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经验进行预测并确定前进方向的部落,或许暂时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但是,不久的将来,他们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间,势必产生相同的推测与判断,瞄准同一目标的部落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他们每天的狩猎方向经过“科学分析”之后,变得日趋一致,但在原始的状态下,猎物不会迅速增多,最后,这些部落只好在同样的狩猎区域,你争我夺、你拦我抢,弄得鱼死网破,同“输”而归。显然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后的胜者。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界又何尝不是如此,某个领域的市场需求大了,十个、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企业因为对目标市场的共同期盼,纷纷杀将而来,结果呢?市场有效需求并没有因为他们的频频光顾而迅速增大,僧多粥少,就会有人挨饿,直至撤退和消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几年来,我们就见证了彩电、VCD、手机、PC、笔记本……的激烈竞争。
按照巫师作法,焚烧鹿骨的那个印第安人部落,虽然在战术上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明显有些盲从和随意,但是,基于他们当时的条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判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核心因素——竞争战略,却要优于竞争对手。那就是他们在发现新市场或者说创造新需求,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他们就避开了与其他部落之间在战术层面的相互厮杀,从而赢得了生存空间。
人类社会已迈入21世纪,信息化战争正在以咄咄逼人之势扑面而来。不可回避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之时,世界各国企业之间相互模仿的速度就会骤然加快,这必将导致一场印第安人部落生存式的“狩猎游戏”。
智猪博弈对企业竞争策略的制定也很有启示意义。
当猪圈里只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的时候,总是大猪去踩踏板,小猪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旁,而大猪则为了食物不知疲倦地奔跑于踏板和食槽之间。这就是著名的“智猪博弈”。智猪博弈规则表明,在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企业管理人最基本的素质。
在博弈论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是有智慧的猪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坐船”(或称为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吃到3个单位的食品同时也耗费2个单位的成本,以下纯收益计算相同),而小猪等待的话,小猪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负1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在小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企业管理者最为基本的素质。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让其他大的企业首先开发市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比如,在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其性能和功用还不为人所熟识的情况下,如果进行新产品生产的不仅仅只有一家小企业,而且还有其他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更强的企业,那么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首先投入大量广告做产品宣传,以达到和其他企业品牌竞争并取得优势地位的目的,而可以选择坐等大企业将市场开发成熟后迅速跟进。
“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企业管理者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
在市场中,这样的智猪博弈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可以将大企业或市场领先者比做大猪,小企业、市场跟随者或市场补缺者比做小猪。对于小企业来说,在与大企业竞争中,有许多工作(如开拓市场、保护市场等),只有大企业积极去做,才能使整个行业得利,小企业在这时扮演智猪的角色,静静等待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从短期来看,商业竞争、市场营销和基础技术的研发中小企业应该认清自己的地位,学会“搭便车”,选择成为智猪,争取获得更加有利的竞争地位。
智猪博弈与员工考核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一个团队中,有的人能力突出而且工作积极努力,相反,有的人工作消极从不尽心尽力,或者因能力差即使尽力了也未能把工作效率提高,这在无形中便建立起了“智猪博弈”的模型:一方面,大猪在为团队的总体绩效也包括自己的个体利益来回奔波拼命工作,另一方面,小猪守株待兔,坐享其成。长此以往,大猪的积极性必定会慢慢消退,逐渐被同化成“小猪”,届时,团队业务处于瘫痪状态,受害的不仅是单个团队,而且会伤及整个公司的总体利益。
那么,如何使用好绩效考核这把钥匙,恰当地避免考核误区,既能做到按绩效分配,又能做到奖罚分明?从“智猪博弈”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种改善方案。
方案一:减量。仅投原来的一半分量的食物,就会出现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的结果。因为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同样,大猪去踩,小猪也将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替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其效果就相当于对整个团队不采取任何考核措施,因此,团队成员也不会有工作的动力。
方案二:增量。投比原来多一倍的食物。就会出现小猪、大猪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的结果。因为无论哪一方去踩,对方都不会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高福利社会里,所以竞争意识不会很强。就像在营销团队建设中,每个人无论工作努力与否都有很好的报酬,大家都没有竞争意识了,而且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因此也不会有一个好效果。
方案三:移位。如果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那么就会有小猪和大猪都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的结果。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踩踏板的收获刚好消费完。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最佳方案,成本不高,但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当然,这种考核方法也存在它的缺陷性,但没有哪一种考核方法能真正让人人都觉得公平。
在绩效考核运作中,实际是对员工考核时期内工作内容及绩效的衡量与测度,即博弈方为参与考核的决策方;博弈对象为员工的工作绩效;博弈方收益为考核结果的实施效果,如薪酬调整、培训调整等。
由于考核方与被考核方都希望自己的决策收益最大化,因此双方最终选择合作决策。对于每个企业来说,这将有利于员工、主管及公司的发展。
但是从长期角度看,只能是双方中有一方离职后博弈才结束,因此理论上考核为有限次重复博弈。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考核次数较多,员工平均从业时间较长,而且离职具有不可完全预知性,因此可将考核近似看做无限次重复博弈。
随着考核博弈的不断重复及在一起工作时间的增长,主管与员工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主管在考核结果中通常占有较高的比重,所以主管的个人倾向往往对考核结果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且考核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因此员工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有可能根据主管的个性倾向调整自己的对策。因此,从长期角度分析,要求人力资源部作出相应判断与调整,如采用强制分布法、个人倾向测试等加以修正。
总而言之,在公司内部形成合理的工作及权力分工。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主管的绩效考核压力,使部门主管有更多精力投入到部门日常管理及专业发展;一方面通过员工能对自己的工作绩效考核拥有一定的权力,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协调劳资关系,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将极大程度上推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及企业文化建设。
考核与被考核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无论对于哪一方来说,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平的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分工制度,可以避免出现评估中的“智猪模型”,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企业做大、做强。
招聘与留住人才的方法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第一资源,那么人才招聘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些企业招聘会上专设“入场资格审核区”,非名牌大学毕业生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
审核官们审核的程序非常简单:首先看学校,如果不是名校出身,马上就被拒绝。
对此,一位资格审核官坦白地说,此次招聘会只是面向名校学生:“我们此前在报纸上的广告已声明,只接待全国排名前20名的高校学生……像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肯定能进场。”
该企业的做法引起了许多学生的不满,他们对该企业这种只认“牌子”的做法非常气愤,认为是歧视。
“连面试的机会也不给我,怎么知道我的水平?”一位同学说,自己的成绩很好,而且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但门还没进就给拦下来,这公平吗?”
这确实不公平,但是企业有自己的道理,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这些道理并非完全不合理。
企业这样也是有苦衷的,因为它们一直被找不到合适的人困扰着。它们也表示,限制名校确实是无奈之举。这还要从信息不对称说起。因为应聘者往往比企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设想市场上有两种应聘者——高能者和低能者。二者都积极地向雇主传递自己能力很强的信息,尤其是低能者要想方设法把自己伪装成一个高能者。这时候,教育程度和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那些上过名牌大学的人一般要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更聪明更勤奋,也更专注更有自制力。当然,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能力,名牌大学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能力及知识较差的学生,但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企业只能相信学历所传递的信号。
信息传递的模型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提出的,他因此与阿克洛夫同获200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斯宾塞在哈佛大学读博士的时候,他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MBA的学生在进哈佛之前很普通,但经过几年哈佛的教育再出去,就能比教授多挣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这使人禁不住要问为什么,哈佛的教育难道真有这么厉害吗?斯宾塞研究的结果是:教育不仅仅具有生产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
这就是名牌的作用。名牌大学或明星企业也可能出现次品,但这样的概率相对来说要低得多。而且,一个名牌大学的建立,是其多年有效信息费用累计的结果,没有人愿意轻易地毁掉自己的信誉,所以,即使出现了问题,解决的成本也相应的要低。
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在企业眼中,品牌是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
同样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优先选择名校毕业生。那么在有优秀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人才中,企业又该怎样选择呢?