
2.考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除了评估下一个工作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之外,还要考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光看到经济效益,更应该考虑到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困难。
3.找好友倾诉
心中郁闷,压抑久了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身心都带来更大的损害。此时,可找些信得过的亲朋好友,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内心不悦。一吐为快后心里就会舒服多了,这在心理治疗中称之为“宣泄法”。
4.工作目的不能只盯在钱上
很多人换工作是因为下家比上家给的薪水更多。诚然,金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一种手段,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整天想的都是金钱和待遇,总是拿此与老板讨价还价,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只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创造了更高的价值,自己的待遇肯定会提高上来的。
5.不能急于求成
一个人的能力是逐步积累起来的,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会一步一步爬上高位。在工作中,暂时得不到认可不要紧,重要的是始终如一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要见异思迁,总认为新的就一定比旧的好,如果自己的能力不提高,到哪里都不会得到重用。
6.求助心理咨询
如果自己实在无法调节,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自己。预防“应激反应综合症”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心理模式应该是具有弹性的,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模式都不一样。心理素质差的人其心理模式存有盲点,心理医生可以协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盲点。
如果工作中遇到了挫折,跳槽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那是万不得已才做出的选择。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误解。如果我们注意沟通方式,工作兢兢业业,事事以公司着想,老板自然会给我们合适的位子和待遇。
更何况,跳槽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需要一切从新开始,而自己以前拼搏所赢得的认可、专业知识和积累的资源,都会随着跳槽或者改行而流失。结果,越换工作,越心存不满,资历也就无从积累。而当你再回首,看看当初同时入行的同事,早已拥有稳固的社会地位了。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还不如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找到工作中的兴趣和价值感,这样,或许更具有现实意义。
如何让我对你再燃激情——职业枯竭症
【生活广角】
无论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是工作多年的职场资深人士,都可能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失去兴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觉迷惘,出现才思枯竭的情况,心理学家称之为“职业枯竭症”。
所谓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1961年,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在美国引起轰动,书里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工作极度疲劳,丧失了理想和热情,逃亡非洲原始森林。从此,“枯竭”一词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指工作者由于工作的巨大压力、持续的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的状态。
日益加剧的竞争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职场变成了“战场”,不少人刚参加工作时踌躇满志的冲劲渐渐被抱怨所取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许燕教授在自己《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报告里说,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会逐渐丧失创造力,并且伴随着价值感的降低,越来越感到身心俱疲。
殷路在一家公司做财务部经理,工作上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家庭也很美满,这一切看来都很好,但是背地里他却常常会失眠、难受,有时候甚至会一整晚都睡不着。殷路知道自己是心理压力过大,这几天来,他反复地想,自己做了十多年差不多同样的工作,却感觉不到进步,要转行又不舍得放弃积累多年的资本。殷路性格较内向,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可以给自己参谋参谋,而和家人沟通又怕家人过于担心,结果自己越来越烦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觉就更加迷茫,导致最近工作总是心不在焉,还出了差错。最后,他只好来求助心理咨询师,请咨询师帮他分析自己是否应该转行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上去。
身居高位的私企老板们也是容易遇到职业枯竭症的人群之一,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重复同样的工作,一些私企老板会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产生厌烦,甚至会产生暴力倾向。
刘涛在二十几岁就从国企单位辞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直以来公司的业务进展顺利,在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刘涛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没有意思。他讨厌听到人们谈生意的声音,听到下属们说要签合同就会特别暴躁、易怒,而对于生意上的应酬更是觉得厌烦无比,但是这是他的工作,他又不能不去面对这些事情。不久后,他开始变得孤僻,喜欢一个人呆着,玩手机,不愿意搭理旁人,甚至不再敢回到他的公司,而他的家人每次和他说话都要小心翼翼,不敢和他谈论任何和生意有关的事情。
女性中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职业枯竭症,她们所面临的压力比男性更大。女性职业经理人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压力较大的一群,因为同时还要担负着感情、家庭的压力,她们遇到职业枯竭症时反应更大,更严重。
从行业上讲,“职业枯竭”有其特定的高发人群,据国际心理学大会的资料显示,这些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人群以及自我评价低者。作为心理从业人员的心理咨询师,因其工作的助人性质,反而是最容易患枯竭的行业,占总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师,占20%,此外还有新闻工作者、警察和医护人员等。
每年的2.三月份是辞职的高峰期,第13个月的薪水已经发放到人,姗姗来迟的年终奖也终于打到卡上,“熬下去”的动力已消失,而新的工作指标又排山倒海一样涌来,刚卸下一年的重担,马上还要面临新一年更大的压力,这让很多人顿生退意:我这样为公司丧失自我值不值?我的职业生涯,是否该有个停顿了?这个时候,一定要理性再理性!
【心理解读】
职业枯竭症
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其主要症状是对工作缺乏热情、工作态度变化、工作效率不高。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最容易产生职业枯竭感。调查显示,中国每100人中就有12个人严重情绪耗竭,9个人严重愤世嫉俗;而且职业枯竭者呈现低龄化趋势,25岁以下员工职业枯竭的比例非常高,工作2至5年的员工则最容易产生职业枯竭。由于职业枯竭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身心健康,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患职业枯竭症者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6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1.生理枯竭
主要表现为感觉身体能量被耗尽了,总是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老是生病。
2.才智枯竭
它会让人有一种空虚感,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3.情绪衰竭
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容易迁怒于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没有爱心。
4.价值衰落
表现为个人的成就感下降,自我评价也在降低,觉得自己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一再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5.“去人性化”。直接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否定、猜忌和不信任,这种态度既有对同事的,也有对家人的。
6.攻击行为
攻击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别人的攻击行为会增多,比如说人际摩擦增多,会极端地出现打骂无辜人的情况;另外一种攻击是指向自身,出现自残行为,甚至在极端枯竭的情况下出现自杀。
【幸福驿站】
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在2007年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职业枯竭症成为工作场所流行的心理性困扰问题,中国公司中20%的员工处于职业枯竭状态。
你的热情、潜能和才智,似乎统统“休眠”了,它们是永远睡去了,还是仅仅在假寐?先来做个小测试,看看你是否患上“职业枯竭症”?
1.做事总是患得患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2.最大限度忍耐工作压力,经常加班加点。
3.然而,精神集中的能力越来越差,觉得效率越来越低。
4.烦躁不安,频繁上厕所。
5.年纪轻轻,记忆力已经衰退,伴随脱发增多。
6.超时工作,睡眠不足,且常常失眠。
以上诸条,“是”或“否”二选一。“是”选中的次数同职业枯竭症的感染程度成正比。
即使是“职业枯竭症”找上了你,也不必着急,有滋补方法能为你唤醒工作的“第二春”,唤醒你的灵气与潜能:
1.找一个发泄压力的渠道
长期做同样的事情积累到一定时间后会遭遇职业枯竭症,没有新的灵感,没有新的东西补充,自己会觉得更加没有进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瓶颈,把压力发泄出来,找到一个好的渠道,然后再重新出发,很快就会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2.以不变应万变
职业枯竭可能是间歇性的,在一件事情的某个环节打不通时,你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当这个环节迎刃而解时,你又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了,你对你的工作又重新充满了希望和激情,因此静观其变也是一种好的对付职业枯竭症的方法。
3.寻找伴侣支持
越是在婚姻内部崇尚独立的夫妇,各自面临“职业的枯竭感”的可能性越大。在职场上,位置越高压力越大越应该从伴侣那里寻求支持。如果伴侣一方可以支持一阵子,不妨先放下工作,充电学习一段时间,再找准方向工作。
4.竖立“为自己而工作”的信念
作为易感人群的女性“白骨精”更应该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自己不是为了家庭,为了别人而工作,不要用外面的价值观来判断自己,应该为自己而活,必要时重新对自己的生活、职业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