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看不懂的温州资本
3419400000005

第5章 彻底的草根姿态(1)

敢为天下先——吃螃蟹战略

从资源到资本,仅一字之差,但要完成这一“跳”,除了历史所给予的机遇外,往往还需要领航者超常的勇气和胆识。

有人说,温州民营经济的萌芽是一场意外,或者说是预料中的意外事件。可当市场大闸被小心翼翼打开后,自由的水流渗透了进来,一切就已经变得不可逆转。所以,计划经济的裂缝萌生了温州私营经济最原始的市场主体:离土的农民、乡企的分离人员和国企退休人员。他们在时代的感召下,以懵懂的姿态,茫然或有意识地走上个体工商户的道路,以年轻而不无鲁莽、激越而不无尖锐、感性却不少理性的创业基因,充当着开拓者的角色。

众多的“全国第一”在温州诞生:第一份个体户工商执照,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第一座农民城,第一个私人包机公司,第一个跨国农业公司,第一个境外中华商城……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阳光和雨露播撒神州,在别人还将市场视为洪水猛兽的时候,温州人早已经如鱼得水,凭借着敢为人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市场禀赋,在一片天地里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1981年,温州市区铁井栏创办全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随后,各类商贸市场在温州城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着温州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截至2008年,全市共拥有商品交易市场445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以上的市场有67个。

1983年,全国第一个农村专业市场——桥头钮扣市场开业。随后,柳市低压电器市场、金乡徽章标牌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相继崛起,一个更广意义上的温州市场开创之旅华丽揭幕。

温州商人,在一个钮扣、一个开关这些最不显眼处,魔术般地看出了商业利润的“生长点”,白手起家,以小搏大,迅速形成立足温州、辐射全国的市场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温州成了全国“拷贝”市场经济富民路径的榜样。

“八大王”即是其中的典型。文革期间,温州“顶风作案”,柳市负责人石锦宽为解决支边青年就业,以居委会名义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柳市通用电器厂。32个门市部独立经营组成电器厂,经营各种业务,每月只需向厂缴纳30元管理费。

电器厂成立后,一批除了仅有勇气,别无所有的农民,开始渗透进商贸领域,做起五金配件、原材料、机电、贸易合同、目录生意。

一直如履薄冰的“八大王”们在起步时,因为无意间抓住了中国计划经济的软肋——五金产品供求渠道不畅通——随后快马扬鞭,一路奔跑。到1978年,通用电器厂产值已经达到1个亿。

卡尔o波普尔曾经讲过:人们选择民主,并不是由于它的种种好处,而是为了避免暴政。某种程度上也许就可以这么说:温州人之所以选择民营经济,也绝非他们从一开始就辨析地看到了它的种种优劣,而是为了脱离贫困。这是一种无关乎理想的人性本能,是跳跃在温州经济躯体内最为朴素而核心的自由精神。

事实上,大王们的“出格”只是被诠释为生存使然,在他们创业之初注定不显山不露水,少为人知。而同年,日后苏南模式的代表江阴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带领下,总计实现产值296.35万元,创造利税135.03万元,理直气壮地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成为改革宣传的范本,风光无出其右。

“八大王”其实有十人。电器厂每年都会表彰营业额最好的10个门市部,其10位负责人则按从事的行当冠以“大王”称号:“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翻砂大王”吴师濂、“线圈大王”郑祥青、“胶木大王”陈银松和“电器大王”郑元忠。

凭着激进的性格和冒险的精神,这十人掸掉身上的尘土,洗尽满脸的污垢,迅速积累起个人财富。改革刚绽萌芽,远未如火如荼,匮乏的市场处处冒着商机,只要敢扛起经济大旗,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从经济学角度,“八大王”财富积累显得易如反掌。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开,温州人开始走出温州,散落到各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此时,蕴藏于他们血液中的敢想敢做的基因,更是被激发出来。

上世纪80年代,头脑灵活的温州人就开始放眼全国、寻找商机,长沙是其中一个主要基地。1989年春节前夕,因为忙于推销五金和印刷制品,王均瑶没有买到回家的火车票。无奈之下,与同乡商量之后,大家以两倍的价格包一辆豪华大巴回家。当汽车在1200公里的山路中颠簸前行时,大家都产生筋疲力尽之感。此时,王均瑶随口感叹一句:“汽车太慢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一个老乡挖苦道:“飞机快,你包飞机回家好了。”

“土地可以承包,汽车可以承包,为什么飞机不能承包?”当王均瑶提出疑问时,立即招来众人讥笑。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王均瑶确实有痴人说梦之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坐飞机还是个奢侈的梦想,因为机票的购买需要团级以上政府部门的证明!

想别人之未想,而且敢想敢做,向来是第一个吃螃蟹之人的特质,如果再具备相应的执著,成功就会随之而来。而1990年温州机场正式通航,让原本只想争口气的王均瑶,也看到了市场前景的广阔。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经过八九月的走访、市场调查和与有关部门的沟通,24岁的“小个头”王均瑶带着身份证和温州市政府开具的证明,迈进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

在嘴皮即将磨破、盖了100多个图章之后,壁垒森严、从未向民企开启过的中国民航系统大门,硬是被王均瑶撬开了一条缝。1991年7月28日,一架从湖南飞来的“安-24”银鹰降落在温州永强机场,年仅25岁的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温州的航线。

“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个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变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一天,作为一名演员,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上舞台。接下来,我要努力的是把戏演得更好……”每次提及自己的壮举,王均瑶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第一年包机为王均瑶带来20万元的利润之余,还为他赢得“胆大包天”的个人品牌。乘胜追击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小富即安则只能沦为常人,王均瑶继而一口气承包下全国400多个航班,并在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由此,王均瑶这个名字与曝光率极高的民航业联系在一起,国外新闻媒体称此举为“中国民航扩大对外开放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中国的私营企业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对他做出极高评价:“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可以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在以后的数年间,王均瑶以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开创了众多中国民航业的“第一”。2002年均瑶集团以18%的股份参股东方航空武汉责任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的民营企业,2003年又投巨资购买和重新改造湖北宜昌机场。在从事包机业务11年之后,王均瑶由在民航外打转,真正进入航空核心。

王均瑶包飞机的想法,是温州“敢为天下先”最出彩的范本。最初源于脱离颠沛之感,当然,也不可排除他看出了民营航空的发展机遇。但想法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一种思想运动,如果不付诸行动,可能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如果有了一种新奇想法,就必须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去实施,这样才能第一个吃到螃蟹,否则不仅可能吃不到,还有被螃蟹钳子夹住的危险。

无偶有偶,受王均瑶“胆大包天”的启发,出现了更多的“胆大”的温州人:

1995年11月,乐清市南塘农民黄永斌投资500多万元,独资建造海塘,回报是塘内的1000亩盐田、海涂无偿使用23年;

1997年3月,一个叫王荣森的温州女人,与延安地区甘泉县签订了联合勘探石油的合同书,投资450万元完成三口勘探井,并全部出油,因而获得了30口油井的开采权;

1998年底,永嘉青年季展敏等人在公开投标中,联手以518万元的价格竞标,和永嘉县农业局签订楠溪江流域的承包合同,被称为“中国第一包江人”;

2001年下半年,乐清市种粮大户陈定友、张少林等24位农民携数百万元资金飞往黑龙江,与黑龙江农垦部门签订了6.3万亩粮田为期30年的承包合同,在北大荒建立了温州市外粮仓;

……

潮起潮落是自然与社会的变迁,当初勇立潮头者,有些依旧在,有些却已经销声匿迹。但无论如何,他们堪称英雄,用无畏与创新,打破了计划经济僵化的框架,让市场经济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也为今日温州资本的雄厚写下了自己的一笔。

天生敏锐的市场嗅觉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刚刚在大庆发现油田,国内期刊《中国画报》上就刊登了铁人王进喜在油井现场工作的照片。当看到这幅画报时,日本人从王铁人头戴皮帽以及周围的景象中,推断出我国油田大概地处零下30度左右的东北地区,约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

后来,当《人民中国》杂志在介绍王铁人的文章中提到了马家窑,并提到钻机是人推和肩扛到现场,据此,日本人又推断出我国的油田距离车站不远,还从地图上找到了这个地方。

再后来,日本人对《中国画报》上刊登的一张炼油厂照片进行研究,照片上虽然没有尺寸,但有一个扶手栏杆。根据扶手栏杆高度应该在一米左右的常识,日本人依据比例推算出炼油塔的内径、炼油能力,并估算出了当时我国油田的年总产量。

仅仅由一顶皮帽和一个扶手栏杆,日本人就得到了极为保密的商业情报,并开始与我国进行售卖炼油设备的谈判,这种敏锐的判断力不得不让人佩服。

而这种敏锐的嗅觉,也正是商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中国,温州商人也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他们总能捕捉到他人视而不见的商机。有这样一种说法:温州人的每根头发都像是一根天线,随时随地捕捉外来的商机。这种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以“胆大包天”闻名的均瑶集团王均瑶,就善于从小事中捕捉商机,“一个人的眼光决定了他战略决策的准确与否,但眼光能够看多远往往取决于他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悟性。”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成功之道,还说出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1992年,温州乐清五金机械厂朱厂长,不再满足于仅限于本地的生产经营,踏上了去上海寻找新商机的道路。

凭借多年的经营经验,朱厂长领悟到一条从商之道,即“只要是人群密集之处,就一定有财神爷微笑”。到上海几天后,他来到热闹非凡的大世界,看到很多视时间如生命的人却排着长队购买糖炒栗子。而且,这些上海人在购买到栗子后,会迫不及待地尝试,很多人用牙咬破栗壳,吃相既不雅观,又难以品尝到完整的栗子。

于是,一个崭新的想法在朱厂长的脑海中产生:何不生产一种能剥离栗壳的“剥栗器”呢?有想法就要尽快付诸实践,朱厂长立即开始了剥栗器草图的绘制,图纸完成后,朱厂长赶回温州,三天内就生产出数万只剥栗器,并将其运往上海,请食品店代销。

一个行业的兴起,往往会催生周边行业的启动及兴起,这是发现商机的一条捷径,朱厂长就敏锐地感知到。果然,凡是购买糖炒栗子的上海人,见到这种即方便又廉价的剥栗器,都会购买一只。

就这样,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朱厂长找到了工厂的“第二春”。而温州人不仅将眼光盯到国内商机,还对国际市场保持着极高的警觉性。

2002年,欧盟决定自1月1日起在欧盟各国开始正式流通新货币——欧元。对此消息,我国报纸进行公开发布,还刊登了一张欧元的照片。当时,很多人和企业管理者也看到了这一消息和照片,但均没有做出反映,将其视为一则普通的信息和货币样式。

但是,经商眼光敏锐的温州人,却从中看出了商机:他们发现新货币欧元,比欧盟各国此前使用的货币尺寸略大。由此变化,温州人马上联想到人们原来使用的皮夹,肯定装不下新货币。于是,在第一时间内,温州人抓住了商机,生产出大批适合装新货币的精美皮夹,将其出口到欧盟各国。

新皮夹与欧元的尺寸恰好匹配,当欧元开始流通,温州人量“货币”制造的皮夹,自然备受青睐。由此,温州人又赚取了一笔财富。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项基本的素质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善于把握商机。经济发展顺风顺水时,可以抓住商机,同样,在金融危机来临等经济形式不乐观时,也应该同样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商机。

在危机面前,女性好像表现得更为脆弱,与男性相比,女性对经济衰退的忧虑,不仅仅局限于只是少买一件衣服如此简单。有些应届女大学生不堪忍受就业压力,选择自杀;有些女白领为了躲避财源压力,选择“闪孕”。

但一些温州女老板却表现出坚韧的一面,在金融危机肆虐之下,仍然将生意打理得有声有色。26岁的沈小姐是温州在纱帽河经营一家饰品店,当金融危机来临,她店内的生意渐渐露出颓势。“现在的顾客买东西都挑了,不像以前那么爽快了。”而且,与往年相比,客流量也缩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