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生幸福:经济学的宗旨所在
经济学往大了说是“经世济民之学”,往小了说是“经济实惠之学”,人人都能从经济学中淘到自己需要的宝贝。在本书中,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获得个人实惠。
对个人来说,经济学是一门高明的成功学与幸福学。
萧伯纳,英国著名的戏剧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那么研究人类的幸福也应该是经济学的必由之路和归宿点。从经济学如何教人致富,如何合理利用人类稀缺的资源等问题来看,它的确如此。
这种幸福感在经济学大家身上可见一斑。美国著名非主流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幸福地生活了97年,新自由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幸福地度过了94年的光阴。“从这两位大师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经济学精神对于我们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经济学家卢周来这样评价两位大师。
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也是94岁高寿,薛暮桥在经济学王国生活了101年。我们由此发现:经济学思想巨匠普遍长寿。回头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我们可以认识到献身经济学研究的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来源于经济学家用经济学这个工具认清了纷繁复杂的人生与世界。正因为拥有“心如明镜”的境界,才使他们心情愉悦,得享高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未必比运动员实战水平更高,但他能够给运动员以理论、经验和方法,使运动员的技能水平更高。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未必是一个理财能手、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但他能给一个理财能手、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非常重要的指导。
经济学能解决生活中的疑惑,不仅能告诉人们“是什么”,还能告诉人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办”。所以,“使人幸福的经济学”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也绝不是停留在经济学家的长篇巨著、经济评论家的艰深高论和难辨真假的媒体评论上,它是平常人触手可及的学问,使人生幸福,正是经济学的宗旨所在。
经济学是门选择的艺术
现在我们要接触对生活经济学来说最重要的两个概念:
首先,是“资源的稀缺性”。“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对我们来说,时间都是有限的;住好房,开好车,周游世界需要很多钱,对大部分人来说,自己拥有的金钱是有限的。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其次,是要牢记“机会成本”概念,即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通俗地说,就是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了读大学就意味着要放弃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的机会,有人会因为觉得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太高而放弃。
由以上生活经济学的两个概念可以看出,其实经济学并非那些高居庙堂的经济学家们才玩的游戏,它其实发生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选择和取舍,企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你早上起来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门开始,你在选择;中午要去哪里吃饭,你又在选择;女孩子有众多的追求者,在考虑结婚的时候,到底哪一位男士比较适合自己,要选择;男生找工作时要从多家大企业中选择。以上的选择有大有小,但每日、每月所有的选择累积起来,影响了你人生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都是个小世界,在我们生活的小圈子里,你总会发现,有些人不管大事小事,总是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他们挣更多的钱,过高品质的生活,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更多的人忙忙碌碌,却只能维持生计。是否善于选择是导致差别的主要原因。
一个选择对了,又一个选择对了,不断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到最后便产生了成功的结果;一个选择错了,又一个选择错了,不断地作出错误的选择,到最后便产生了失败的结果。若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我们必须减少错误选择的几率,降低做错误选择的风险。这就必须预先明确你人生中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而这本身又是一个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每一个社会和个人都必须作出选择。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同一资源又可以满足不同的欲望。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但在做选择时,务必请记住:一定要仔细权衡一下你的机会成本,这是提高选择能力需要培养的基本习惯之一。
经济学的理性之美
做选择时权衡机会成本是一种理性计算,经济学分析的特点正是高度的理性。下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就很懂得理性分析。
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位毕业生,为自己顺利找到工作感到非常得意。她的简历对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来了个“明码标价”,乍一看,就像一个“价目表”。她说:“这一招助我一路拼杀,找到了现在这份令我非常满意的工作!”
基本价值:1800元——作为一个国家直属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在16年的求学生涯中耗费了父母大量的金钱和感情,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来回报家人和提供个人生活基本费用,并用于支付工作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技能价值:-500元——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管理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一技之长”,所能干的工作似乎任何专业的人都可以胜任,但我的优势只有在进入某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才能有所发挥。为了感激贵单位给予这个“进门”的机会,认为应该减去500元的月薪。
性格价值:100元——开朗活泼幽默的性格,能最大限度地使一个团体士气高昂,在愉快的氛围中保持工作的高效。
经验价值:-500元——深知自己的经验欠缺,没有独立地完成过一次完整的学术研究,也没有组织过大型的社会活动,但是请相信,作为一个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社会新鲜人,能很快完成从学生到管理工作者的过渡。
……
和其他毕业生的简历相比,她的简历更像一份报价单,她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了具体而客观的评价,分别给出了或正或负的价值数额。最后,她给自己评定的市场价值是2500元。
这位同学就是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待自己、衡量自己的,她把自己在大学时代学过的经济学原理很好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如果把求职看做一种市场行为,这位同学就是卖方,企业则是买方。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特点一一介绍并明码标价,她的优劣让企业一看便知。这和商家推销产品是一个道理,这种产品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价值多少,让人清清楚楚。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尽是“本人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只要贵单位能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之类,至于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擅长什么,能干多大的事,该拿多少钱,则让人云里雾里,难以知晓。学好了经济学,则会有一个将事物进行理性量化的意识。
经济学从来不跟着感觉走,它总是非常冷静地去分析和计算,发现现象背后惊人的本质。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经济学中有个重要概念“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用“沉没成本”理性地分析日常生活,可让人获益良多。例如,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接下来会有两种可能结果: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在这个看电影的例子中,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如果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浪费宝贵时间去受冤枉罪。
类似于看电影这样的情况也常出现于其他方面,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成本利益分析,这样会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益处。
一段分手的爱情或一个糟糕的婚姻,在外人看来,是失败的,是浪费的,是付出多者的青春损失,因而,是绝对不经济的。其实,无论多长时间的爱情或婚姻,对智者,都是一所学校,是一个人生得以升华的机会。就像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再到研究生,都是人生必要的历练阶段。人们从中不仅认识、判断、总结了沟通艺术,提高了自身EQ的指数,而且,透过合作、利益共享与利益冲突分割,懂得了团队的力量、团队所应有的核心竞争力及不团结带来的缺憾和损失,因而,可以成为IQ指数高的智者。这种历练的价值更在于,它使人从爱自己的人身上看清了自己。正所谓“好友如镜”,无论是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在对方给予了评价、褒贬甚至决裂之后,任何人都会去反思自己,因而,全面彻底地认识了自己,使自己成熟,为以后的正确判断和抉择奠定了基础。正所谓付出了学费,学会了东西,因而,这种所谓的“浪费”是具有经济价值的。
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确是一门理性的学问,它触及到了人自身最根本的利益,教人从对自己对社会最有利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性且有益的帮助,给我们警示,让我们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